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穷病难医,但也有“药”可医

“有病没药是天灾,有药买不起是人祸。”医疗、教育、房子是中国人一生中的几座大山,看病难、看病贵始终是社会经久不衰的议题。但不是所有的难题都无药可解。总有希望在绝望中诞生,总有“平民英雄”用自己的努力,默默推动社会的发展。已上映的《我不是药神》,就真实的演绎了一个“平民英雄”的故事。

《我不是药神》穷病难医,但也有“药”可医

格列宁-扼杀病人生存欲望的万金良药

​影片《我不是药神》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02年医疗改革前夕,格列宁作为可治疗慢粒白血病的唯一药品,被跨国企业公司售以4万一盒的高价卖出,由于跨国公司的正版天价药病人吃不起,慢粒白血病患者相继离去,印度仿制格列宁成为病人最后的救命稻草。

​影片主人公程勇在偶然机会下,结实了慢粒白血病病人吕受益(王传君饰)。通过吕受益的协助,他与一名离家出走的青年彭浩(章宇饰),一个在教堂传诵的牧师老刘(杨新鸣饰),一位跳舞养娃的单身妈妈刘思慧(谭卓饰)组成了“走私”团队,以5000一瓶的低价出售印度格列宁,程勇也从一个濒临倒闭的性保健药品店老板,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独家代理商。

《我不是药神》穷病难医,但也有“药”可医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朝夕相处,程勇渐渐发现了慢粒白血病,足可以让人倾家荡产,印度格列宁,不仅是在救命,同时也在拯救像彭浩一样,行走在社会边缘,没钱没学历,一个行将荒废的人生。

​程勇-拯救慢粒白血病的灵丹妙药

​但走私并非程勇本意。若不是为了年迈的父亲筹钱治病,若不是与离婚即将带着孩子移民的妻子争夺抚养权,若不是神油店入不敷出的经营现状,他不想以身涉险,触碰法律的界限。所以在收割完第一波红利之后,程勇与医药骗子张长林达成了协议,解散了团队。故事到这里发生了转变。

《我不是药神》穷病难医,但也有“药”可医

一年以后,程勇凭借赚到的钱,自己建了一座纺织厂,但吕受益妻子的出现,让他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巨大转变。看到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进入病症晚期,最终因无法忍受心爱的妻子和孩子陪着自己受苦,选择了提前结束生命的吕受益,让程勇决定再度进口印度格列宁。而此时跨国公司的与警方的追查早已步步紧逼,但他义无反顾,以500块钱每盒的进价,帮患者获取治病救病的格列宁。这中间的触动、挣扎、在道德间的徘徊、对病人的同情以及明知结果是坐牢但却义无反顾的大义,恐怕看过影片的人都能感受的到。

《我不是药神》穷病难医,但也有“药”可医

片中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医药骗子张长林说的一话,“兄弟,我卖了这么多年假药,发现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 这句话,道尽了中国人病不能医的辛酸和痛苦。

​在警方的拘留室,警察要求病人供出渠道源头,在持续的沉默后,一位老人缓缓说道:“领导,能不能求你们放过他。这药是真是假,我们病人不知道吗。我生病吃药这些年,房子被吃没了,家人被吃垮了。警察领导,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这是一个病人最真切的自白,更是对中国社会医药行业现状最强的追问。

​程勇,无疑是拯救慢粒白血病患者的灵丹妙药。

《我不是药神》穷病难医,但也有“药”可医

医改-国家医药体制改革对症下药

​活着不容易,得了“穷病”更难,影片传达出了当前社会的切肤之痛。片尾程勇在被送到监狱的路上,马路边那一个个摘下口罩以目光相送的白血病患者,虽无声而立,但却仍让人感觉震耳发聩!

​在影片的结局,我们了解到,国家将正版格列宁列入了医保,药品的价格有所下调,且在今年取消进口药品的关税,慢粒白血病也从03年的存活率的30%上升到80%。

《我不是药神》穷病难医,但也有“药”可医

抛去戏剧化的演绎,《我不是药神》反映出的是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在经历了沉痛后所传递的正能量。那些病人对生存的渴望,那些家人对亲人离去的绝望,那些警察在情与法之间的纠结,无不令人动容。其实,程勇想做的不是神,是希望自己所信仰的、不断追求的,能够被世人感知,被世界发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时代的进步。

​写在最后,7月5日,《我不是药神》已在全国正式上线了,如此走心又走肾的电影建议小伙伴们拒绝网络资源,去影院观看,毕竟好的电影值得上座。这周末,一起去感受下心灵的洗礼吧!

《我不是药神》穷病难医,但也有“药”可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