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火”一直都是危險又吸引人的存在,小時候被大人們教訓了不知多少次:不允許玩火。還有關於火的成語都是刀山火海、飛蛾撲火、趁火打劫之類的,一看就知道火是危險的存在。
關於火的記載可以追溯到炎帝時期。
《管子·輕重篇》說:“炎帝作鑽燧生火”。《左傳·昭公十九年》說:“炎帝氏以火紀(記年),故為火師而火名”。《左傳·哀公九年》說:“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淮南子·氾論訓》說:“炎帝死而為灶”。
足以證明人們對火的重視和崇拜。
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不僅不怕火,反而圍繞著火載歌載舞,並形成了一個節日“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各民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各有各的特色內容。
節日來歷
火把節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五代時蜀國佚名氏所作的《玉溪編事·震旦》記載:唐時南詔(指南詔國統治者)以十二月十六日為星迴節,是日遊於避風臺,命清平官賦詩。
“星迴”一詞,《禮記·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記載:“是月也,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迴於天,數將幾終。歲且更始。”
孔穎達解釋說:“謂二十八宿隨天而行,每日雖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於此月,復其故處,與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迴於天。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表明火把節不僅與中國古代的星迴節有關,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火把節一般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五號舉行,今年的火把節是8月5日。
節日活動
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彝族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分為迎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
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文化傳承
2006年5月20日,“彝族火把節”(四川涼山、雲南楚雄)經國務院批准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也許有人就要問了:火這麼危險,為什麼火把節還被作為非遺保護起來呢?
山地彝族的火把節最完整、最豐富保留著人類群體文化演進的歷史軌跡,其主題一向是對人類生命繁衍的謳歌,對族群生活理想的希冀,故而成為研究彝民族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一個重要角度。
總的來說,火把節體現了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展現了其極具價值的文化習俗,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承,且推動了舉辦火把節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
警示:在參與和火有關的節目時(不管是火把節還是其他),一定要注意安全,小朋友最好不要接觸。
閱讀更多 國族非遺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