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即將「爆發」的消費


三種即將「爆發」的消費

上週把我戴了兩年半的牙套拆了,

隨便聊聊牙科這事。

1、

從我帶牙套到拆,

差不多兩年半的時間,

七七八八總共花了不到3萬人民幣(陶瓷矯正,座標:廣州,廣東省口腔醫院)。

都說牙醫賺錢,

是的,牙科的毛利高達50%,

如果有足夠的業務量,這是個現金流不斷的行業。

比如我的醫生,幾乎從早上8點,一直工作到下午6點。

而且,類似牙科這種行業,對單個醫生的依賴性非常大,比如在某一個醫生那裡看了病,可能這一家人都認準了這個醫生。

所以,很多醫生做出了知名度之後,就自己開診所,或者多點執業了。

但實際上,開診所的投入並不低,牙科的器械都非常貴,

一把牙椅幾萬甚至幾十萬,這些費用,其實到頭來,都是由患者來承擔。

所以,為了壓縮成本,一些小診所的體驗並不算太好,魚龍混雜。

作為高現金流,高毛利,相對低風險的醫療行業,自然也被資本盯上了。

他們開始整合醫療資源,併購小診所,統一品牌,做標準化管理。

比如,聯想集團,在2014年,用10億人民幣,控股了拜博口腔,

比如,王思聰的普思資本,在2014年,投資了瑞爾齒科。

雖然看聯想財報,拜博目前還是虧損的,但整體處在前期鋪規模,跑馬圈地的砸錢階段。

三種即將「爆發」的消費

三種即將「爆發」的消費

營收增長明顯,業務擴張迅速,虧損也迅速擴大。

和這幾年保險行業的爆發一樣,

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人們對牙齒健康、牙齒美觀會越來越重視,

牙科的相關產業,會在未來呈爆發式增長,潛力巨大。

BTW,除了牙科,

醫美也是未來的一個巨大的增長點,

雖然,社會普遍對整容還是有一些偏見,但總體,接受度也越來越高。

像割雙眼皮這樣的小手術,或者打玻尿酸這樣簡單的醫美操作,也都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行業整體是供不應求,好醫生“一票難求”。

我這段時間想著要不要去割雙眼皮,

光掛醫生號,都約了很久,還在等待ing,

醫生手術的排期,更已經排到了明年這個時候。

醫美行業的毛利潤,甚至比牙科還高。

且市場混亂,價格不透明,空間很大。

2、

還有另一個消費升級,在養老領域。

老齡化不只是說說而已的問題了。

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

我們需要獨自承擔上有老、下有小的養老問題,

現在想想,都覺得壓力山大。

所以,好的養老服務機構一定必不可少。

最近和香港太平人壽的朋友聊了聊,

她告訴我,太平人壽在國內很多城市都在打造養老社區,比如這樣的⤵️

三種即將「爆發」的消費

未來,這一定是個趨勢。

除了太平,泰康、國壽、合眾人壽……也都在佈局這個事。

產品端也在依託養老社區做銷售,比如,買某類保險,老的時候可以入住養老社區。

為什麼都是保險公司來做這個事呢?

養老社區這個事,雖然看上去,是剛需,是個服務“夕陽”的“朝陽產業”,

但投入太大,動輒十億,百億,

2015年的數據,截至2015年二季度末,保險業共有9家保險公司已投資或計劃投資25個保險養老社區項目,計劃投資金額612億元。

如果截止到最新日期,投入的金額已達到上千億元。

(數據來源:《投資者報》,2016年10月17日)

且可能未來十年,都不一定能看到收益。

目前來說,還沒有跑出一個很有效的盈利模式。

所以,一般的小企業根本沒法做,

只有像保險公司這樣資金量雄厚的企業,才有能力承受長時間的虧損。

各家保險公司紛紛涉足,也是在搶賽道,在未來的競爭中卡位。

相比於加盟店,或者合作的方式,保險公司自己來做這件事,可控性更高,未來的隱患也更小。

關於“合作”還是“直營”這件事,

拿近期,平安保險意外險的事故舉個例子:

網友“奶粉真好吃”在微博中聲稱,其父母親於5月9日在伊朗旅遊時遭遇車禍,母親去世,父親重傷。

她本人在獲悉事故消息後於9號中午向平安保險申請緊急救援,但始終沒有收到平安的短信指導,並且平安指定救援機構“歐樂救援”也沒有及時和她接洽。

這裡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

平安的境外醫療是外包給歐樂救援。

保險公司、投保人、救援公司三方,溝通不順暢,導致救助不力。

順便歪個樓,

意外險,我個人更看重保額和緊急救援功能,

在這二者的基礎上,航班延誤、行李延誤這些是錦上添花。

但像以上事故中,平安那款保險,保額應該足夠,也有緊急救援功能,但由於外包的服務,導致延誤救援。

所以,更推薦美亞或者安聯的旅行意外險

因為他們旗下有自己的緊急救援公司——

Travel Guard(美亞)和Allianz Worldwide Partners(安聯),

反饋的速度,會比第三方公司快很多。

3、

說回養老社區。

除了保險公司,還有誰在做這事?

和保險公司一樣財大氣粗的房地產企業。

這幾天我在廣州,作為恆大(曾經的)大本營,我發現有挺多“恆大健康”的門店⤵️

三種即將「爆發」的消費

萬科、綠城、保利、碧桂園……也都在開發養老社區。

前面提到,雖然這些社區,現階段都還不盈利,

但結合著“養老社區”這個概念,對於產品的銷售也是多有幫助的。

比如,賣房子。

買了某品牌的房子,未來就可以享受配套的養老服務,或者直接購買該品牌的養老地產……

由於涉及到民生問題,養老社區在拿地、貸款、稅收等政策上,政府也有一定傾斜。

甚至,房地產企業也在和保險公司合作 or 和自家旗下的保險公司,共同開發養老社區,未來還可以推出金融產品。

一舉多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