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革命紀念館--探祕

沂蒙革命紀念館位於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路與沂州路交會處東南角,東鄰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是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准建設的綜合性革命歷史紀念館。紀念館佔地面積3.4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

沂蒙革命紀念館--探秘


沂蒙革命紀念館--探秘

1941年3月26日黎明時分,我軍在青口勝利完成戰鬥任務。為保存有生力量、待機破敵,六團奉命撤出戰鬥。擔任掩護任務的六團兩個班及一排長趙本源等18人未能及時撤出,在火叉巷陷入重圍。他們被敵軍圍困仍堅持打退了數次進攻;敵人用手榴彈和擲彈筒猛攻,八名八路軍英勇犧牲。一排長趙本源身負重傷,他告訴七班長原飛友帶剩下的人突圍:“我和二班副不行了,寧死也不叫鬼子抓活的。”

一排長和二班副班長為不給戰友拖後腿,拉響了手榴彈,壯烈殉國。

下圖十八勇士

沂蒙革命紀念館--探秘

徐向前.朱瑞.羅榮桓.陳光,蕭華.陳士渠。

沂蒙革命紀念館--探秘

下圖(淮海戰役--小車推出來的勝利大型雕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革命根據地420萬人中,有21.4萬人參軍參戰,120萬人次擁軍支前,有10.5萬名革命烈士獻出了寶貴生命,湧現出了“抗日楷模村”淵子崖、用乳汁救助傷員的“紅嫂”、為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沂蒙母親”王換於、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先進群體。陳毅元帥曾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沂蒙革命紀念館--探秘


何萬祥連——38集團軍112師第334團第2連,是紅3軍團資歷最老的連隊之一,抗戰時期的連長何萬祥則被公認為山東軍區115師第一戰神

沂蒙革命紀念館--探秘

1944年3月,山東濱海軍區為擴大濱北根據地,打通濱海與魯中根據地的交通,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組織了第三次討吳(化文)戰役。在大泉莊東虎山與敵人展開了激烈戰鬥,激戰六小時,殲敵—個連,繳獲重機槍一挺、輕機槍二挺,手炮兩門及其他部分物資。1944年3月25日夜l2點,大泉山(在今沂源縣石橋鄉大泉莊附近)突擊戰打響了,連長何萬祥手揮駁殼槍衝在全連的最前面,帶領戰士們衝進圍子,追擊敵人,正當他撲進敵人固守的最後一個炮樓時,不幸被敵人的子彈擊中,壯烈犧牲。

沂蒙革命紀念館--探秘


沂蒙革命紀念館--探秘

沒有槍,沒有炮,自有敵人給我們造。

沂蒙革命紀念館--探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