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州古橋文化

王永威

走進開縣(開州),你會發現境內開江河(今南河)、清江河、浦裡河3條河流匯聚於彭溪河而貫穿開縣全境,3大流域內溪流水道縱橫,溝壑山間遍地。你會看到山麓田野之間寬闊的河面河湍急的溪流上架起的座座形式各異的古老橋樑,正是通過這些橋樑,開縣人才開始逐步認識和接觸外面的世界。

開州古橋文化

河是自然,橋是文化,橋是人們征服自然的一種文化創造。開縣的古橋是開縣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開縣第三次全國文化普查發現,在我縣的不可移動文化遺產中,古建築在整個不可移動文化遺產數量中所佔的比例並不大,但是古橋樑在古建築中所佔的比例卻很大,達到了70%以上。據不完全統計,開縣境內現存的古橋樑近50座,無論是從現存數量、藝術價值、人文內涵以及保存狀況來看,都可算是開縣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縣古橋多姿多彩,小巧古樸,有著獨特的韻味。其中既有巍峨壯觀的多孔石橋,如嶽溪的金水橋;也有鄉間村野中涉水而築的單孔石橋或石板平橋,如餘家小拱橋、九龍山雙河石橋;更有清江河源,跨河橫臥的風雨廊橋——溫泉七里潭廊橋。這些橋樑或不加點綴,樸素無華;或精雕細琢,風姿卓然。

在開縣倖存的文化遺產中,古橋具有一多(數量多)、二全(品類全)、三古(年代古老)、四整(整體結構完好)、五高(技術高超)、六厚(文化底蘊厚)的特點。古橋本身的魅力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文化,它包含了物質文化河精神文化兩個層面。

開縣古橋除了橋本身蘊含的文化而外,還包含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如碑石、楹柱、雕欄板(杆),與之相關的傳說等。這些與古橋相關的建築或傳說故事,都是為了在建築形象中嫁接上文學語言,充分調動文學語言來深化建築意蘊,從而豐富橋樑的建築藝術,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形象,可謂是開縣古橋的精神文化。

開州古橋文化

刻碑文。將記錄橋樑建設相關信息的文字刻在碑石上,再將碑石組織到橋樑建築中,是中國傳統建築融合文學語言的一種較為鄭重地文化形式。碑可以是一塊純樸的簡單的碑石,也可以是由碑座、碑身和碑首組成的隆重形象,甚至可以闢建碑亭。這些碑刻,集文學、書法、雕刻藝術於一身,本身就構成了建築精品。開縣的古橋有很多都配有石碑,甚至有些橋邊還有碑亭,從側面反映出開縣古橋的文化,如九龍山的雙河石橋,臨江的萬福橋等都是將碑文刻寫在碑石上,義和的同德橋、中和的黃金橋、大進的雙龍橋等都是單獨建造的石碑和碑亭。

配楹聯。在橋上設置楹柱,雕刻楹聯是開縣傳統橋樑建築最為普遍的現象,如今,許多開縣古橋上仍留存著。它利用漢字“字、音、義”的特點,組成上、下聯對稱的形式,短的六、七字,長的十多字,體例各異,文字優雅;有的是精煉的詩詞賦,是詩的濃縮;有的是通俗的散文調,以流暢的語言,寄寓著深邃的理念;有的是普通的白話文,記敘著修橋者的姓氏、年月。這樣的橋在開縣有很多,但多數被人為損毀,也有少數殘存下來的。

雕欄板。現存開縣古橋皆用石料建造,石雕欄板是橋樑造型藝術的重要方面。在其他地方的古橋雕欄板,其形式多屬美術雕刻,少見文字藝術。而在開縣古橋中,不僅沿襲了中國傳統雕欄板的石刻技藝,而且多數還配有文字藝術。在雕刻方面,南雅人祭橋、龍門橋,鐵橋鎖橋,臨江全德橋、萬福橋皆用青石砌築欄板,粗獷古樸。橋身兩側欄板浮雕文字藝術,刀法精美。

刻龍懸劍。在開縣的古橋中,很多的拱橋橋腹皆雕刻龍頭龍尾,製作精湛,栩栩如生。同時在橋拱正中懸掛一柄斬龍劍。如白橋上的上拱橋、下拱橋,義和的同德橋,臨江的萬福橋,趙家的長生橋等。

橋是一種文化,每一座古橋,都凝聚了人們的智慧與創造。在開縣,幾乎每一座古橋都有一段優美或傷感的傳說故事。如長生橋,就有一個優美的故事。據傳,“長生橋”建成後,鄉民們請當時250歲的長壽老人李青雲第一個踏上該橋,因此就地取名為長生橋。南雅“人祭橋”卻有著一個淒涼的傳說,相傳在修建人祭橋的橋拱時,到最後的卡石無論如何都卡不到位,一個工匠後來伸頭去看究竟時,橋拱很快合攏就將這個工匠的頭擠在了石卡中,橋拱也就絲絲入扣的合在一起了,於是人們就把他叫做“人祭橋”。

古橋還是開縣人精神生活的反映。我們在開縣很多古橋上,都能看到或聽到有關建橋還願得故事。從黃金橋上所供的神龕,到福德橋,再到金關石橋而被後人立神位於橋碑……所有這些,都透露出了開縣人積陰德、行善舉的美好品德。

這些作為古橋附加產物的建築,體現了古橋獨特的文化內涵,他們有著巨大的文化價值。首先,為後人們提供了鑑賞指引。其次,深化了橋樑這一景物的文化意蘊,給橋樑景點賦文、點題,使之表達高逸情思,通過楹聯文字來抒發橋樑建築的詩韻,是開縣傳統橋樑審美的最大特色。最後,豐富了橋樑與書法美、工藝美的融合,古橋上的碑詞和楹聯文字書法大多出自當地名家手筆,有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字體端莊、蒼勁恢弘;論篆刻工藝,既有陽刻、亦有陰雕,融橋樑建築美、詩文美、書法美和工藝美於一體。

橋,歷來為跨河越水方便通行所建,不為觀賞,重在實用。然而一座座鑲嵌在開縣山川脈絡上的古橋卻造型各異、風姿萬千,早已超越了其原始意義,它如一部部燦爛的藝術史書記載著勞動人民的聰明與智慧。每一座古橋皆蘊涵著時代特色,折射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示著開縣的輝煌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