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零售業發展,看中國新零售趨勢

從日本零售業發展,看中國新零售趨勢

在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至2017年起,僅主要超市和百貨就已經關店200餘家。

不到40年的市場經濟發展中,前有互聯網、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行業的井噴式發展,後有新零售等新概念的落地實現。

新興行業的蓬勃發展,經濟的急速拉昇帶動著消費市場的變遷,消費者對消費觀念的升級使得大量企業的轉型迫在眉睫。

從日本零售業發展,看中國新零售趨勢

中國當下搶佔新街口的便利店業態,家居雜貨行業的精彩紛呈,時不時還有掀起波瀾的創業,以及開始成為流行詞的柔性供應鏈,這些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本都發生過。

1972 年,日本十元店連鎖品牌大創生活館創立。同年,東京有了第一家全家便利店。兩年後,東京開了第一家 7-Eleven 便利店。享譽全球的“超級物種”無印良品、優衣庫分別誕生於 1980 年和 1984 年。

從日本零售業發展,看中國新零售趨勢

回顧日本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其零售業具有以下四大趨勢:

▲ 趨勢一:本土化

日本社會受西方影響很深,但從 1970 年代開始大量本土品牌湧現,它們在與國際大牌的較量中勝出,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

▲ 趨勢二:個人化

日本的消費單位從家庭變為個體,消費風格從追求一致到彰顯自我,便利店興起。

▲ 趨勢三: “更好更便宜”

消費者對於商品的價值與價格判斷力增強,供應鏈效率提升使得零售環節縮短,消費品的性價比增高。

▲ 趨勢四: “小確幸”

消費者的心理訴求和感性訴求,慢慢轉變成社會消費的主導性力量。

從日本零售業發展,看中國新零售趨勢

新零售的最大機會:本土化

本土公司能夠從銷售渠道、供應鏈管理、產品風格中找到機會。現在,日本已經走過消費升級的窗口期,但在窗口期誕生的公司仍然有極大的影響力,並保持高速增長,它們的發展上限非常高。

本土化是新零售消費升級的過程中最大的機會

。日本在七八十年代經歷了本土化品牌的崛起,我們相信中國也會出現,且這個時間窗口就在當下。

從日本零售業發展,看中國新零售趨勢

瞄準單身人士的口袋:個人化

日本零售業第二個值得借鑑的點是個人化。

從1970年代起,日本社會個人化的趨勢愈發明顯。在日本1億人口中有將近2000萬人過著獨居生活。

社會發展節奏越來越快,催生了少量、高頻的個人化消費行為,這與當今中國一線城市的現狀十分相似。

個人化的趨勢促使很多新的消費模式誕生和發展——除了以全家和7-Eleven為代表的便利店業態迅速崛起,數量驟增的自動售賣機成為日本零售業極具代表的新型消費模式。

從日本零售業發展,看中國新零售趨勢

自動售賣機之所以能成為日本“新零售”的霸主,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日本“新零售”的定義是“不需要人類的服務,也能解決用戶的需求問題”,這與自動售賣機的優點完美匹配。

所以,在日本一些荒無人煙的高速公路上,也總能看到一兩臺自動售賣機,或許一年下來也賣不出去一罐飲料,但它的存在,是為了保障路過的汽車和行人,一旦有需求的時候,便能快速找到服務。

在日本的自動售賣機裡,人們還能買到各式各樣的商品,從最普遍的飲料到便餐,甚至是化妝品或香菸,種類十分豐富,而且許多便利店門口都會放幾臺自動售賣機,以此補充消費場景,方便顧客快速購買商品。

從日本零售業發展,看中國新零售趨勢

小价錢買好產品,追求“小確幸”

1970 年代初,日本大型商品如家電等已基本普及,商品逐步趨於小型化,消費者渴望用小价錢買到即時愉悅。

此外,商品的精神屬性增強:消費者開始看重商品的附加價值所帶來的精神滿足。

日本七八十年代消費領域中增長最快的品類是家居雜貨,十年間大概增長了 10 倍。

無印良品、唐吉訶德都屬於這個品類。家居雜貨品類低價、不佔地方,能給消費者帶來“小確幸” 式的心理滿足。一個小相框,一束花就會讓家裡變得很溫馨,很有調性。

從日本零售業發展,看中國新零售趨勢

對標中國市場,例如三隻松鼠的品類定位是堅果,情感定位是萌、可愛。江小白的品類定位是白酒,情感定位是“生活很簡單”。

消費者的心理訴求很多,一個產品不需要滿足消費者所有的心理訴求,但必須能夠擊中某一點心理訴求才能發展得長遠。回顧日本零售業的發展,不難發現其始終圍繞著提升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率而展開。

從日本零售業發展,看中國新零售趨勢

無論是立足於本國國情打造本土化品牌,還是著眼於社會結構建設個人化消費場景,都是為了滿足消費者越來越多的個性化需求,並不斷優化消費者的消費體驗

日本零售業有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和思考,也許下一個零售時代崛起的佼佼者,就在你我身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