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在抗戰付出犧牲最大的軍建制部隊——東北軍第51軍

說起國軍抗戰也許很多人會想到國軍的主力部隊如德械師,稅警總團,他們裝備相對精良,訓練有素,為大眾熟知。然而在艱苦的八年抗戰歲月中,更多的部隊只能依靠簡陋的裝備去面對佔據火力優勢的日軍,憑血肉之軀頑強抗戰。本文所要介紹的這支部隊便是以付出了巨大犧牲而聞名的國軍部隊。在全面抗戰的八年中,這支部隊堅持作戰六年,參加過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又在國軍唯一的敵後戰場山東堅持五年游擊戰爭。在艱苦的歲月中,這支部隊僅中高級軍官就有7名少將、8名上校、15名中校陣亡,全軍累計傷亡更是達到30000餘人,數次打光整補再戰。放眼全軍無出其右者。它就是由東北軍改編的國民革命軍第51軍。

紀念在抗戰付出犧牲最大的軍建制部隊——東北軍第51軍

行進中的國民革命軍第51軍

于學忠(1890—1964),字孝侯,山東蓬萊縣於家莊人,抗日愛國將領,陸軍二級上將,東北軍著名將領,抗戰中參加淞滬會戰、臺兒莊會戰、武漢保衛戰等,立下赫赫功勳。

1933年2月第51軍成立時,是一支三師甲種軍。經過"西安事變"之後,東北軍被分化,第51軍也在此形勢下被縮編為兩師制乙種軍。西安事變發生前,駐軍甘肅的第51軍是擁護張學良最為堅決的部隊之一。事變發生後,第51軍又是率先在陝西境外對中央軍採取武裝繳械的部隊。因此成為蔣介石的眼中釘。事變結束後,蔣介石為了安撫東北軍,尤其是于學忠這位在東北軍中素有威望的高級將領,便任命他為江蘇綏靖公署主任兼第51軍軍長,使這支部隊能夠擁有自己的地盤,繼續得以維持。

紀念在抗戰付出犧牲最大的軍建制部隊——東北軍第51軍

陸軍二級上將於學忠

一:于學忠將軍軼事:

早年是吳佩孚部下,吳兵敗後解甲歸田回山東老家,因張作霖與其父故交,賞識于學忠的忠勇,顧而招為部下並委以重任,當成託孤之臣。1936年12月,在張學良準備發動“西安事變”時,于學忠曾問張學良:“你這樣做,何以善其後?”張答道:“說幹就幹,何必顧慮那麼多?”於說:“要幹就得幹到底,決不可半途而廢。”但隨著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半途而廢”的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陪蔣上飛機前,張學良再一次把大部分東北軍和自己的財產交給了于學忠掌管。

此後的于學忠,將知遇之恩置於首位,處處以張學良的利益作為自己取捨的標準,甚至為此不惜逆勢而動。為此,他曾冒著“觸怒龍顏”的危險,4次到南京面見蔣介石,請求釋放張學良,但一直沒成功;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毛澤東親自點名讓他做赴朝慰問團團長,他卻拒絕了這次莫大的榮譽,因為他覺得自己“凡事低調,張學良的日子就會好過點。”

他曾對部下說:“張副司令叫我照顧東北難民、守住華北、堅決頂住日寇的進攻,我都做到了。我要等他自由了,將東北軍交還給他。” 在張學良90歲壽辰時,他輾轉聽到這些話後不勝感慨,說:“我忘不了于學忠,他是我的左右手啊。” 解放後,于學忠曾請示周恩來,如何處理張學良留下的財產。周恩來說,還是你自己決定吧。于學忠於是通過法院,把財產妥善地分給了張學良在大陸的親屬,自己分文未動。

但面對蔣介石,于學忠曾很不給面子。當年吳佩孚兵敗入川后,蔣介石馬上派人送來委任狀,委任他為川、鄂、豫、陝四省邊區總司令。于學忠一把委任狀撕碎:“他委任我?我還想委任他呢!我這腦袋瓜上今生不戴他國民黨的帽花!”

但蔣介石對於學忠卻頗為欣賞。蔣有一個習慣,喜歡在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寫下對將領們的評論。對張學良,蔣的評語是“大事糊塗,小事精明。”但對於學忠卻頗為欣賞,說他“兩眼炯炯,對人忠誠,是一將才。”這也是蔣介石“滅了”楊城虎、軟禁張學良、卻對於學忠網開一面、讓他“戴罪立功”的原因之一。

隨著政局的變遷,儘管後來被迫戴著自己並不喜歡的“國民黨帽花”,隨著全面抗戰爆發,于學忠卻率領手下的東北軍將士在戰場上建立了豐功偉績。

紀念在抗戰付出犧牲最大的軍建制部隊——東北軍第51軍

51軍機槍連接受檢閱

二:浴血臺兒莊,誓死阻敵於淮河!

1938年1月,日寇調遣16個師團共計23萬兵力,沿津浦鐵路夾擊戰略重地徐州。于學忠率2個師2.5萬人死守蚌埠,在臨淮關頂住了日寇3個師團共4萬人的瘋狂進攻。這就是有名的淮河阻擊戰。成為安徽七年抗戰中殲敵最多的一次戰鬥。

51軍下轄周光烈第113師、牟中珩第114師,共有四個旅八個團。該軍於1938年1月11日一度調到蚌埠、臨淮關、何集地區駐防,準備接替第31軍防務,但只兩天之後,又被戰區長官李宗仁下令北開碭山,歸入第3集團軍指揮,只留114師繼續防守臨淮關,歸桂系第31軍軍長劉士毅指揮。

日軍殺向定遠、明光後,劉士毅令51軍114師340旅渡到淮河南岸增強防禦,並以679團派出一個加強營進駐明光。但是後來戰局不利,劉士毅軍長未向114師通報就將明光附近守軍全部撤離,導致679團加強營被日軍突襲,幾遭滅頂。第1連連長趙天威率部據險掩護全營撤退,與日軍搏殺之中全部殉國。明光淪陷。李宗仁長官急飭于學忠上將率部移駐淮河左岸以填補第31軍撤退後造成的缺口。於總司令此時正率第113師開往碭山,奉到戰區命令之後馬上折返淮河戰線。

1月31日,日軍先鋒寇犯臨淮關,為380團擊退。次日,被桂系31軍棄守的蚌埠、鳳陽均淪陷。114師在淮河以南的部隊與日軍激戰4個小時,終以眾寡不敵撤回淮北。340旅旅長扈先梅下令炸燬淮河大橋。但是南岸民船百餘艘未及撤走或破壞,以至為日軍所用,險些破壞淮河防線大局。

2月3日一早,日軍第26旅團兩個大隊由蚌埠以東出發,在戰鬥機掩護下強行渡淮,將守軍第342旅擊退,佔領北岸一片登陸場,114師發起攻擊作戰失敗。4日,51軍軍部及第113師趕回淮河北岸,下車後迅速投入戰鬥,將該部日軍驅逐回南岸。但同日26旅團一部又在蚌埠以西出發渡淮得手,並攻取了懷遠縣城,前鋒抵達渦河南岸。

已經到達固鎮的于學忠軍長得到戰報後,命令113師加強安徽省保安第2團,負責渦河北岸經懷遠至淮河北岸小蚌埠防禦,第114師負責臨淮關之北岸至西門渡一線防禦,嚴防死守日軍繼續向北進攻。

紀念在抗戰付出犧牲最大的軍建制部隊——東北軍第51軍

炸燬淮河大橋

經過短暫的平靜,2月8日,日軍集中20架飛機和大量火炮,掩護第26旅團主力渡河成功,並攻克了小蚌埠。第113師師長周光烈趁日軍立足未穩發起反擊,339旅竇光殿旅長親自督隊奮戰,終於9日凌晨1時收復小蚌埠。但到10日上午,日軍再次反撲又將小蚌埠攻陷。幾經爭奪,113師部隊殘破不復堪戰。11日,臨淮關對岸日軍也渡河突破北岸晏公廟114師陣地,將其佔領。114師以340旅發起反擊,一度奪回新莊、梅園子等幾個村落,但傷亡達兩千餘人,無力再戰,只得向沫河口、年家廟一線撤退。

國軍戰史描述道:“是時官兵不眼不食達兩晝夜,與敵肉搏多在十次以上,士兵傷亡二千餘員,官長傷亡七十餘員。致各部隊掌握困難。加以夜間反覆白刃衝鋒,遂成混戰狀態。”牟師長見克復渡口無望,官兵傷亡慘重,只好放棄攻勢,撤回部隊整頓。但日軍以新渡河的生力軍投入戰場,在炮兵延伸射擊之下逆襲,使後撤部隊傷亡甚重。第六八四團第二連留後掩護,全連犧牲。下午三時,第114師全線後撤,退往沫河口。臨淮關失守。

于學忠軍長見原有陣線已經殘破,下令將各師調整到固鎮及淝河附近之何集、新馬橋一線,並於12日夜向日軍發動反攻,但血戰半天,只將臨淮關方面日軍逼至淮河大堤下,小蚌埠則無力收復,雙方陣線犬牙交錯。但第51軍傷亡已經到達五千多人,戰事岌岌可危。正在這個時候張自忠這位曾經受到矇蔽,令自己的人格備受蒙羞的將軍出場了,淮河沿線,將成為他血洗恥辱的第一戰。

由於張自忠在七七事變前後對日的曖昧態度和所做所為,社會各界多把他當做一個落水漢奸。後來他從日本人的魔掌中冒險逃出,也沒有多少人願意諒解他。他一手訓練的第三十八師,已經擴充為陸軍第五十九軍,軍長虛位以待,他卻回不去,只能留在軍政部做附員,形同軟禁。當時西北軍在南京的長官馮玉祥、張之江等人,紛紛上書為張自忠求情。李宗仁到南京後,也向西北軍的將領們詢問張自忠其人,所得到的回答,都說張是一員勇將,為人俠義,斷不會做漢奸。李宗仁在面見蔣介石的時候,便為張求情。在眾將推動之下,蔣介石終於鬆了口,批准張自忠回到部隊。在第五戰區的命令下,第五十九軍尚未歇息,緊急開往淮河方向增援51軍作戰,于學忠見援軍抵達,決定以第五十九軍守固鎮,掩護前線部隊撤下緊急整補,隨後接防陣地的59軍向日軍發起反擊。日軍抵抗甚烈,經過徹夜激戰,成功將日軍逐回淮河南岸。截止2月14日中午,除小蚌埠以外的日軍據點均被清除。

此後先期放棄淮河正面的第三十一軍正好位在日軍側翼,並在日軍過兵後佔領了淮河以南的新城口,考城。第59軍與第51軍則在固鎮集結,而援軍第六軍團與第七軍團均趕往淮河防線。2日9時40分,中國空軍十二架戰機轟炸臨淮關、蚌埠車站,淮河中船隻及岸上密集部隊,日軍損失頗大,津浦路兩個車站被炸燬起火,並摧毀鐵道叉道。十三日,空軍再以四架戰機轟炸蚌埠車站。十七日,空軍以戰機三架再炸蚌埠車站,炸燬車站路軌材料間,並炸沉淮河中日軍船舶。兩軍趁勢發起反擊作戰收復失地。2月17日,第五十九軍奉命將淮河防線移交第五十一軍,北運滕縣集結和東北軍另外一支部隊57軍333旅馳援臨沂。

紀念在抗戰付出犧牲最大的軍建制部隊——東北軍第51軍

淮河阻擊戰紀念館

在長達一週的反覆爭奪中,第五十一軍的防線始終是沿淮河一線展開的單線配置,防線若被撕開一個缺口就會全線崩潰。所以軍、師、旅長往往親身督戰穩定防線,但也導致旅團級將領傷亡甚大,這是早期血肉長城型防線的典型。唯藉淮河天險,為第五十一軍取出縱深,才能在劣勢兵力下苦為支撐。但該軍的損耗已達最高。在連續8天的防守中,51軍傷亡7千多人,整個徐州會戰51軍四個旅長傷亡三人,八個團長傷亡七人,日軍傷亡達3000多人(有說法是9000人,無確定出處)。淮河阻擊戰後期是小規模拉鋸戰,前後歷時近20天,挫敗了日軍北犯的勢頭,為之後中國軍隊贏得臺兒莊大捷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可以說,沒有淮河阻擊戰,就沒有日後的臺兒莊大捷!

淮河阻擊戰之後,徐州會戰到了危機關頭,為了掩護參加徐州會戰的六十萬大軍撤離,傷兵累累的51軍奉命掩護部隊撤離,完成掩護任務後51軍已經身陷重圍,部隊被截為數段,從容轉戰突出重圍後集結僅剩一萬餘人。

紀念在抗戰付出犧牲最大的軍建制部隊——東北軍第51軍

臺兒莊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牆

三:四處轉戰,敵後堅持

徐州會戰後1938年8月,51軍調赴大別山北麓前線,在參加武漢會戰後,該軍被留置大別山區開展遊擊作戰。

1939年1月,國民政府成立魯蘇戰區,51軍奉命由安徽省立煌縣開赴魯南,進入沂蒙山區。開始了五年的敵後遊擊作戰。牽制了十萬日軍始終不能南下作戰。此時軍長由牟中衍接任,周毓英任副軍長。仍下轄第113、第114師。同年6月,該軍利用沂蒙山區的有利地形,與日軍激戰20余天,粉碎了日軍的“圍剿”,但第114師師長方叔洪不幸陣亡。1942年1月,周毓英接任軍長。此時,該軍下轄第113師、第114師、暫編第12師。

由於山東戰場屬於敵後戰場,魯南貧窮且無後方,更無糧彈補充,加上八路軍徐向前部開赴山東戰場,短時間內建立了大量地方政權,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壓縮了于學忠部的生存空間,到1943年3月至5月,該軍和日偽軍連日血戰,損失慘重。6月上旬,51軍奉命撤出魯南,暫往魯西待命。1944年3月,51軍調往鄂豫邊界的大別山區,並參加了豫中會戰,後撤到河南商城整訓。直到抗戰勝利。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進行軍隊整編,51軍改編為整編第51師,原軍長周毓英改任師長,韓世儒任副師長,下轄整編第113旅、整編第114旅。1946年,國民黨對山東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整編51師由河南調往蘇魯戰場。到1947年1月,該師幾乎被解放軍全殲,中將師長周毓英、少將副師長韓世儒以下11000人被俘。這是解放戰爭中被全殲的第一支原東北軍部隊,由於在西安事變之前和東北軍有深厚的合作友誼,加上東北軍給予了困難中的紅軍巨大援助,陳毅還於2月2日接見了周毓英等五位原東北軍將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