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授建议,40岁以下职工按工资比例交生育基金,不生二胎不能取,你怎么看?

用户65969511


这个对40岁以下职工按收入缴纳生育基金、不生二胎不能取的主意是南京大学的刘志彪、张晔提出来的,遭到了大家的一致痛骂。

因为我国从八十年代到现在将近40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家记忆犹新,超生要收取社会抚养费;这才刚放开二胎,不生的就要被收生育基金了(人们称之为子宫空置税),这砖家的脸变得也太快了吧。总之有所谓的砖家就是变着法儿的把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能不能让人民消停会儿!

老子说,治大国如煎小鱼,最忌讳翻过来翻过去,那样鱼就会破碎不堪。这两个所谓砖家就是典型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把人民任意宰割。过去多生就想办法治他,现在不生仍然要想办法治他,有这么混蛋的主意嘛?



本来国家需要劳动力,需要新的人口加入,这也无可厚非,你只要出台生育奖励政策就行了。但是沉重的生存压力让很多人不敢多生,高昂的教育费用让人们不胜负担,你不出主意怎样减轻压力,反而逼人生育,这不是没人性嘛!

希望这个世界上这种无良的砖家越少越好,这种坑人的主意灭绝才好。


迷楼


实际上太多人很激动,是没有注意到:刘志彪的这个提案中,设立育基金属于中期措施,所谓中期,也就是5-15年以后的事,并非要现在就要征收。

很多人没看完全文,发现要扣工资就开始骂了,但其实这一点只占全文的10%不到,让我们看看其他95%部分他讲了什么。


我们一起来理一理。看看他全文说了啥。


在他的方案中,促进生育的政策分为:短期措施,中期措施,长期措施。


短期措施(3-5年):全面放开生育,重建国家公共托幼体系,幼儿园可能要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小学会增加在校时间,减轻父母们的负担。


中期措施(5-15年):用生育基金来补贴生育多的家庭,同时延长产假时间,建立育儿假制度,给二孩家庭提供住房补贴等等。


长期措施是(15-30年):对二孩家庭减税,给相关企业减税,发育儿津贴等等。(等于是让政府从国防办公经费中省出钱来,真金白银的补贴老百姓)


如果他提上面这些,估计这新闻出来,老百姓会夸他是个好专家。


但问题是,凡是政策都是有成本的,越是好政策,成本越大,所以真正的专家提出政策,还要说明成本是何而来?


关于实行这些政策的钱从哪里来?刘教授提到三点:


第一:原来计划生育征收的罚款,书面点叫“社会抚养费”,2012年时据说有1300亿元,这是第一笔。


第二:社会抚养费用完了以后,就该老百姓出钱,从工资里扣一部分做为生育基金存起来,给生育多的家庭补贴。不够的再由国家拿钱。


第三:等到老百姓的生育基金也不够了, 就需要国家真金白银的从其他国防,外交等经费中抽出钱来,补贴生育。


说到底,鼓励生育的政策开支是:先用过去的计生罚款----然后由老百姓交的生育基金----最后是政府兜底。



所以大家看出来了,实际上大家不满意的就是:“这么好的政策,可凭啥要盯着我的工资拿钱?”





有些朋友可能会疑问:为何一定要鼓励生育呢?就让人口减少不好么?反正人工智能这么发达了。


没错,实际上人口减少,随之出现的劳动力减少问题并不是大问题,可以用技术进步来弥补。


真正的问题,是因为人口减少,而导致的消费不足问题。

大家都工作过,都明白,很多行业要发展,一个前提是市场不断扩大,反过来如果说市场在萎缩,那么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比如日本,日本“少子化”带来最大问题是,很多产业的需求不足,就连闻名世界的漫画产业和游戏产业,其实也在萎缩。实际上日本的经济增长陷入停滞,和少子化关系很大。


例如动漫产业,日本动漫的主要观众群体(14岁以下的人群)数量从1980年到2005年就减少了1000万人,而且预计在此后的20年内还将减少大约65万人。



很多人说,日本这么多年停滞,人民生活也很好啊!


但问题是日本在1990年后经济停滞时已经是发达国家,1985年日本的人均GDP排名在世界16位,超过了英法德等传统发达国家。


但由于经济停滞,实际上名次也在下降2017年日本的排名滑落到25名,英法德又跑到日本前面去了,目前日本只是凭借经济规模大掩盖着差距。按目前的趋势,再过10年在人均GDP方面,日本很可能会被韩国赶上。



姑且不提日本,大家有没想过,在10年到15年后,中国如果因为少子化经济慢慢陷入停滞会怎么样?实际上在刘教授文章的开头,已经隐晦的讲了未来的处境。

国家统计局今年初公布,2017年中国大陆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比上一年减少了63万,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导致的出生人口高峰很可能已经过去。这一观点从目前各地卫计委披露的人口出生情况中得到验证:2018年上半年的新生儿人数同比下降了约15%-20%。这意味着,2018年的出生人口比2017年还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更糟的是,按照2010年的普查数据,未来十年内我国的生育旺盛期妇女将减少约40%。在未来二三年内,随着我国第三次人口高峰期的育龄妇女逐渐退出育龄期,以及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导致的生育堆积效应释放结束,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必然面临断崖式下跌。“少子化”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提高生育率应成为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新任务。


10-15年后,中国的人均GDP大约在15000-20000美元之间,可能距离发达国家的门槛还差一点。


要是在这个时候因为“少子化”而经济增长慢慢停滞,那么中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成为发达国家的机会,从手中慢慢溜走。


我和大家一样,不希望发生这种事。





那也有人问了,我明白你说的话了,人口少子化会带来经济增长的慢慢停滞,那么难道除了搞生育鼓励,我们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我说:没错!除了生育基金,我们还有别的选项!!!


第一选项:学欧洲模式---引进移民。


很多人大概不清楚,中国是世界上引进外国移民最少的国家,不但比欧洲少,甚至比日本,印度还少。


这意味着,即使我们只是引入外国移民到世界平均水平,即引入2000万外国移民。就可以很大量的解决”少子化“问题。




实际上就连一贯不愿意接受外国移民的日本,近年来政策也有所松动。。。日本人最后还是走了这条路。


但不可否认,接受移民,会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中国人还没做好准备和几千万不同民族人接触的准备。






第二选项:降低房价


实际上有很多研究已经证明,房价的高低和生育率有很大关系,基本上是房价越高的地区,生育愿望越低,上海的本地人口负增长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但降低东部沿海地区房价,放宽土地限制,放手让很多城市扩张,修建更多的房屋--------会导致地方土地财政制度解体,地方上搞地铁等资金变得紧张,地方债务问题凸显。。。。


而且由于东部地区土地已经饱和,让城市自然扩大,会带来耕地减少,粮食自给率下降的问题。我们的18亿亩红线制度很可能要改动。






最终办法是什么?


我真不知道,我估计今天中国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不能光是某些专家或者领导一个人拍板,它需要全社会,全国人民一起老动脑筋,想办法,最后再一起承担责任吧!


红枫历史观


这条建议再一次证明了,在我们国家,有很多专家空有头衔,实际是多么地无知和无良。

生育与否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

生还是不生,生一个还是生十个,这都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只能由个人的意愿去决定,任何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干预甚至强制限制这项权利的做法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所以无论是过去的计划生育,还是现在专家提倡的生育基金,本质上都是对个人生育权利的粗暴干涉。当然,这些政策和想法的确在特定的国情下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如果国民最基本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我们努力建设又是图个什么呢?

你可以制订政策和导向,去鼓励,但不能直接或者变相强制。


对女性的不尊重

女性是什么?生育的机器吗?你说不生就不生,你说生就生,你说生几个就生几个,我就问问这子宫到底是不是个人的器官?


现在女性就业就充满了歧视,这样逼着生二胎,我就问问,哪个企业还敢招女员工?隔两年就休一次产假。咱们国家的女性没那福分,各个都可以全职在家,一样要出来找工作挣钱,这政策一出,还让人家怎么找工作?


别没事就盯着我们口袋里的钱

无论这个提议打着怎样的旗号,站在怎样的高度,本质就是一条:不生二胎就罚款。有人会说不生将来也会还给你啊,如果你这么想,请你把每月的收入转给我,我承诺,几十年后,你退休了,我再还给你。

我们是比原来富裕了一些,但这钱不是风刮来的啊,那是我们辛苦付出的回报,也是国家高速发展国民应该享有的红利,凭什么你一句话,就每个月要扣掉一些?


这点钱不够看

养一个孩子要多少钱?就这点基金,奶粉钱都不够。


你说可以减少开销,养得糙一些啊,不用喝进口奶粉,不用上私立幼儿园,不用买学区房,不用报兴趣班,不用出国...奇怪了,我们多花钱,多辛苦,多生一个,到头来非但没有任何好处,还让孩子获得的各种资源减少,降档了,专家你告诉我,作为父母图啥?


爱陪娃的熊叔


教授们,不食人间烟火啊。


还好这这是教授的建议,希望千万不要被采纳,因为生育基金换一种说法,就是罚款——即不生二胎的罚款,这样的建议,显然是很荒谬的,之前是生二胎罚,现在不生要罚。罚款就能解决问题?这是太过简单的思维模式。


下图为刘志彪教授


孔方兄还仔细看了这篇文章,发现教授们天真到了哪种程度,他们说:


考虑到我国社会抚养费已经征收了30年,存量资金应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理论上可以支撑一两年内对二孩家庭的生育补贴。可考虑将存量抚养费资金用于充实生育基金,或作为生育基金的初始资金。


社会抚养费(即超生罚款),这些资金从来都是去向不明的,哪里还有所谓的结余,哪里还可能作为生育基金的初始资金。


无论是个税改革,还是企业的降税减费,国家的目标都是尽量降低居民和企业的负担,以激发社会活力,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而这两位教授却反其道而行之,继续鼓励给企业、个人增加负担

,这显然是违背了大的方向。大家本来负担就已经很重了,求求这些教授不要再盯着工薪阶层的钱包了。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其实对丁克家丁、单身人士征收“单身税”并不能促进生育。只有把教育、住房、养老、医药和食品安全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解决了,或许才对生育有促进作用。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尤其对这些教授来说,他们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了,反正生育基金又不会落到他们头上,反倒是他们想生二胎的时候还可以从基金里面拿到钱。不触动他们的利益,他们自然什么都敢说。


最后说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据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的介绍,刘志彪教授“所撰写的咨询报告,获得过中央和省部领导肯定性批示20多次。”


关注孔方财经,让你第一时间了解热点财经事件背后的经济原理.


孔方财经


提高生育意愿,需探索国家儿童监护制度

以前生二胎,要交社会抚养费,这笔费用用到哪里并不清楚,但好歹可以说是二胎自己承担自己的社会抚养费。现在专家建议,要缴纳生育基金,40岁之前缴,不生二胎,不能领取,这其实就是要为其他人生二胎交社会抚养费,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别人生孩子关自己什么事?要鼓励生育,不要指望想着法子由老百姓自己承担生育成本,而必须由国家承担生育成本。简单来说,国家要考虑建立国家儿童监护制度,由国家承担未成年孩子出生后到成年的教育、医疗费用。

在放开二孩政策后,出生人口并没有如有关专家预测的那样井喷。原因在于我国社会的传统生育观“多子多福”、“养儿防老”,已经变了。包括以前宁愿罚款也要超生、多生的农村,也随着年轻人进城务工而改变了生育观。而生育观的转变,与生育成本有直接关系,现在无论是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都感受到巨大的生育成本压力——生孩子不是只把孩子生出来,还必须养育,让孩子吃饱穿暖,送孩子读书,给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要鼓励适龄夫妻生育孩子,我国需要考虑减轻家庭的生育成本,而由国家承担生育成本。在发达国家,具体的制度就是国家儿童监护制度,如加拿大,孩子一出生,就会领取政府的牛奶金,所有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由国家承担。国家儿童监护制度不但减轻家庭生育成本,而且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权利,如父母作为监护人没有履行监护职责,将剥夺监护人资格,由于儿童的生活费、教育费和医疗费均由国家承担,所以剥夺不合格父母的监护人资格、委托其他人监护不存在什么障碍。

我国要一步到位实行国家儿童监护制度可能会有困难,但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减轻所有家庭的教育支出和医疗费用支出,并对农村地区的孩子率先实行生活补贴。国家和社会多考虑为家庭生育分忧,承担责任,才是提高人口出生率的正道。


熊丙奇看教育


这是一个不务正业的经济学教授,他提的方案属于变相苛政,毫无存在实用价值,属于吃饱没事干折腾国家折腾人民。

四十岁按工资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四十不生二孩的不能拿回这笔钱,这里就有非常多的漏洞。

第一因为各种原因找不到老婆的人怎么办?

第二因为生育有问题导致无法生育的人怎么办?

基于第一点这个教授有能力帮所有的人在适婚年龄找到配偶吗?

如果他可以帮助每一个人在适婚年龄的人找到配偶的话我封他为当代月老,每天给他上三支香。

光棍问题都无法解决,他现在提这个方案有什么意义。这不是明摆明让那些无法找到配偶本身就够悲惨的人,进一步往死里整。难道人家不想结婚吗?人家不想生孩子吗?这位教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基于第二点,对于没能力生育的人这位教授有能力让每一个人都具有正常的生育问题吗?如果有我把他封为当代华佗,每天给他上三支香。

当然了这位教授一定会说没有生育问题的人可以免交这笔钱,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又要开各种证明,让别人跑来跑去,还要增加一个监管机构来处理这些问题。

这不单是在折腾人民,还在折腾政府,而且还严重浪费国家财富,无中生有多增加了一个机构,这个机构谁来供养?谁来出这些钱?

没有生育能力的人即使最后不用交生育基金,但他要无端的要付出时间和金钱去证明自己没有生育能力,这算什么?

除了这两个基本点之外还有什么社会问题,比如说配偶过世他不想再娶怎么办?强迫他再婚吗?如果不再婚就按交这笔钱?

人家心爱的人过世已经够伤心的了,还要因此“罚”人家的钱,这算什么?

假如配偶中一方有生育能力另一方没有生育能力,这个又怎么算?

其实像这种方案狗屁不通,纯属不经过大脑,张开嘴巴就来,这里面还涉及到很多问题,没结婚的年轻人收入也许就不高,正好需要一笔谈恋爱的费用,在他没结婚之前你竟然让他先上缴这笔钱,你叫他没钱怎么谈恋爱,不谈恋爱怎么找老婆,就算是相亲也要花钱的,这些钱从哪里来?

不说谈恋爱、相亲要钱,结婚更要钱,这位教授的提议在我看来,不但不能增加生育率,反而会让生育率下降,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时还增加人民负担。

连婚都没钱结了,还生个屁率。


一号风手


经济学教授建议,40岁以下职工按工资比例交生育基金,不生二胎不能取,我表示坚决反对!

是否生育二胎是每个家庭和每个公民的自由,而不是一项强制的义务。因此,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没有权力来收取这样的生育基金,更没有权力来截留这部分资金。提出这样的建议的学者,表面上看,是因为虽然在2016年就开始施行全面二胎政策,但是2017年的新生人口数量增速却下跌了。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育意愿在不断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试图通过这样的政策,来增加人口出生率!但是,根本没有任何法律依据,也没有任何可操作性!

因为,我们以前只有计划生育法,而没有强制生育法。因此在法律层面吗,无法可依。其次,就是所谓40岁以下职工按工资比例交生育基金,没有任何可操作性。因为,类似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五险一金,明显是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的。而这个生育基金能保障什么?生二胎的权利吗?但是,实际上优生优育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更为现实的!


地震博士


这简直就是在杀鸡取卵!现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收入与支出不成比例,年轻人负担重,重到养不起孩子,现在还要强制去增加他们的负担只会适得其反,到最后不仅可能二胎没生出来还导致年轻人玩不婚,连一胎的都没有。

现在的年轻人实际上也已经表明了立场了,不是不想生,而是顾虑多!第一个是养老负担不起,一对夫妻普遍有四个老人,这生老病死的问题是个悬梁之剑,就目前而言,我们都还没有实现全民医保,就算四个老人都有医保,那么也还有自费部分。社会没有健全医疗问题,让年轻人如何毫无顾虑去生更多的孩子?

第二点则是孩子的培养费用问题,多生二胎将导致夫妻双方必须有一个人辞职回家带孩子,这减少一人的收入也应当算到育儿成本上去。一个年轻人(男或女)的收入要供房贷,要养自己一家,要防备双方父母常见的病痛。根本不够。

这些教授有那么多钱怎么会了解底层人民是生得起养不起呢?收入低于支出说到底是社会经济出问题了,教授们还是去研究社会经济,怎么让社会生存成本降下来或者怎么让收入提上去!只要做到这两点或者一点,相信二胎三胎自然会蹭蹭往上爬。


优己


这个问题也是现在的热点问题了,我也凑热闹说两句,大家参考。还是那句我经常说的话,因为已经有很多朋友回答这个问题了,为了保证阅读效率,我们就讨论一些更深刻,也更有意义的内容吧。

首先,我们说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存在,那就得从事生产,这是不言而喻的。生产以生产目标为标准,可以分为三种,就是生产物质财富的物质生产,生产精神财富的精神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生产”了。

生产如粮食,钢铁,服装,住宅等物质财富的物质生产,和生产诸如文学,诗歌,宗教,科学等精神财富的精神生产,大家可能比较熟悉,而人类自身生产这个说法大家可能就陌生一些了。其实,人类自身生产就是生孩子,生孩子就是生产人类自身,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生产劳动力和消费者。

把温馨的生孩子也视为和生产物质财富的生产一样的,或者说一类的事情,初看上去容易让人觉得“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这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但把生孩子视为一种“生产”,视为人类社会大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可取之处之一就是这让我们可以用更多的科学和理论工具,来认识人类的繁衍和生育问题。



好了,既然是生产,那就有个成本和效益问题。对于生产者而言,如果一个生产活动,投入大,风险高,而收益却寥寥无几,那这种生产是不会有人去干的。现在,在人类自身生产上,就出现了这种困局。现在,在几乎所有发达国家或地区,都面临着生育孩子投入太大,从生到养要耗费大量的心血,从幼儿园教育的费用到买房子娶媳妇的费用,这些投入都太高太高了,而收益呢?在个人效益这一端收益却在趋向于零。本来原来的时候,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养儿防老,这个“防老”是重要的收益,但现在防老养老要靠养老金了,儿女不再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了,而且,在一个独生子女面对四个甚至更多老人时,往往也赡养不起了。于是乎,养儿防老的收益没有了,整个养育后代(人类自身生产)的收益在个人上趋向于零,自然的,对于生产者而言,这成了赔本买卖,也就越来越没人干了。

这就是生育率下降背后“冷冰冰”的“理性人”逻辑。这样下去的结果很显然,那就是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最终整个社会严重老龄化,一切事情都因为“老朽不堪”而走下坡路去了。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困局呢?这个时候,所谓“看得见的手”就要登场了!大家知道,当市场调节,或者叫做“自发的自然调节”不能满足人们的预期和需要时,政府调节就要粉墨登场,大展神威了。

这里还有两个问题很值得说一说,第一个,在政治经济学眼里(不是在政治家眼里,是在泛意而抽象的“政治经济学”眼里),人这个东西是有双层属性的,就是说,人既是消耗资源的人“口”(消费者),又是创造财富的人“手”(劳动力),如果政治经济学判断人口属性大于人手属性,既多一个人带来的消耗大于增加的劳动能创造的财富,也就是效益为负数,是赔本买卖,那么执行政治经济学意志的政治家(政府)就会搞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遏制人类自身生产。这也是当年中国那么严酷的实行计划生育背后的逻辑和依据。当然,于此一致的,如果政治经济学判断人手属性大于人口属性,既多一个人作为劳动力创造的财富大于其本身的消耗,劳动能创造的财富为正数(大于等于零),是赚钱买卖(至少不赔钱),那么执行政治经济学意志的政治家就会提倡多生孩子,增加人类自身生产。对于这一点,如果你熟悉“边际效用原理”,可能更好理解一些。

另外一个,大家还得知道,我们中国历史很久了,悠久的历史沉淀下来了非常强大的政府崇拜情节,中国人是在骨头里相信,依赖和崇拜政府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我们中国特别容易相信“市场不一定是万能的,但政府可能是万能的”。这也是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动不动就“国进民退”的原因。

现在,面对着人类自身生产不足的困局,很多人,包括很多学者,又像当年呼吁计划生育一样,呼吁政府采取措施,来调节人类自身生产了!这种情况和现象,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历史习惯,中国人倾向于不愿意自治自助,也不愿意找市场,我们中国人更愿意找“市长”。所以,出现相关的观点,看法和呼吁,乃至于政策,这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本身不值得大惊小怪。这也就是说“经济学教授”也好,“经济学叫兽”也罢,提出“建议”本身都是对的,没必要多见少怪,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那么,说了这么多,到底如何解决这个人类自身生产不足,大家都不愿意生孩子的事情呢?

很显然,如果你知道,或者明白了上面我们讨论的知识,那唯一的办法就呼之欲出了,这个办法就是;想办法减少生养孩子的投入,增加生养孩子的收益,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如果做不到这个,或者做的效果不好,那就只能采取大规模引进移民,或者像日本那样大规模搞海外投资了。

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减少生养孩子的投入,增加生养孩子的收益呢?

在这里再说一遍“吃饱了不饿”的大实话;赔钱的生产是没人干的!大家不要抱幻想心理。我们先说生孩子的收益,在收益上做文章很难,特别是因为独生子女的普遍存在,一个年轻人面对着四个甚至更多个老人,资源少(既子女这个资源方是“独一”的),而需求大(既需求方,或者叫做父母老人这一方是比子女方数量多的多的),这是根本就没法平衡的。

那么,唯一一个办法就是减少生养成本了,比如说搞九年制义务教育减少孩子的教育成本,比如说搞廉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减少养育孩子的购房成本,等等。但是,坦白的说,这些办法,还有很多办法那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都用过了,事实证明效果并不是多好。中国还有个原来搞计划生育带来的历史包袱(比如说所谓的“未富先老”),所以估计搞这些措施的效果恐怕会更差更差。

而且,这里的深层次原因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社会财富可以再分配,但社会财富不可能靠刮西北风刮下来。这是无法违反的客观规律,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那就只好靠“罚款”了。

题主题面中提到的“生育基金”,这个办法说白了,说到底就是搞“罚款”制度,总体上来讲,总的结果上来说,所谓的“生育基金”就是对少生育或者不生育孩子的人“罚款”,胡萝卜不管用,那就上大棒了。这也许是无奈之策,但这种做法在道义上真的很有问题!至少在没有新的道德伦理体系被建立起来之前,这样做无论如何都逃不脱被怀疑是“缺德损招”的嫌疑。这也是这个办法一出来,就引发了许多人反感的原因了,最重要的原因了。

最后说一句,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在于创新上,当然了,创新不是生缺德的损招儿!在这里,我向题主和大家推荐《二十四小时无差别生活工作制》,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了看一看,了解一下。总之,依靠科技创新才是真正的康庄大道,抱着老思想不放,恐怕是重蹈历史覆辙,最后的结果会更糟糕。

说了不少了,因为涉及到的内容很多,也不知道在有限的篇幅内,我都说清楚了么?供大家参考吧。抛砖引玉,欢迎斧正,期待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137亿年前的氢二氧一


8月14日,南京大学的两名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刘志彪、张 晔,在新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称,建立生育基金制度,建议对40岁以下职工按工资比例征收生育基金。

这种建议丝毫没有考虑到我国的现状,深受以前计划生育思维的影响,单纯的就事论事,引起广大居民不理解也是理所当然的。

目前的年轻人负担很重,大家往往三四十岁就负担二三十年的房贷,房价不断攀升,很多地方六个钱包都不一定买得起房。居无定所,又如何能够生孩子呢?而且生育孩子之后无人照看,可能需要女方辞职后照料,家庭收入又会减少?而且现在供养一个孩子,往往需要几十到上百万元。就目前我们职工的收入,又如何供养得起呢?



在这一系列矛盾下,而且还要再额外征收生育基金,可支配收入又要减少。不生二胎就让你可支配收入减少的这种做法,十分让人愤慨。

生育孩子是个人的自由,也是国家保证种族文化传承的责任。不能简单的讲国家责任,推脱给个人。

其实还是要有国家政府努力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年轻人愿意生孩子,生得起孩子,养得起孩子才是关键。

鼓励生育是以国家奖励为主,而不是抽取其他人的收入。经济越发达,生育率越低,这是必然现象,没见一个发达国家真正实施单身税,不生育税,更未听说生了一个还不够,还要收二胎基金的。

还好,执行的是政府部门。并不是所谓的专家教授。

根据以往的经验看,即使实行这样的制度,国家也是在不增加个人和企业负担为前提的。

生育保险不需要个人缴费,而且未来将跟医疗保险合并,国家已经在重庆、山东威海等八个地区做了实际。


而且,国家也在时间长期护理保险。从2017年起,国家在15个地市试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种制度也是在不增加,企业和个人负担的情况下执行的。

青岛市的做法是个人承担0.2%的本人缴费基数,从医保个人账户中扣除。企业承担0.5%,用统筹账户支付。政府还额外每人补贴30元。三方共同努力,建立的长期护理保险。

因此,还请大家放心,提升人民生育意愿需要的奖励是不可能从居民收入中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