索末菲:一生获81次诺贝尔奖提名却终生未获奖的悲情人生

阿诺尔德·索末菲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尼尔斯·玻尔、马克斯·普朗克同为现代原子物理学和量子理论的奠基者。他在慕尼黑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教席,形成了著名的“索末菲学派”。他主编的6卷本《理论物理学讲义》至今仍被学界使用。他的一些学生成为原子时代的著名理论家,如汉斯·贝特、彼特·德拜、沃尔夫冈·泡利和维尔纳·海森伯,他们都获得了诺贝尔奖。在纳粹上台后,他被称为“犹太理论的主要代言人”。索末菲一生获81次诺贝尔奖提名,但最终未能获奖。他的曲折人生,可以看成是物理学乃至科学在这个多事之秋的发展历程的缩影。


索末菲:一生获81次诺贝尔奖提名却终生未获奖的悲情人生

阿诺尔德·索末菲

自从1900年以来,能够使得一位科学家在身后获得远超同事的最高嘉奖,便是诺贝尔奖。而索末菲未能获奖。1928年12月,当希望又一次破灭时,他信中的语句由衷地表明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我仍然无缘诺贝尔奖,已经渐渐成为一桩公开的耻辱。”对于信中提到的他是因为“和玻尔的对立”而被放弃的推测,并没有清晰的答案。诺贝尔档案文件显示的只是从1917年起,他几乎每年都被提名,并于1924年进入最后的小名单。为什么在这一年他也未能得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他的瑞典同事,诺贝尔委员会物理组的卡尔·威廉·欧森(Carl Wilhelm Oseen,1879-1944)的报告中看出端倪。报告是这样写的:“由于索末非强烈而且是自觉的对系统思想的厌恶,因此很自然,他的成就经常是昙花一现。”

每一次的诺贝尔奖的颁布,都是在很多有资格的成就中做出的选择,总会面临这人或那人是否更有资格得奖的问题。核物理学家瓦伦丁·泰菜格迪(Val-entine Telegdi,1922-2006)因为在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以及其他核物理重要发现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而险些获诺贝尔奖,在好几个场合都回应了索末菲为何未能获奖的问题。他对1924年欧森那份认为索末菲对玻尔原子论的推广不够获奖资格的报告做了批判分析。针对认为索末菲的理论缺乏系统性并且不久就经历多处细节修改的指责,泰莱格迪反击说,玻尔的三部曲也同样展示了“一个整体看来不那么有逻辑性的建筑”,但却被认为够格获奖。他写道:欧森先是“贬低了”索末菲,然后试图“彻底消除任何他可能是受玻尔影响的怀疑”。

欧森和玻尔确实很友好,但是据此推测有一个针对索末菲的合谋那就是纯粹的猜测而已。欧森在诺贝尔委员会内对物理学领域的评价在其他事情上也引起过不快,和玻尔施加影响扯不上一点关系。不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索末菲未能获奖在当时已经觉得不可思议。密立根曾经在1925和1930年两次提名索末菲。他认为《原子结构和光谱线》已经让他够格获奖。1948年在索末菲80寿辰时他来信说“这个杰出的工作早就应该让您获得诺贝尔奖”。

索末菲去世多年后,对诺贝尔档案的检查揭示了他频繁被提名的事实,使得科学史学家们感到惊讶。在对诺贝尔奖颁发50年的一份调查中,索末菲成为一个让人不快的纪录的保持者:在所有物理学奖候选人中,他被提名次数最多。“阿诺尔德·索末菲应该是物理学中最不走运的人。”调查的作者这样写道,因为以1917到1950年间的81次提名,他拥有“一个不一定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在1901到1950年间被提名最多的人,却从未获得诺贝尔奖”。

(本文选自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的《阿诺尔德·索末菲传》)

索末菲:一生获81次诺贝尔奖提名却终生未获奖的悲情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