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西夏:隱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

在綿延5000多年中國史中,王朝更迭,滄海橫流,每個王朝都留下了讓後世銘記的文化。而在浩如煙海的文學典籍中,關於西夏的歷史卻只有斷壁殘垣,荒冢一堆,讓人匪夷所思。

作為一個史學愛好者,我當然不會遺漏對西夏史的研究和偏愛,越是神秘,越能激發對西夏濃厚的興趣。

遙望,在風沙中孤獨矗立的黑水城;

廝殺,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來,信仰長生天的唐古特;

曠遠,巍峨的賀蘭神山,帶來一個民族波瀾壯闊的英雄史。

我從西夏的塵霧裡走來,一騎絕塵,風沙掩蓋不了這座古國的燦爛輝煌,它肩披著一襲華美的服飾,遊走在現實與夢境的邊緣,去撫摸卻總也捕捉不到。

探秘西夏:隱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

黑水城遺址

撥開雲霓 還原一個神秘的王朝

我們真實地去認識一個王朝,總也離不開實地探尋和考古發掘。在清中期以前,人們瞭解到西夏的歷史只留在文學典籍的隻言片語和後人的想象中,直到嘉慶年間,有一個叫張澍的讀書人,無意中在家鄉涼州的一座寺院裡,才解開了沉寂800多年的西夏。

張澍是晚清有名的金石學家,1804年,張澍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養病。一天,他和一位朋友到清應寺遊玩,兩人一路談笑,不覺已走到寺院深處,這時張澍突然看到眼前有一個四面被人用磚泥砌封得嚴嚴實實的亭子。

這個亭子為什麼要砌封起來呢?寺裡的和尚告訴張澍,這是一個被詛咒的亭子,封在這裡已有幾百年了。當地流傳著一種說法:凡是打開封磚的人,都會遭到可怕的天災報應。所以幾百年來,沒人敢靠近這亭子一步,而裡面究竟藏著什麼,現在已沒人知道了。

張澍天生膽大,對民間所謂的報應一說向來不以為然,他向和尚提出要找人來打開砌封看個究竟,還對天發誓說,開封后如有災禍,全由他一人承擔,絕不連累別人。在張澍的一再懇求下,和尚總算答應了。

隨著封磚被一點點鑿開,一塊高大的黑色石碑顯露出來。碑身呈半圓形,四周刻忍冬花紋,碑文的正面,密密麻麻地刻滿了工整的楷體字。當張澍靠近石碑,看清楚上面的文字後,不由得大吃一驚:這些乍看上去好像全都認識的文字,仔細看卻沒有一個認得。

這究竟是文字還是什麼特殊的符號呢?

張澍立刻叫人把亭子四周的封磚全部拆除,雖然這塊被詛咒了幾個世紀的石碑全部顯現出來後,傳說中的天災報應並沒有應驗,但是接下來所發生的事,卻給這位學者帶來了更大的震撼。

石碑的另一面刻著漢字,碑文內容大致是修建護國寺感應塔及寺廟的情況,與同類石碑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然而,再往下看,一行小字立即引起了張澍的極大興趣,建碑的年款一行赫然寫著:“天佑民安五年歲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張澍不知道“天佑民安”是什麼朝代的年號,他翻遍了所有的書籍,在一本書中找到了宋對西夏的介紹,方知“天佑民安”是西夏年號,碑上刻的奇怪字是西夏文字。

這塊石碑就是現在被稱作“天下絕碑”的《重修涼州護國寺感應塔碑》(即“西夏碑”),它的發現不僅拉開了西夏學研究的序幕,而且還讓一個“被遺忘的王朝”———曾經輝煌一時的西夏,由此拂去歷史的塵埃,漸漸在世人的面前清晰起來。

探秘西夏:隱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

西夏碑

然而西夏真正的近代意義上的為世人熟知,還要回到清朝末年。進入20世紀的清朝,吏治腐敗不堪,中央政權無力管轄地方,這給西方探險隊提供了良機。很多西方科考隊藉助科考的名義進入內陸,實際上幹著盜寶的醜陋勾當。比如發現樓蘭古國的瑞典人斯文·赫定,竊取藏經洞文物的英國人斯坦因。而沙俄,借地理位置上的便利,更是掠取我國珍寶數不勝數。

1908年3月,俄國海軍大校科茲洛夫率領的一支探險隊向中國西北的大漠深處挺進,他接到了俄國地理學會的命令,要到中國西部邊疆尋找一座古城——一個舉世聞名的黑水古城。黑水城是西夏到元代的一座邊防古城,始建於西夏時期,明代初期廢棄。科茲洛夫1908年3月19日到達黑水城,3月31日又匆忙離開。他們並不在意科學的考察發掘,只是在古城的各處翻找有價值的遺物,如書冊、信函、錢幣、裝飾品、傢俱、佛像畫像等,然後將所獲文物運回俄國。

據參與此次探險的人回憶,當時他們找尋了好久並沒有找到黑水城。後來他們買通了當地地方官,在嚮導的帶領下他們順利進入了黑水城遺址。

探秘西夏:隱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

保存現在的黑水城遺址

他們在一座距西城牆4公里的佛塔地宮內,發現的各類文書共24000多冊,佛畫500多幅。用科茲洛夫自己的話說,他們發現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圖書館”。這些文物於1909年運到俄國聖彼得堡地理學會所在地,使當時的整個歐洲感到震驚,併成為20世紀中國繼甲骨文、漢簡、敦煌文書之後又一次重大文獻發現。

然而當時的清王朝,內憂外患,對於此次事件卻無動於衷,致使國寶大量流失。

追本溯源 馬背上的民族統領五洲

西夏党項人原本是來自青藏和松潘高原的遊牧民族、北魏皇室拓跋氏之後,公元9世紀,唐王朝在西域勢力衰弱,吐蕃崛起,党項人被迫向東遷徙。唐王朝接納了這批遊牧民族,並把他們安排在黃土高原一片水草豐美的區域。

探秘西夏:隱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

党項人生活場景圖

公元881年党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收復長安,再次被賜姓李,封夏國公。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這部分黨項羌武裝也被稱為定難軍,其勢力範圍以夏州為中心,包括夏、綏、宥、銀四州(即今鄂爾多斯南部地區)廣大地區皆稱為拓跋氏的私人領地。

唐朝滅亡後,党項人再次失去根基。新生的宋王朝迫切需要削藩,以維護中央王朝的權威。於是宋太宗借當時的李繼遷和起族弟李繼捧得矛盾,封李繼捧為夏州節度使,並命令李繼遷家族舉家遷往京城,李繼遷不願歸化宋王朝,便率眾出逃地斤澤,開啟了波瀾壯闊的創業史。

李繼遷回到祖先的發祥地地斤澤之後,党項氏族並不認同和支持繼遷。李繼遷便掛出祖先拓跋思恭的畫像。眾人看到畫像,泣涕跪拜,於是歸附李繼遷的部落越來越多。李繼遷率領的党項族自此走上了與宋朝分庭抗禮的道路。

李繼遷採取依遼抗宋和聯姻的政策,實力逐漸壯大,成為割據一方的實力。

公元985年,李繼遷會同族弟李繼衝誘殺宋將曹光實,並佔據銀州,攻破會州(今甘肅靖遠),與宋鬧翻;又向遼國“請降”,被契丹人封為夏國王。

公元996年,李繼遷截奪宋軍糧草四十萬,又出大軍包圍靈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軍擊夏,皆北。宋太宗崩後,宋真宗即位,為息事寧人,割讓夏、綏、銀、宥(陝西靖邊)、靜(陝西米脂)給李繼遷,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

公元1002年,李繼遷率諸部落攻陷宋朝重鎮靈州,改名西平府,後又攻取西北重鎮涼州,截斷宋朝與西域的商道,截斷西域向宋朝的入貢,同時禁止西域諸部向宋朝賣馬,嚴重影響了宋朝的國防軍力建設。與吐蕃會盟時,李繼遷遭吐蕃人暗算,被勁弩射傷,後傷重而死,時年42歲。

李繼遷死後,其子李德明即位,他傾力向河西走廊發展,南擊吐蕃,西攻回鶻,大大拓展党項族的生存空間,1019年,李德明選定懷遠鎮(今寧夏銀川)為都城,改名興州。他對外仍向宋、遼稱臣,對內則完全是帝王氣派。

公元1032年,宋仁宗因為李德明素來對宋朝恭順,遣使持冊封李德明為夏王,車服旌旗的規制僅僅低天子一等,然而就在李德明不斷擴張勢力,各項稱帝的準備快完成的時候,突然病逝。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他開始改變國策,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飾,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並頒佈禿髮令。並派大軍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今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這樣,元昊已擁有夏、銀、綏、宥、靜、靈、會、勝、甘(今甘肅張掖)、涼(今甘肅武威)、瓜、沙、肅數州之地,即今日的寧夏全部,甘肅大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探秘西夏:隱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

西夏初期形式圖

向西而進 三足鼎立定乾坤

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是為西夏景宗。

探秘西夏:隱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

李元昊

西夏的崛起,引發了宋和遼的不安。

宋朝不願承認李元昊的帝位,並且下詔“削奪賜姓官爵”,停止互市。宋朝在宋夏邊境張貼榜文,懸賞重金高官捉拿李元昊,或獻其首級。西夏也不斷派軍襲擾宋朝邊境,夏宋之間的戰爭終於不可避免。

從公元1040年至公元1042年,李元昊向宋朝發動了多次進攻,較大規模的戰爭主要有三次:三川口戰役、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 三大戰役,都以李元昊大獲全勝告終。

李元昊對宋朝的戰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給西夏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如由於戰爭爆發,宋朝停止了對西夏大宗銀、絹、錢的“歲賜”;關閉了邊境榷場,禁止西夏所產青白鹽入境,使西夏不僅失去了直接的經濟實惠,境內的糧食、絹帛、布匹、茶葉及其他生活日用品奇缺,物價昂貴。

同時連年戰爭使西夏民窮財盡,人怨沸騰,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加劇,境內部族人民紛紛起而反抗,或逃奔宋朝。

西夏的有識之士也清醒的認識到,對抗宋朝並非長久之計。當時宋王朝正值巔峰時刻,民殷國富,人口5000萬,而西夏偏據西北,大部分都是沙漠,人口只有200萬。冷兵器時代,人口是主要的戰爭要素,野利仁榮、沒藏訛龐等大臣紛紛勸說李元昊向宋求和。

探秘西夏:隱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

西夏形式圖

這時候,西夏與遼的關係也日趨緊張,雙方邊境經常發生部族叛逃事件。再加上李元昊與遼西平公主的感情不合,戰爭像懸掛在西夏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爆發。

為懲罰元昊,公元1044年,遼興宗親率騎兵10萬,分三路渡過黃河,深入夏境,長驅直入400裡。李元昊率左廂軍迎戰於賀蘭山北,兵敗退守賀蘭山中。李元昊知不可力敵,乃向遼興宗謝罪請和。李元昊在興宗未答應求和之際,連續向後撤退三次,凡百餘里。“每退必赭其地”,斷其糧草,遼因許和。但元昊有意拖延時日,陷遼軍於危困飢餓之時,縱兵突襲遼營,遼軍大潰。

李元昊又一次展示了自己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

但經此幾番大戰,西夏國內已經百業凋零,再也經不起戰爭的消耗。元昊便向宋遼兩面稱臣,三國鼎立局勢遂起。

牝雞司晨 帝國的落日餘暉

然所謂成為蕭何,敗也蕭何。

放蕩不羈的元昊,在三國鼎立之後,沉溺聲色犬馬之中。更荒誕的是,他不顧倫理,強行納太子妃為後。太子一怒之下在酒宴上,將醉酒的李元昊的鼻子砍了下來,李元昊不治而死。太子也被國相(沒藏氏的哥哥)以涉嫌謀反的罪名殺死,皇后野利氏滿門抄斬。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沒藏氏做了太后,兒子李諒祚登基,西夏第一個女主執政的帷幕正式拉開。沒藏氏歷經家族、後宮的風雲變幻,為西夏女人第一次打開了後宮通向政治舞臺的大門。

探秘西夏:隱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

影視劇中的沒藏太后

年輕的沒藏太后完全不理朝政,國事全部掌握在國相沒藏訛龐手中。沒藏訛龐是一個心狠手辣的野心家,在沒藏太后因情被殺後,便暗暗策動廢掉李諒祚。

西夏又一次陷入萬劫不復的危機。拯救西夏的是一次告密,沒藏訛龐的兒媳梁氏在得知沒藏父子的陰謀後,把消息透露給了李諒祚。

也許是元昊血液裡流淌的不屈喚醒了年僅15歲的李諒祚,他聯合梁氏,於公元1061年,發動血腥政變,徹底剪除了沒藏氏的勢力,迎娶梁氏為皇后。這就是西夏曆史上著名的戰爭狂人大梁後。

六年之後,李諒祚因和北宋作戰傷重而亡,太子秉常繼位,二十多歲的梁皇后升格為皇太后,代子攝政。

公元1081年,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秉常導致國內政亂。宋神宗認為攻佔西夏的良機已至,趁此發動五路伐夏大戰。此次伐夏,宋王朝可謂舉全國之力,意在徹底平定西夏,收回中原故土。不遂人意的是,梁太后是一個具有傑出軍事智慧的女性,她調動全國兵力,畢其功於一役,永樂城之戰,大敗宋軍10餘萬。自此以後,宋王朝再也沒有力量主動發起伐夏的全面戰爭。

探秘西夏:隱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

嘉峪關

母黨專權,內憂外患。

西夏自1038年元昊稱帝,到1227年末主失國,十傳其位。其間金代遼治,宋室南遷,而西夏則巋然不動。 直到1206年鐵木真稱王,號成吉思汗。統一後的蒙古部族想要南下統一中國,西夏就成了繞不開的咽喉要衝。鐵木真繼位後的22年間,蒙古先後6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4次親征。銳不可當的蒙古鐵騎橫掃亞歐大陸所向披靡,然而在西夏國門前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頑強抵抗,成吉思汗恨恨不得志,降旨:“每飲則言,殄滅無遺?以死之、以滅之。”命令蒙古人每次喝酒之前都要高呼西夏國主的名字,以表示時刻不敢遺忘西夏之仇。

公元1227年,蒙古大軍包圍興慶府,也就是今天的銀川達數月之久。西夏終因彈盡糧絕舉城投降。成吉思汗滅掉了元昊一手修建的興慶府,改西夏為寧夏,沿用至今。然而在西夏滅亡前,成吉思汗卻因中了党項人的毒箭而斃命,留有遺言要求秘不發喪,就是怕西夏降而復叛。不知情的西夏就這樣投降了,而處於戰爭癲狂狀態的蒙古大軍,帶著強烈的復仇心理,對西夏實施了滅絕性的摧毀。他們不但血洗都城,將積聚近200年的宮殿、史冊付之一炬,而且還將賀蘭山下的皇家陵園毀盜殆盡。

探秘西夏:隱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

西夏王陵

匈奴有諺語:

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風雨西夏,党項悲歌

西夏像一滴會燃燒的眼淚,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裡,一切都隨風而去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