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一個小投資爲何「差評」如潮?

騰訊一個小投資為何“差評”如潮?

不甘心作為競品、微信電商、內容創業者提供流量的管道,騰訊只能通過投資的方式來收“過路稅”?

騰訊一個小投資為何“差評”如潮?

騰訊自媒體投資的“第一役”,剛剛公佈就遭遇了爭議。騰訊昨夜通過官方微信號緊急發佈了一則“聲明”,表示“如與騰訊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不符,我們將協商退股。”

騰訊一個小投資為何“差評”如潮?

興趣內容基金3000萬投資科技自媒體“差評”的消息放出不到一天,就遭到了自媒體圈的“群嘲”。

這家圈內“聲名狼藉”的自媒體,長久以來都揹負著“抄襲”、“洗稿”的惡名,可以稱得上是“行業公敵”。難怪消息一出,騰訊的投資邏輯乃至價值觀都倍受質疑。

騰訊投資差評被“差評”,背後其實是作為內容平臺方愈來愈深的內在矛盾:

1.騰訊不再甘心做內容創業者的管道,而是分享內容創業紅利,引導內容創業浪潮的風向;

2.事實上的“網絡中立”原則已經成為騰訊頭上的緊箍咒,這讓它在封殺抖音短視頻時引發眾怒,也讓它投資差評時收穫差評。

微信的崛起曾經使運營商淪為“管道”,而一旦微信成為新的通訊系統,則難逃自身被“管道化”的宿命,無論是曾經對網易雲音樂、蝦米的“封殺”還是對於短視頻的“禁令”,不過都是不甘心為他人做嫁衣裳(免費輸送流量)。

微信“管道化”的一個表現就是內容領域。

由於不掌握流量分發大權,微信無法像頭條一樣通過信息流廣告賺個盆滿缽滿,頭部內容創業者在通過微信“吸粉”之後,紛紛找到電商、知識付費、定製內容、原生廣告等自變現方式。對於朋友圈、群這樣的“社交通道”,微信也很難像微博那樣向內容創業者收取“流量費”。

不僅如此,內容創業者們還在紛紛通過知識星球、小鵝通等內容社群把微信“鐵粉”轉移到自家“後院”,對此騰訊也無能為力,頂多只能通過投資知識星球的方式來參與。

而新晉、長尾的內容創業者不僅在微信上很難出頭,難以找到精準粉絲群體,官方的“廣告聯盟”對他們更是杯水車薪。

訂閱體系、社交傳播不僅讓微信淪為了內容方獲取粉絲的管道,還大大降低了信息獲取效率(今日頭條的新slogan「信息創造價值」簡直是針鋒相對)。

在信息發現、信息消費、信息傳播方面,在幫助內容創作者快速獲取粉絲方面,微信早早就落於頭條、微博。進入短視頻時代之後更是如此,這或許可以解釋抖音的崛起何以讓“唱衰騰訊”的論調甚囂塵上。

雖然去年曾經傳出過訂閱號變信息流的傳聞,但微信收回流量分發權必將破壞微信內容生態的根基,所以遲遲未能遂行。然而,微信重振公號內容生態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雖然微信公號的底層邏輯不可能重構,但細節的優化卻在加速推進。

根據三節課的統計,從3月以來,微信一共進行了22次更新,涉及37處變化(最新一次是上線“瀏覽中的網頁/文章可縮小為浮窗”功能)。

而這些變化大都是為了提高微信公號的信息展示、獲取效率(比如公眾號可單獨推送視頻、音頻、圖片,脫掉了“文章”這一形式枷鎖),給內容生產者更多的激勵(微信公眾號底部和文中廣告位的流量主分成比例將優化上調,高閱讀活躍流量住可獲更高收益)。

不僅如此,騰訊還試圖重新扶植早前就嘗試過的“看一看”。

微信“另起爐灶”的信息流板塊“看一看”,由於入口隱蔽,無法撼動訂閱號的分發方式,所以上線之後並未掀起波瀾。

4月29號,微信上線“熱議話題”,試圖以話題為中心對公號內容進行專題聚合和集中展示,並在“看一看”和微信公號底部都開了入口。

總體來看,微信試圖在重新調整內容生態,提高信息發現和消費的效率,向頭條和微博看齊(熱點話題等同於微博的熱點廣場),同時對於內容創作者以更多的激勵。

然而這些“小修小補”並不能扭轉微信內容生態的尷尬,不然它也不會破天荒地投資一家自媒體。

只要微信社交分發的邏輯沒有改變,只要訂閱號不變成信息流形態,頭條、抖音、微博等平臺“分流”的趨勢就無法被遏止。

這或許可以解釋騰訊何以毫不避嫌,親自投資自媒體,眼看著內容創業者紛紛“狡兔三窟”乃至於重心全都外移,微信訂閱號體系又不能夠“推倒重來”,只能不顧清議,親自下場了。

不甘心做為競品、微信電商、內容創業者提供流量,“慕虛名而少實利”的管道,騰訊只能通過投資的方式來收“過路稅”。然而,“網絡中立”原則又讓它動輒得咎,因為“嫡系”即意味著官方的“背書”,政策、流量的傾斜,價值觀的認同。

雖然騰訊投資的微信生態公司,都會撇清與官方的關係,表示未受偏袒與照顧。然而並沒有什麼說服力,大家還是會把拼多多快速崛起歸功於微信官方的“默許”乃至支持。

騰訊一個小投資為何“差評”如潮?

雖然騰訊集團公關負責人對於投資差評的解釋是:請不要以一個團隊的一次決策來斷定為騰訊的立場。然而,這樣自欺欺人的“內部切割”是站不住腳的,也很難令人信服。騰訊的投資不可能和其“管道”身份撇清關係,也無法假裝“價值中立”的立場。

無法自下場踢球的騰訊,哪怕採取低調的財務投資式,不惜揹負“變身投行”、“沒有夢想”的指責,依然難逃生態企業(包括自媒體們)的質疑。

而財務投資註定難以束縛住拼多多、快手們甚至“差評”們的野心。拼多多依然身在微信心思獨立,利用微信導流到自家平臺(拼多多來自App的訂單量已經超過了50%),對此騰訊也只能聽之任之。另外,騰訊投資的快手卻因為沒有得到流量傾斜,未能阻擊抖音的狂飆崛起,而且自己也心有異志,並未放棄打造自己的社交帝國。

微信的“管道化”困境不僅僅體現在內容領域。

小程序本來是扭轉微信“管道化”的關鍵一步棋,至少可以讓它成為應用商店。問題在於,從一開始小程序就堅持去中心化的分發,不設中心廣場和排行榜。這讓小程序創業者們只能去過度使用“社交管道”,小遊戲對於微信群聊的“毀滅性汙染”就是後果之一。

在尚未開放朋友圈分享的情況下,微信群已經淪為了小程序們病毒傳播的“管道”,讓微信群的環境進一步惡化,更有媒體直言“小遊戲正在毀滅微信群聊”,就像當年垃圾短信幾乎毀了短信收件箱一樣。

騰訊不得不緊急收緊小遊戲的分享政策。5月9日,微信發佈公告稱小遊戲拒絕“分享濫用”,對具有強制分享、利誘分享等行為的小遊戲進行能力限制懲罰,情節嚴重者將被下架。

即使微信不顧開發者的牴觸,強行勒住社交分享的韁繩,小遊戲卻依然可能重蹈當年開心農場等一波社交遊戲的覆轍。國外有數據表明Facebook中的social game 平均用戶黏著時間為6個月,也就是說大多數用戶在玩了6個月之後就會覺得沒意思,離開遊戲。

所以,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小遊戲既讓多數用戶遠離微信群聊,在厭倦了社交比拼之後,微信社交生態也已經深受“汙染”。

當移動互聯網進入紅利消退的下半場,手機的工具屬性將會越來越弱,娛樂屬性會越來越增強。短視頻在2017年異軍突起,六款短視頻App的日均在線時長均超過了1個小時,“抖音威脅論”都意味著移動互聯網“電視時代”的到來。微信希望通過“探索線下”來不斷加強工具屬性,然而在娛樂屬性方面它無能為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