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吃的狗肉在花江


昨天,在花江鎮,我來了一場尋味“花江狗肉”之旅。

花江鎮,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境內小小古鎮,座落在烏蒙山餘脈關索嶺山坳懷抱,毗鄰黃果樹大瀑布。

最好吃的狗肉在花江

1949年之前,此鎮為關嶺縣治所在地,在黔西南山野鄉鎮中頗有些規模。午後抵達花江,跟想象中不一樣,古鎮上狗肉館並不多,當地似乎並沒有把“花江狗肉”品牌當一回事。

尋了一間客棧住下,我在古街上很盤桓了一回,訪問土著吃貨,探得最有名的兩家烹狗老店是郭記狗肉館和李記狗肉館。

傍晚,烏雲滾滾,大雨滂沱,山溪暴漲,濁濤洶湧,浪奔浪流。當地吃貨熙熙攘攘,擠滿了烹狗三十年的李記狗肉老店。我看了看錶,還不到下午五點。果斷選擇李記。

最好吃的狗肉在花江

“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

地道花江狗肉真的好吃,筋拽拽油閃閃香噴噴的狗肉大片,配了十香菜,燙熱了蘸著麻辣料汁,吃得酣暢淋漓大快朵頤。號稱不吃狗肉的同行小夥伴,也吃得滿嘴流油。

最好吃的狗肉在花江

此時,雨過天晴,遠山蒼翠,火燒雲染紅半邊天。在花江鎮現場體驗中國最好吃的狗肉,真是難忘的吃貨之旅。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美食。花江地處高寒的烏蒙山區,土著居民深受秋冬陰冷潮溼之苦。當地多產土狗,狗肉性溫熱,有驅寒助陽之效。山民就地取材,發展出狗肉膳食養生文化。

花江全鎮25個村,將近五萬人,耕地僅有280畝。在富庶的平原地區,“狗肉不上席”。這裡寸土寸金食材匱乏,狗肉也成為珍貴肉食。食之者眾,生之者寡,不讓吃狗肉,山民們吃啥?

最好吃的狗肉在花江

城裡有些飽食終日衣食無憂的“愛狗人士”反狗肉,不問青紅皂白逢狗必反,有點飽漢不知餓漢飢。

至於說,自恃喝了點洋墨水或國外轉了一圈,回國看啥都不順眼,覺得西洋的蚯蚓字母比漢字高級,刀叉比筷子高級,麵包比饅頭高級,吃魚子醬比吃狗肉高級,那就更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了。

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大約三萬年前,古人馴化灰狼為狗,幫助自己打獵。打不到獵物,就殺狗吃肉。故狗在六畜,“馬牛羊雞犬豕”。六畜興旺,就是古時流動的冰箱。吃狗肉和吃牛肉一樣,只是人與自然界物質交換的普通方式。不值得大驚小怪。

2001年某個飄雪日子,我第一次吃花江狗肉,在鄭州工人新村小巷深處。某礦產大市駐鄭辦事處賓館餐廳,專門僱了貴州廚師做花江狗肉,成為本店特色。原本不吃狗肉的我,忍不住開了葷。從此,花江狗肉香味在心中揮之難去。

最好吃的狗肉在花江

尋常烹狗,是入紅滷水滷成五香狗肉,味道近豬蹄雞爪。花江人獨闢蹊徑,選用二三十斤的當地公土狗,像殺豬一樣屠宰去血留皮,以砂仁、花椒、八角、老薑諸香料入水煮狗肉至八九成熟,爾後大刀切菲薄大片,入滾湯燙涮蘸料而食,最得狗肉之香、嫩、鮮、美。

故而,花江狗肉以蕞爾小鎮名吃崛起為祖國狗肉美食之奇葩。

在花江街頭,我看到不少“招收殺狗學徒”的歪歪扭扭小廣告,當地人說“此道今人棄如土”。90後、00後年輕一代,沒有人願意幹這個了。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似乎也面臨著凋零的命運。

又看到少年繩子拴著大棒骨訓狗,在少年呵斥中,兇猛大狗乖得像貓,在骨頭誘惑下一會兒臥倒,一會兒上躥下跳,一會兒爬樹上牆,一會兒搖尾乞憐。

突然想起《道德經》中的名言,“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人狗關係,似乎沒那麼簡單。有些時候,人並不比狗高級多少。越來越喧囂擁擠的城市、越來越昂貴的房子、越來越奢靡的車子、越來越堅挺的票子……這些物質慾望正是高高吊起了的骨頭,讓吃瓜群眾如牲口一般匍匐奔波在生計路上,根本無力、無暇、無心顧及更深層次的生命尊嚴和生命意義問題。

梭羅在《瓦爾登湖》裡說,“這是一個古老的人生泥潭”。


最好吃的狗肉在花江


作者簡介:老周,辦過美食雜誌,經營過高端餐飲,資深吃貨,資深美食評論人,在紙媒發表美食文章兩百多萬字。人活著,無非是遇到些有趣的人,經歷些有趣的事,再明白些道理。老周陪你聊聊那些有趣的吃——寫給所有崇尚文明、嚮往真知,對人生有所追問的人。人生路漫漫,風景無限好。朋友,慢慢走,欣賞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