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玄武湖,东枕紫金山,西靠明城墙……”一边听着耳机里轻声细语的讲解,一边看着窗外树影婆娑的街道。就像文艺青年们爱引用的那句,“这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8月6日,阔别5年之久的双层观光巴士就这么悄悄地回来了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图片来源于《周末》报2018年8/9期封面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一日看尽南京花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当天一大早,不少来体验“回忆杀”的南京人早早等在中山陵站,当双层观光巴士“霸气”的大红车身出现时,人群中出现了一阵欢呼。

将一日票递给司机师傅,他麻利地把车票在刷卡机上一扫,就将车票右下角撕去,递上一份南京市观光手册和一副耳机。司机说,车内座椅旁装有GPS自动定位的中文、英语、日语、韩语等8国语音解说系统,接上耳机后,就可以任选语言聆听沿途讲解。“耳机是一次性的,干净卫生,乘客使用后可以带走。”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巴士一层有20个座位,塑料把手加皮椅垫,比普通塑料座椅更舒适。二层共设置38个座位,车顶设置全景玻璃天窗,能全方位、无死角地赏景。天窗外是蓝蓝的天空,两侧是景色各异的街道,经过城门时,更有种穿越历史的感觉。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 南京双层观光巴士线路图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南京双层观光巴士分2条日行线,1号线为中山陵—月牙湖公园·御道街—明故宫—鸡鸣寺·玄武湖—鼓楼公园—总统府·梅园新村—明故宫东—南京博物院—明孝陵—中山陵;2号线为雨花台南大门—梦都大街·庐山路—江东万达广场—江东门纪念馆—莫愁湖公园南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中华路·瞻园—总统府·梅园新村—七里街—雨花台南大门。两条观光线路几乎覆盖南京最热门景点,让乘客坐着车就能看尽金陵美景。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双层观光巴士全年无休,运营时间9:00-17:00,1号线和2号线间隔时间分别为每15分钟一班和每20分钟一班,目前全市共投放10辆双层观光巴士,还将开通第三条双层夜间观光线路,从晚7点到晚11点,涵盖主城比较繁华的路段。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双层巴士之所以退市,原因之一就是车身过高,“碰擦”行道树。这次双层巴士再开行,车身高4.18米,

特意设计了最优路线,规避一些行道树密集区域

“公交车里爬楼梯”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双层公交车与南京人的第一次见面,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

1995年南京有了双层公交车,南京人稀奇地称之为“在公交车里爬楼梯”。当时最先开通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线路,又被称为大桥观光线(盐仓桥—泰山新村),当时的站牌写的是“双1”,据说是当时唯一可以用月票过江的线路。

每个老南京的往日记忆中,都会驶过一辆双层巴士。当时坐着双层巴士,登上小二层,看着长江水的波澜壮阔,内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自豪与满足。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在“南京公交”的百度贴吧,一众双层巴士迷们念念不忘的,还有特1线

1997年5月1日,特1线公交开通,也就是现在100路的前身。虽然它不是南京第一条拥有双巴的线路,但是

它的线路围绕南京城中的众多景点,一开通就非常火爆。有网友回忆,当时上车的时候工作人员要强制性拉起绳子排队,才能勉强维持候车秩序。

到了2004-2007年,南京双层巴士迎来了鼎盛时期,城内共拥有200多辆双巴。1路、2路、16路、17路、33路、64路、74路、100路、101路、105路、游1路等等,每一辆都有着南京人难以割舍的独特回忆。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那时候乘公交,总要等一辆双层巴士。而且上了车必须到二层一览风景,二层的前排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大人们坐在前排是为了欣赏到更好的风景,孩子坐在前排则更有一种坐拥宇宙中心的满足感。趴在窗前,好奇地看着马路上车来车往,心里默默地和过往的车辆较劲,每一次超车心里都会雀跃。短短的十几分钟车程,小脑袋里早已上演了几部拯救世界的动作片……”“90后”南京小伙周云峰回忆,当时坐着双层巴士驶过长满梧桐的道路,开着窗伸手偶尔还会和梧桐枝叶亲密接触,好像自己在穿越丛林,触手可及就能感受到南京城的美景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那时候回头率最高的双巴、公交车中的“高富帅”是游1路敞篷车。它经过中山陵,沿途风景优美,也经常被市民租去当婚车,走在路上看见双层大巴挂满了气球和鲜花,就知道是谁家有喜事,接了新娘和宾客,亲朋好友几十人聚一起,别提多热闹。

2004年开始,南京双层巴士进入了鼎盛时期,城内共拥有200多辆双巴。1路、2路、16路、17路、33路、64路、74路、100路、101路、105路、游1路都曾有过双层巴士服役,直到2013年11月17日,最后一辆双层巴士17路驶回车站,至此承载了诸多记忆的双层巴士就此告别南京人。

那些年,那些车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 民国时期,人力车、马车和汽车“争天下”

巴士驶过的悠悠岁月,也是南京城的一段记忆。

1918年,南京名士佘恒等人欲创办“金陵长途汽车公司”,1921年,佘恒说服了几位有影响的地方士绅,与他们共同发起成立“宁垣长途汽车公司”。因遭人力车业、马车业反对,延至1924年4月,宁垣公司的公交车才驶上街头。

当时的路况极差,车开起来东倒西歪,颠得乘客屁股生疼,年老体弱者更是不堪忍受。车虽定员12人,可有时能挤进40人。至1927年8月,宁垣公司终告歇业。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 宁垣长途汽车公司成立仪式

1928年,商人赵于朔创办关庙汽车公司,行驶夫子庙到下关江边一线,在经营管理上不采用在站上售票的惯例,首次设售票员随车售票。开业不久,因政府机关随意借车,军警乘车不买票,亏损过巨,仅5个月,即告停业。1929年1月,赵于朔又重新招股创办振裕汽车公司,招用女售票员20余人,开创了公共汽车招用女工的先例。因营业迭受军警滋扰,至12月停业。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 江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合影

1928年,由归国华侨出资的兴华汽车公司成立;其后,1931年5月5日,由国民政府中央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张静江和民国要员吴稚晖、李石曾等投资创办的“南京江南长途汽车股份公司”成立了。他们与兴华公司并营,至抗战前拥有汽车300多辆、职工1600多名。抗日战争爆发,江南公司有201辆汽车被征作军用,尚剩80余辆车随政府撤离南京。

1946年4月,江南公司带旧车48辆回南京,续办市内公共汽车业务。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 “江南”的公交车多是买来底盘,然后在自己的修车厂里打造车身

民国时期,南京公共汽车都是国外的小型车,动力小,载客少,设备也简陋,车厢低矮,木长条坐椅,车门设在车厢后面,行车颠簸时人头可触及车顶。

上世纪50年代,公共汽车均为国外产的老式旧车,全依靠修配维持使用。公交职工为了多出车,尽一切努力寻找废旧料,采用“修、补、拼、改、代、焊、接”多种方法解决所需的配件。1958年起,开始购用国产解放牌新客车,至1974年,淘汰了所有的国外各种牌号旧车,全部使用国产汽车。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 国产“解放”牌的新客车

“大辫子”和“大通道”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南京人记忆中的电车,翘着两条长长的辫子,与梧桐和民国建筑极为般配,也出现在不少南京作家的字里行间。

1957年,因客流增长,车辆不够,江南公司试制

客车挂车,在客车与挂车之间制动采用电力式传动并加装保险链条及挂车脱钩自动制动开关,挂车转向装置采用转盘式。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最早于上世纪60年代在南京街头出现的无轨电车,蓝白相间,圆头圆脑,因为车顶上有两根电线,被大家称为“大辫子”。1960年,南京兴建无轨电车,全部工程投资638.35万元。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南京广场多、绿化好、道路宽窄不一的特点,参照兄弟城市的经验,采用不同的架设方法。中山路、中央路、中山南路等道路,用单臂链式悬吊;新街口、鼓楼、热河路等3个广场用蛛网式钢索结构,其中鼓楼广场中央不立电杆,保持广场宽广和谐的特色,在技术上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整个线网架设,不仅节约投资,而且保护了城市绿化。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 “大辫子”无轨电车

1975年,公交修配厂试制成ND-661铰接式电车。因为前后两节车厢可容纳140人左右,颠簸或转弯时中间连接处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被乘客们称为“大通道”,不少南京孩子最乐此不疲的就是站在会转圈的连接处跟着汽车摇摆转弯。

因为大通道有大容量,尤其是到上世纪80年代,成为南京公交所使用的主要车型之一,最多时超过300辆。那时工人上下班时间比较集中,早晚高峰客流巨大,“大通道”很实用。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1995年2月28日上午,南京无人售票车开通。那一天,去9路等着坐车的人“比元宵节到夫子庙看灯的人都多”。1996年1月9日,首先和我们说再见的,是陪伴了35年的“大辫子”,南京街头再也看不到拖着大辫子的无轨电车了。

很快随着无人售票的逐渐普及,“大通道”有两个门,刷卡售票之后,由于没监控,仍然需要售票员监督,“浪费人力”。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大通道”抛锚的情况越来越多,种种原因累积,在陪伴了南京人20多年后,1998年9月南京市区淘汰所有铰接式公交车,我们再次告别了一个老朋友“大通道”。

双层巴士回归,穿越城市的记忆

▲“红中北、绿雅高、五彩缤纷是公交”

1998年南京市政府放开公交市场,南京街头除了老牌的公交公司,还出现了雅高、中北的公交车。为了好分辨,三家公交车公司都把自己的车辆刷成不同的颜色,还有句顺口溜“红中北、绿雅高、五彩缤纷是公交”

空调车、IC卡电子月票、有轨电车、电动公交……公交车的变化见证着南京的变化,陪伴着南京人的成长,数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追着车跑的孩子如今都已经长大、结婚、生子,南京城还是我们深爱的模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