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阿里是否走向衰落,用新網際網路大腦模型分析

騰訊阿里是否走向衰落,用新互聯網大腦模型分析

2018年以來,包括騰訊、阿里、百度、京東的股票市值大幅下滑,其中騰訊股票從1月底的最高點到8月16日的最低點,跌幅達到33%,阿里巴巴、京東和百度的走勢也非常類似,過去幾個月的最大跌幅分別為22%、39%和27%。在這種情況下,關於騰訊、阿里在戰略上是否出現重大問題,未來趨勢是否走向衰敗在媒體上討論非常熱烈。

一種觀點認為QQ的用戶數量達到了8億,微信用戶數量超過10億,用戶增長到達天花板,同時在存量用戶的使用時長方面,抖音、頭條等app對騰訊的衝擊不小。

另外一方面據2018年8月SeekingAlpha刊文稱,阿里巴巴最新發布的財報集中凸顯了該公司近期遇到的重大麻煩,即自身成本猛增、利潤率嚴重縮水,同時人民幣的持續貶值也在給公司表現帶來巨大沖擊。

如何看待騰訊阿里在科技生態中的地位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我們用新繪製的第五版互聯網大腦模型進行分析。

騰訊阿里是否走向衰落,用新互聯網大腦模型分析

一。互聯網大腦的發育簡史

1969年互聯網誕生以來,經過近50年的發展,互聯網的類腦架構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過去20年中,互聯網大腦模型中的各個神經系統逐步發育成熟,並在2018年進入互聯網的“腦”時代。

2004年 互聯網類腦神經元網絡快速發育,博客,社交網絡,web2.0爆發、

2007年 互聯網中樞神經系統開始快速發育,雲計算開始快速發展

2009年 互聯網感覺神經系統開始快速發育,物聯網開始爆發

2010年 互聯網神經纖維開始快速發育,3G,4G,光纖,衛星通信和定位快速發展

2012年 互聯網運動神經系統開始快熟發育,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4.0提出,3D打印,無人機,智能汽車,雲機器人開始興起。

2013年 互聯網大數據開始爆發,伴隨互聯網類腦神經元網絡,互聯網感覺神經系統,運動神經系統,神經纖維的成熟,互聯網數據急劇增長。

2015年 人工智能與互聯網結合並爆發,互聯網大腦模型的智能化開始加速,人工智能成為激活互聯網大腦各神經系統的重要動力(聽覺系統、視覺系統、運動系統、邊緣計算、大數據+AI)。

2018年 互聯網大腦模型初具雛形,各科技公司將自己的業務核心與互聯網類腦架構結合,湧現大量智能巨系統,包括谷歌大腦,訊飛超腦,百度大腦,阿里ET大腦,360安全大腦,騰訊超級大腦,華為EI智能體

二.騰訊,阿里在互聯網大腦模型中的位置

互聯網從1969年4臺聯網計算機,發展到2018年鏈接數百億臺設備和數十億人口的類腦巨系統,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創新技術湧現又被淘汰、無數創業公司誕生然後死亡,但互聯網向類腦架構進化的步伐,一直堅定和不可阻擋。從過去50年的發展看,那些順應這一趨勢,在大腦模型中佔據有利部位的企業擁有了更強的競爭優勢。而那些處於過渡階段或劣勢位置的企業就有更大概率被淘汰或兼併。

騰訊阿里是否走向衰落,用新互聯網大腦模型分析

從核心特點說,騰訊首先解決的是互聯網用戶之間即時溝通的需求,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截止到2017年,QQ月活躍賬戶數為7.83億,而微信已經覆蓋中國 95% 以上的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超過10億,從互聯網大腦模型的發展看,騰訊佔據了互聯網大腦模型中神經元網絡的位置。我們知道大腦中神經元和神經元網絡是最重要的基礎架構。騰訊同樣佔據了互聯網大腦中的這個優勢地位,通過不斷擴張互聯網神經元網絡建設,可以很方便的向互聯網和人類社會的其他領域擴展。

2013年,騰訊雲正式開放,在短短的5年時間裡,成長成為中國公有云第二名但還遠低於阿里集團,在2017年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廠商份額排行榜TOP5中,阿里雲位居榜首,市場份額達到45.5%;騰訊雲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10.3%;

騰訊通過“QQ物聯智能硬件開放平臺”和微信硬件平臺實現對互聯網大腦的感覺和運動神經系統擴張,”QQ物聯智能硬件開放平臺”將QQ賬號體系及關係鏈、QQ消息通道能力等核心能力,提供給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能車載、傳統硬件等領域合作伙伴,實現用戶與設備及設備與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互動,”微信硬件平臺是微信在連接人、連接企業和服務之後,推出的連接硬件設備的物聯網解決方案。”

由於騰訊在過去20年主要在與生活、娛樂、知識分享、知識問答等智慧社交領域的重點發展。因此騰訊在互聯網的"右大腦”-群體智能中佔據較大競爭優勢。

對於阿里集團,應該說阿里巴巴從誕生之日也是一個社交網站或神經元網絡型企業,與騰訊和Facebook不同,阿里巴巴是關於商業的社交網站,阿里巴巴網站代表了從企業到企業的商業社交,而淘寶和天貓代表了商家到消費者的社交,到2018年,阿里集團的各產品線使用用戶已經超過7億,從互聯網大腦模型的發展角度看,阿里集團同樣佔據了互聯網大腦中優勢位置但與騰訊不同,阿里並沒有佔據整個神經元網絡的領域,而是佔據了以商業交易,商業溝通為特徵的神經元網絡,因此在互聯網“右大腦”一直沒有佔據優勢地位,

但恰恰這個特點,使得阿里集團擁有了龐大的企業資源,這就為其後來進入互聯網機器智能領域奠定了重要基礎。阿里雲創立於2009年,阿里雲依託在商業和企業方面的資源,服務了製造、金融、政務、交通、醫療、電信、能源等眾多領域的領軍企業,到2017年阿里雲連續第八個季度保持超過100%的高速增長。在互聯網中樞神經方向,阿里雲,為企業,政府提供互聯網基礎技術服務,已經在中國形成一雲獨大的局面,2017年6月10日,在IoT合作伙伴計劃大會2017(ICA)上,阿里巴巴IoT聯合近200多家IoT產業鏈企業宣佈成立IoT合作伙伴聯盟,通過這些舉措,阿里向互聯網大腦的感覺和運動神經系統擴張。

總體看阿里集團在與商業企業有關的社交、雲計算和物聯網領域的重點發力,阿里在互聯網的"左大腦“-雲機器智能方向佔據較大優勢。

三,騰訊和阿里的未來趨勢

社交網絡或互聯網類腦神經元網絡領域的企業,一個重要的特徵是積累勢能很高,也就是一旦形成龐大的關係鏈和生態環境,此類企業很難被用戶轉移或產品顛覆,不像製造領域的企業如諾基亞,一旦競爭對手推出一款新產品,原有的優勢就有可能喪失殆盡。因此判斷騰訊和阿里的未來趨勢不能從簡單的股價漲跌判斷,需要從它們在互聯網大腦中的核心服務有沒有受到到嚴重挑戰,並導致用戶量開始下降。

從這個角度講雖然騰訊面臨頭條、抖音、陌陌、釘釘等新社交平臺挑戰,阿里面臨海爾COSMOPlat,三一重工樹根互聯、美國GE Predix、德國西門子Mindsphere等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挑戰,但其核心優勢依然存在,積累勢能繼續提高,但需要謹慎觀察新興勢力和競爭對手在互聯網大腦模型中的分佈是否有重大變化。

參考:

1.互聯網的大腦模型與原子的太陽系模型,科學史上的巨系統對比,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263-1118627.html.

2.互聯網大腦模型的提出過程和研究方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263-1111663.html.

3.5個版本互聯網大腦模型的演進與對比,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263-1130208.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