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清朝是否必然取代明朝統治中國,真的沒有另外的可能性了嗎?

Avrola™


嚴格來講,取代明朝的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而並非滿清政權。只不過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存在時間過於短暫,也並沒有走到最後。而滿清入關後卻發展越來越好,最終取代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依舊其他農民起義軍政權,建立了滿清王朝。也不能夠說清朝就會註定取代明朝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起碼李自成以及他的大順政權就有機會擋住滿清入關,建立一個統一的政權國家。但一手好牌被李自成打的稀爛。滅亡明朝的李自成在風光沒多久之後就黯然消亡了。

李自成相比於滿清來說,其最大優勢就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是漢人政權。從先天上來看,明朝舊臣相對來說都會親近李自成,畢竟明朝滅亡後他們需要另投新主,和滿清這個外族來講,李自成顯然更能被他們接受。所以李自成曾經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取代清朝成為中原大地的主人。但李自成本人卻親手終結了自己一方的大好局面。首先李自成的心態就沒有轉變過來。他從骨子裡還是那股土匪流氓勁。他在滅亡明朝佔領京城後,不僅沒有收攏人心廣施仁政,而是搶劫並且屠殺明朝舊臣,這就使得李自成大失民心,基本上也杜絕了壯大的可能。

再有就是關於吳三桂的處理問題上。明朝滅亡後,吳三桂這個手握重兵的明朝舊臣就成了香餑餑。各方勢力都在不斷招攬吳三桂。而吳三桂也在眾多勢力當中開始尋找一個新的後臺。本身吳三桂對李自成大順政權相當有好感,甚至已經決定要投靠李自成了。但李自成方面卻硬生生毀了這一切。李自成想要逼降吳三桂,所以就抓捕了吳三桂的一家老小。李自成的手下更是因為美色而強佔了吳三桂的寵妾陳圓圓。這就使得吳三桂和李自成一下子反目成仇了。本身吳三桂可以稱為李自成的左膀右臂,結果硬生生讓李自成給逼成了敵人。

最後就是李自成貿然征討吳三桂,徹底算是挖坑埋了自己。在得知吳三桂拒絕投降自己後,李自成命劉宗敏率軍十萬征討吳三桂。吳三桂自知不敵的情況下只能求助於滿清。李自成軍一方面對於滿清的參戰毫不知情,另一方面又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騎兵,所以在一片石之戰,李自成軍被滿清擊敗,李自成軍精銳盡失,受到了致命重創。滿清順勢攻入北京取代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由此李自成的稱霸美夢徹底開始破滅。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崇禎死後,吳三桂降清己既成事實,所以後金入關是擋也擋不住的。

現在看那段滿清入主華夏的歷史,其實什麼天災人禍,都不怪,要怪只能怪崇禎,因為自身的問題而喪失了最後能夠挽救國家的機會一一遷都未能成行,最終導致國滅身死。

其實崇禎在危難之際,也動過遷都的念頭。本有機會可以南遷,但是就因為身為天子,好面子,不願意背由於無能而被迫為之的名聲,所以想讓大臣們替自已說出來了,然而他們各懷心腹事,直到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也沒有形成統一意見,因而剛愎自用的崇禎臨死發出這樣的感慨: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

至死,還怪文臣誤他,這不能不說是他人生中的最大的悲哀。

要說按他有限的政治格局,我們看他死則死矣,然而其後太子及諸皇子皆為李自成所獲,慘遭所害。這才是最讓人揪心的事兒。太子是社稷的希望,國不可一日無主,尤其在這個民族危亡的時刻,更需要有這麼一個人來凝聚民心,一致對外,挽狂瀾於既倒。

不防假設一番,太子已提前出行,必定在眾人擁立下在南京上位。

南京對於從北京而來的朝臣並非生疏之地,它本來就是大明王朝的留守之都,稱為行在。六部衙門一應俱全,系統完備,開張就能營業。

這個皇帝當然是越英明越好,假使水平一般,不至於如天啟帝那樣,這個國家就有希望。因為明朝的政治制度在當時來說是先進的,採用皇帝、秉筆太監、內閣三個機構統治國家,這是一種精英治國的戰略。權力雖然在皇帝手中,但依程序還須將治理國家的權力放給內閣。

內閣的大臣具有票擬的權力,也就是在奏摺上寫明建議的處理方法。而後皇帝完全可以照著方法直接下令處理,等於是內閣大臣在處理政務。

內閣大臣可是從全國官僚中精選出來的政治精英,在治國理政上都是行家。所以說制度的先進性可以避免一個無能皇帝胡亂領導國家的局面。

從現有的歷史經驗看,太子建立的南明是能夠長久的存在。一,江南是漁米之鄉,經濟發達,國家賦稅相對有保證;二,有文化底蘊,民眾母族情結重;三,南京作為都城,城高牆厚,防禦功能完備,糧草充沛。有此優勢,加上得力的文臣武將終有一日揮師北上,收復失地並非奢望。

因此,對於當時南明來說,應當在此優勢的基礎上,快速整合南方各類資源,廣招兵勇、發展火器,短期之內就能組織起一批生力軍。在加上左良玉這些手握重兵的將領,政權自然穩固。

而當時的李自成在佔據北京後,吳三桂降清,山海外一戰,李自成雖敗,但仍然數萬之眾,足以扛住後金一段時間,這時,應當封官許願招安李自成,不管他提什麼要求,只要他槍口對外,如無原則上問題,都全盤接受。如此一來,流寇歸一,大局穩定,收復河山,指日可待!


漢水長流


歷史不能重來,但以今人對當時時勢的判斷,很難說有什麼是絕對的答案。

首先應看清朝是如何取代明朝的!稍識歷史的人都知道:清軍的入關是取代明朝的標誌性事件。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從此中細析,清軍是如何入關的?如沒有吳三桂的投降,清軍是否能順利入關?清軍入關後的是否足以應付國內的形勢?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標誌著明王朝的滅亡!緊接著,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成立,是年亦為永昌元年。此時的中國正是山河破碎,朝代更迭之際,各路勢力風雲際會!

大清的鐵騎列陣于山海關外,大順的義軍挾勝利之威也撲面而來。夾在多爾袞和李自成之間的吳三桂作為第三方力量進退維艱。他的力量無論與哪一方相比都難以抗衡。所以他只能投靠於某一方,以改變軍事力量的對比。面雙方都清楚形勢,均向其送來招降書信!

(吳三桂畫像)

歷史上吳三桂是投靠的滿清政府!但細細讀史,其實還是有可能出現變數的! 細節一:崇禎帝死後二十餘日,吳三桂率五萬將士在山海關前,盡白旗白幡、白盔白甲,整齊肅穆面向西南方向;吳三桂擺案焚香致祭,與眾軍士悲聲大作、慟哭不已。這表明吳三桂內心並非是想降清的;

細節二:《明史·流寇》稱:"初,三桂奉詔入援至山海關,京師陷,猶豫不進。自成劫其父襄,作書招之,三桂欲降,至灤州,聞愛姬陳沅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襲破賊將。自成怒,親部賊十餘萬,執吳襄于軍,東攻山海關,以別將從一片石越關外。三桂懼,乞降於我。" 吳三桂給留在京中的父親寫信一封"接二十日諭,知已破城。欲保家口,只得降順。達變通權,方是大丈夫"。吳三桂此時為保家人已有降大順之意。而後發兵至灤州時,有消息傳來,稱陳圓圓此刻已被大順軍大將劉宗敏所劫掠,但得知圓圓遭劫後,吳三桂衝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憤而降清。

(李自成畫像)

結語:據以上我以為如果李自成的大順軍在攻陷北京後。能整頓軍紀,約束屬下;寬以待民;對前朝臣工能盡安撫之責,而非抄家搜刮;致京城社會穩定。優待吳家一門,或可爭取吳三桂的兵力來投,再結合大順軍四十餘萬部眾,堅守山海關。那麼多爾袞想入關,絕非易事!而後新朝成立,新君圖治,安養生息二十年!大清朝如何能取明而代之呢?

以上是個人之見解,未必正確!但歷史往往就在人的一念之間發生著轉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