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爲什麼說拳成兵器就?

探秘:為什麼說拳成兵器就?

拳在器械之前,還是器械在拳之先呢?

其實我們靜下心來不難找出答案。人類老祖先在未發明器械之前,肯定用的是雙手來保護和捍衛自己的尊嚴的!遠古時代是什麼也沒有的,只能用雙手進行實戰。實戰的本能反應是在生活中所逼出來的,能發揮作用的東西是武術的雛形,也是人類的本能反應。後來才開始進入到考古學分定的人類歷史的第一個時代—石器時代;再後來才開始使用各種工具和器械。

一、最初的兵器——石頭

而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即從出現人類到青銅器的出現,大約始於距今二三百萬年,止於距今5000至2000年左右。人類使用石器勞動防身的目的何在?無非是想在生產與格鬥中,加大力量與長度而已。尤其是在格鬥中,石器發揮了意想不到的威力。《水滸》中對張清技能的描寫對武術有著至關重要的啟迪。《水滸》中,張清是將門之後,由舅父呼延德撫養長大,善用飛石打將,百發百中,人稱“沒羽箭”。

探秘:為什麼說拳成兵器就?

宋江在打東昌府時,張清施展飛石絕技,連打金槍手徐寧、急先鋒索超等梁山十五員戰將,並將劉唐捉回城中。宋江為此割袍立誓,定要活捉張清。

以石砸人的張清給我們帶來很多思考,人類以石當武器應在上古時代,然而《水滸》一書是明代人寫宋代人的事情,為什麼宋代人還在用石砸人呢?這就向我們說明了古人的意圖。以石砸人是為了延長手臂的攻擊距離,是為了加大攻擊的殺傷力,而張清也是武林高手,並非光練習以石砸人之術。這一點也能說明先有拳,後有器械。

二、拳在器械前

何良臣是明朝正德萬曆年間的軍事家、詩人,在明代就被譽為文武“通才”。他在《陣紀》中寫道:“學藝先學拳,次學棍,拳棍法明,則刀槍諸技特易耳,所以拳棍為諸藝之本源也。

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提出了眾多拳法名稱:“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圇拳,名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至今之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和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證明中國武術在宋明時代手搏武術興盛起來。這是因為當時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了,文化發展起來了。在唐宋時中國的武術已經非常厲害了。

到了明清以後,中國武術發展手搏超過了器械。我們現在所有的拳種都在戚繼光以後,所以證明拳在器械之前。

探秘:為什麼說拳成兵器就?

戚繼光畫像

當時拳術的數量之多,人們怎麼可能在研究拳以外的東西呢?戚繼光還認為:“其拳也,為武藝之源。今繪之以勢,注之以訣,以啟後學。既得藝,必試敵。”明代內家拳的出現也能證明拳在器械之前。據《王徵南墓誌銘》載:“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關於明代的“內家拳”記載,可以說將拳法的境界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但未提到器械的用法與練法。這也能證明拳法在習武者心中的地位。

三、拳法在先,器械在後

形意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論拳與器械之關係》講,古云:“拳成兵器就,莫專習刀槍。”若能獲得拳中之真理,復對各項力之內能與節段面積之屈折,長短、斜正之虛實、三段九節之功用、路線高低之方向和接觸時間之火候,果能意領神會,則無論刀槍劍棍種種兵器,稍加指點,俱無不精,即偶遇從無見聞之兵器,且執於使用該兵器專家之手,彼亦不敵,何則比如工程師比小爐匠、醫博士比護士,根本無比例之可似也。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王薌齋先生對武術的深刻理解,拳法的步法、身法、身體的協調性、全身的整勁練好,使用器械才會得心應手。再說拳和器械在實戰方面的用法是一樣的,將拳練好自然就會使用器械,無需專練器械。

探秘:為什麼說拳成兵器就?

資料圖:形意拳

講究“三華貫一”的中國名拳之一的華拳。其拳法多長拳而兼短拳,結構緊密,拳勢舒展。拳路里包含著柔韌、剛猛。拳法“動如奔獺,靜如潛魚”,“進如風雨,退若山嶽”,動迅靜定,有節有序。善調氣息。剛、脆、短促有力。拳譜中的名稱很有意思值得我們研究。

華拳明明是拳法,卻在拳譜中多次出現器械的名稱,如:“二郎擔山一條鞭”“蘇秦背劍下仙山”“張飛騙馬舉鐵槍”等。這也能說明拳法與器械共為一體,其實拳法與器械是一不是二,拳法怎麼用器械就怎麼用,只不過器械是加長版的拳法而已

綜上所述,我們有理由相信,拳法在先,器械為後。但在習武過程中器械也能幫助習武者提高功力,在格鬥中提高打擊效果。二者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在冷兵器時代,戰爭以器械為主,如戚繼光所說:“拳法只是活動手足,便於器。”拳法是為器械服務的,而在當下,以拳為主的今天,器械便成了練習拳法,增長功力最好的輔助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