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野生動物,《西遊記》虐殺《聊齋》敬畏


對野生動物,《西遊記》虐殺《聊齋》敬畏


翻開《西遊記》和《聊齋志異》,兩本書擺在案頭,比較著看,就會發現二者對野生動物有著截然相反的態度。《西遊記》主張虐殺,漫山遍野,盡情打死,碎屍萬段;而《聊齋》卻是一百八度大轉彎,充滿了同情、憐惜、思戀。兩本書都有怎樣的記錄,我們看看:


先說《西遊記》:

1.黃風怪一回, 孫悟空打虎先鋒, 那虎怪撐持不住就跑,行者執棒趕來,喊聲不絕。八戒正在那裡放馬, 忽見行者趕敗的虎怪,就舉鈀一築,築得九個窟窿冒鮮血。行者道:“兄弟啊,這個功勞算你的。”八戒道:“哥哥說得有理。你去,若是打敗了老妖,還趕將這裡來,等老豬截住殺他。”

對野生動物,《西遊記》虐殺《聊齋》敬畏

2. 金角大王請來舅爺狐阿七助戰。唐僧叫:“沙和尚,你出去看你師兄勝負如何。”沙僧舉杖出來,打退群妖, 狐阿七見事勢不利,回頭就走,被八戒趕上,照背後一鈀就築死了。                      

3. 孫悟空想立個大功果, 一直纏著牛魔王打, 叫豬八戒去打牛魔王的小老婆, 豬八戒殺進摩雲洞, 一鈀築死了玉面公主, 百十餘口,斬盡殺絕!

對野生動物,《西遊記》虐殺《聊齋》敬畏


4. 孫悟空打死了碧波潭的萬聖龍王, 那龍子披了麻,正看著龍屍哭。這八戒罵上前,把個龍子夾腦連頭,一鈀築了九個窟窿。萬聖宮主正與孫悟空搶奪匣子時,被八戒跑上去,著背一鈀,築倒在地。

5. 杏仙一回, 共6個大妖, 4個小妖。行者笑道:“你可曾看見妖怪?”八戒道:“不曾。”行者道:“就是這幾株樹木在此成精也。”八戒聞言,不論好歹,一頓釘鈀,三五長嘴,連拱帶築,俱揮倒在地,果然根下鮮血淋漓。三藏扯住道:“不可傷了他!他雖成了氣候,卻不曾傷我。”那呆子索性一頓鈀,全部築倒。

6. 南山大王豹子精一回, 孫悟空用瞌睡蟲使豹子精睡著, 被八戒上前一鈀,把老怪築死。

7. 金平府捉犀牛精, 死了1個, 捉到2個活的, 八戒並未參加戰鬥, 他卻把兩個犀牛精的頭砍下了!

8.猴豬大戰九頭蟲那回裡,豬八戒大開殺戒,築死龍子龍孫,龍女欲要逃命,八戒背後一耙子刨死,孩童也不放過,一個不留,何其殘忍,何其血腥。

9.和尚變虎一回,孫悟空讓八戒和沙僧把妖怪和百花羞的兩個兒子從半空裡丟下摔為肉餅,實屬一場空難,讓人膽顫心驚。

對野生動物,《西遊記》虐殺《聊齋》敬畏


縱觀整個《西遊記》,就是虐殺取樂。

豬八戒打死的大妖怪, 小妖怪, 就不計算啦。他和孫悟空比, 孫悟空佔59%, 豬八戒佔41%, 孫悟空打死的更多,孫悟空擅長集體屠殺,吹一口氣,揮一下棒,漫山遍野就死二、三萬。

最可氣的是師徒四人取經到了西天,佛祖說: 孫悟空, 汝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汝為鬥戰勝佛。毫無憐憫之心,殺伐成性還能成佛。對於豬八戒,佛祖說:因汝挑擔有功,加升汝職正果,做淨壇使者。佛祖完全把八戒大開殺戒忘在一邊,思維混亂,還有沒有標準?

再看《聊齋》,與《西遊記》的思維完全不在一條線上。

蒲松齡用意蘊深刻的花妖狐媚的鬼故事揭示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提出了保護野生動物的觀念,告訴我們人與自然的親和共融, 對自然生命的敬畏與尊重,包含著中華民族深刻的生態倫理學和生態哲學。

作為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用較多的篇章,深入細緻地演繹,延續了中國古代文化、文學中的生態意識,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其中,最能體現其基本精神和基本旨趣的,就是尊重物類的存在以及追求物我的和諧,它們集中地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文學中幽深邃密的生態意識。

對野生動物,《西遊記》虐殺《聊齋》敬畏


《聊齋志異》中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都幻化成美麗的少女,並與人產生愛情。如《葛巾》中的葛巾與洛陽人常大用接為夫妻,《香玉》中的花精香玉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和《小翠》狐精小翠的知恩圖報以及《阿纖》中的鼠精阿纖的精明持家等等。萬物生靈皆有詩人情性,蒲松齡希望有一個完美和諧自然的荒野,在哪兒是純真的,是沒有被破壞的,是沒有被汙染的純潔的聖地,人與這些妖邪狐媚之間融洽也是生態自然的和諧。

就如在《花姑子》中,作者以讚賞的筆觸描繪了書生安幼輿對待他物的友好態度: “安幼輿……為人揮霍好義,喜放生。見獵者獲禽,輒不惜重直,買釋之。”而《毛大福》一篇,則描寫了毛大福給狼治病、穩婆為狼接生的故事,體現了人類對其它物類的關愛。

對野生動物,《西遊記》虐殺《聊齋》敬畏


最重要的是如果人類破壞環境之間的和諧,也將遭到相應的報應,如《聊齋志異》中《藏蝨》、《蠍客》、《放蝶》中就展示了人類與自然的生態衝突,就帶來了悲劇意,其目的在於批判人類的驕妄和毫無“物道”的殘暴。《蠍客》中的南商歲至臨朐販蠍,“傷生既多”,其結局是見怒於躉鬼而被“化為血水”;《放蝶》有兩篇,一篇蝴蝶仙子以“風流之小譴”懲之。另一則是一司裡火燒毛驢取悅太守結果導致太守之子受驚嚇而死的故事;《藏蝨》中記述掐死身上的蝨子而被索命至死的故事,雖然過於荒誕,但也告訴我們生命無大小貴賤之分的道理。

對野生動物,《西遊記》虐殺《聊齋》敬畏


回過頭來看看兩位作家,吳承恩和蒲松齡。相較才氣而言,吳承恩應勝蒲松齡一籌。《西遊記》這樣一篇宏篇鉅製,吳承恩擺佈得遊刃有餘,俗話哩語俯首皆是,語言一氣呵成,從不拖泥帶水。在四大名著裡,《三國演義》和《水滸傳》裡面總有一些可有可無的話,好象糊弄讀者。再看兩人的經歷,又是何其相近:青年時期才氣縱橫,科舉道路上屢戰屢敗,至死也未考取功名。面對逆境,吳承恩在《西遊記》裡用報復的手筆仇視社會,而蒲松齡卻用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的目光,溫情地俯看著人間,他愛人間的萬物生靈,勝過愛自己。他們有著天壤的不同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