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廟—毀掉多少本該傳承的文化

六十年代的上海市橋鎮,本是黃浦江畔的一個安逸的世代農耕村落群,這裡的百姓一直過著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田園牧歌般的生活。

隔黃浦江而望的閔行區早已步入工業化進程,但這並不能打破橋鎮的寧靜。六十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喧鬧登場,很多鉅變發生了。最典型性的事件是鄉里的標誌性建築—被鄉民視為精神家園的鄉廟被人盯上了,人們決定拿此廟開刀,作為新新人類向共和國獻禮的重大動作。

拆廟—毀掉多少本該傳承的文化

為了反對封建迷信、破舊立新,紅衛兵骨幹們將廟裡碩大又栩栩如生的佛像及金剛們請下神壇,在場地上玩耍折騰,以此證明自己的無神論立場,其情決絕。,把玩嬉戲後又群起將佛爺神將們統統扔進黃浦江的支流老沙港河,讓神順河流進黃浦江。可憐這些佛身隨著浦江潮的漲落來回飄零,昔日神的威嚴榮光蕩然無存,滌盡滿身神采。奇怪的是有幾個神像又漂進老沙港河,好事村民撈起後再次投進河裡,自此再也沒有迴流進來。讓我們這些個後生晚輩們無限唏噓!

拆廟—毀掉多少本該傳承的文化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村辦廠在殘破而空落的廟堂裡經營了十年左右。八十年代末期這座廟宇終於走到了盡頭,隨著土地平整事項的展開,破舊的廟堂被推倒,佛堂變平地,一聲嘆息!

時隔很多年,人們對當年的行為開始反思反省,老人們紛紛追憶該廟的歷史、香火和當年的繁華,如今橋鎮的很多善男信女們的信仰變得無可寄託,老人又不想跑很遠的縣城(現在已經撤縣建區)進香祈願,有些家庭私下裡建私廟、家廟,規模很小,佛爺也沒氣象。這些散落民間的小家廟填補著善良人們的精神空間,人生信仰和情感寄託。如果沒有當初的盲動,就不至於造成今時的信仰缺失。

拆廟—毀掉多少本該傳承的文化

若沒有當初捨棄佛爺之壯舉,若不將廟宇剷平,而是善加修葺,遺蹟還原,修舊如舊,或者是再造佛堂,重塑金身,那麼橋鎮及周邊的民眾又多了一個燒香拜佛的好去處,可問姻緣,可求平安,可祈學業有成,可超度親人亡靈,可拜可求可祈願的名堂甚多,雖然不一定靈,但至少讓登廟者心有所安、情有所寄,還社會一個更和諧的多次元生存空間。更何況寺廟還是一個商品流通,人文采風,旅遊營收的絕佳場所,放眼當今社會,誰還會拒絕寺院之存在!

拆廟—毀掉多少本該傳承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