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羅斯都害怕的問題, IBM處理得很漂亮!

為什麼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本可減輕危害卻損失慘重,為什麼IBM公司力排眾議進行一系列轉型獲得了成功,都是在和四個字作鬥爭:不確定性!我們一起看看這篇文章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索羅斯都害怕的問題, IBM處理得很漂亮!

· 忽略“不確定性”的災難事件

2001年9月12日,著名金融投資大師喬治·索羅斯在出席北京的“21世紀的世界與中國”論壇時說“除了‘不確定性’,我無所畏懼”,談到了他對不確定性的看法。

不確定性,通俗一點說就是以往確定的事情,現在變得不確定了,出現意外或新變化的概率大大增加。

巧合的是,就在索羅斯說這番話的同一天(由於時差的原因,同一時間正是美國當地時間9月11日),紐約和華盛頓遭到恐怖分子的襲擊,“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了。

早在“9·11”事件發生的七個月前,時任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委員的彼得·施瓦茨就曾給美國情報系統提出警告說,來自中東地區的恐怖分子有可能會攻擊美國本土大城市的建築物(如紐約的世貿雙塔等)。

· 應

對不確定性的最好方法

人們之所以害怕不確定性,是因為不確定性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宏觀經濟會受其影響而波動;另一方面,企業會受其影響而衰敗。

美國奇點大學校長雷·庫茲韋爾曾說過:“預測未來是我們大腦存在的首要理由。”

不確定性會讓以往確定的事情出現新的變化,我們應對不確定性最好的方法是:主動收集和研究不確定性帶來的新變化,從中發現蘊藏在新變化中的趨勢,把握趨勢,順勢而為。

我們把這種方法稱為“商業預測”!

· IBM:卓有成效的“商業預測”

在“商業預測”方面,IBM可圈可點。2000年之後,IBM主動研究變化,把握趨勢,曾有過兩次成功轉型。

第一次,IBM出售PC業務,轉向諮詢業務

主導這一轉型的是2002年上任的CEO彭明盛。從2002年上任後,彭明盛帶領的IBM管理團隊看到了兩個重要的趨勢:

(1)PC業務領域很難再出現大規模的創新機會

當時彭明盛決定出售的PC、硬盤和其他硬件業務總計每年能夠為IBM帶來接近200億美元的營收,且當時IBM的企業產品用戶群已高達數百萬。在這樣的情況下剝離PC業務,當時IBM的內部也存在很大分歧。

惠普與IBM選擇了相反的發展道路,於2001年收購了康柏電腦。自2005年剝離PC業務的7年後,IBM的市值已接近2170億美元,是當時惠普市值的四倍多。

(2)諮詢業務蓬勃發展

IBM在2002年收購了普華永道的全球商務諮詢和技術服務部門,並將其納入IBM的諮詢業務部門GBS。2003年,GBS成為全球最大的諮詢公司,為IBM帶來了超過400億美元的收入。

PC部門的收入僅有這一數字的1/10。

IBM的業務重點從向消費者銷售電腦和軟件,升級至幫助用戶使用最新的科技應對在市場營銷、採購和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挑戰。

基於這樣的趨勢判斷,IBM出售PC業務給聯想,更加堅定地向高端企業諮詢解決方案轉型。這次轉型大獲成功,在彭明盛掌管IBM期間(2002~2011年),該公司的股價上漲125%。

IBM最開始擁有聯想15%的股份,然後逐步套現股權。到2011年2月,IBM售出剩下的4.3%股份,獲得利潤超過2.5億美元。

索羅斯都害怕的問題, IBM處理得很漂亮!

第二次,IBM出售X86服務器業務,轉型為認知解決方案和雲平臺公司。

自2012年羅睿蘭接手IBM開始,IBM公司的發展方向與業務架構就一直在進行根本性調整。傳統硬件與系統軟件業務的地位不斷退後,而云計算和認知領域成了公司現金流的核心投放領域。2014年第四季度,IBM宣佈將X86服務器業務賣給聯想,這次交易距上一次賣PC業務整整十年。

這樣的轉型,也是源於IBM看到的兩個趨勢。

(1)X86服務器業務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走下坡路的跡象開始顯現

財報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IBM營收277億美元,淨利潤62億美元。其中主營服務器以及存儲等硬件產品的STG部門營收43億美元,稅前淨利潤僅有2億美元。

也就是說,如今硬件的利潤僅佔總利潤的2/62,比例已經非常低,而X86服務器的利潤佔總利潤的比例要更低。此外,同為服務器製造商的甲骨文以及戴爾的日子也不好過,數據顯示它們2013年第四季度的收益也有所下降。這說明整個服務器行業的增長開始乏力。

(2)雲計算和認知科學等新興技術的崛起

財報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IBM雲計算業務營收暴漲69%,已經達到44億美元,是IBM增速最快的業務之一。與此同時,隨著大數據的普及,所有形式的數據都在不斷積累成一種等待被利用的資源,但有80%的數據無法被目前的IT系統處理或理解。

因此,企業需要全新的計算工具來挖掘這些資源—這就是IBM所看到的“認知解決方案”的商機所在。因此,2013年,IBM耗費巨資收購雲基礎架構提供商SoftLayer。2014年,IBM成立Watson集團,並於2015年10月成立業內首個“認知商業”諮詢部門。

根據2017年3月IBM發佈的2016年財報,雲業務在2016年實現了137億美元營收,比2015年增長了35%,佔IBM全年總營收的17%;其中以雲服務(包括公有云、託管雲和混合雲等)方式交付的雲業務年化營收達86億美元,比2015年大幅增長了63%;計入“技術支持及雲平臺”項目的年毛利率達41.9%。

以Watson為主的IBM認知解決方案營收達182億美元,毛利率高達81.9%。僅從營收規模來看,IBM Watson已經成為全球唯一可以被稱為成熟的面向商業應用的人工智能平臺。

如果你認為IBM的這兩次轉型僅僅是因為兩任CEO個人的“高瞻遠矚”而成功的,那就大錯特錯了。作為百年企業,IBM能夠不斷順應趨勢,煥發生機,是源於它對於商業預測的重視。1982年,IBM開始啟動了自己的商業預測項目—全球技術展望(Global Technology Outlook, GTO),到今天已經有35年的歷史。

GTO項目每年都會進行,由六名預測專家主導,他們是各個領域中有深刻洞察力的權威。他們會在六個月的時間內,深入研究由分佈在全球各地的3000多名IBM研究員提供的各種最新提案和情報,這些提案和情報會列舉未來3~10年內可能成為趨勢的技術方向。

從2007年開始,IBM開始邀請全球的合作伙伴、客戶以及學術機構的研究人員參與其中。

索羅斯都害怕的問題, IBM處理得很漂亮!

在對這些最新提案和情報進行深入研究之後,預測專家們會進行兩輪篩選,選出六個候選提案。

第一輪,專家們會利用多年形成的20條嚴格的標準來篩選這些提案。這些標準包括:新創意將給用戶帶來怎樣的影響,新技術需要多長的開發週期等。通過第一輪篩選,提案的總數就會剩下200多個。

第二輪,專家們將用多樣化的視角重新審視這200多個候選提案,通過評價它們的價值、統計其概率,從而對它們的前景做出最終評估。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會有IBM內部的製造、銷售、流通、戰略等部門的專家參與進來,還會邀請企業外部的專家甚至是已經退休的員工給出意見。通過這一系列的篩選之後,會留下六個作為最終候選提案。

在年末的最終評審大會上,六位專家會提交給公司的CEO和其他高層一份報告,高管們會以這份報告為基礎召開一整天的會議,從而決定下一年度60億美元投資的去向。

正是有了這種周密的商業預測,IBM才能警惕不確定性,發現新變化,經歷多次轉型而屹立不倒,不斷煥發出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