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高速增長之謎

個稅高速增長之謎

如果你認為稅改的目的是減稅,那你就錯了

| 真話財經(ID:zhenhuacaijing)原創

最近,個稅法正在進行第七次大修,不僅上調了起徵點,還首次引入專項附加扣除概念,力度在歷次修訂中是最大的。

每一次修訂,公眾最關心的就是稅負能不能降低,留到自己口袋中的錢能不能更多。官方媒體也都在極力科普,修訂會減輕稅收負擔。

比如,在這次個稅法修訂過程中,新華社就說:“個稅法第七次大修,帶給億萬納稅人的遠不止減稅。”

《人民日報》也稱:“根據目前方案測算,月收入萬元納稅人稅負將降低74%以上。”“教育、醫療及住房等專項扣除的增加,也將大大減輕老百姓稅收負擔。”

所以,一切都看上去那麼美好。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方面公眾沒有感覺到稅負減輕;另一方面,中國的個稅收入還在大幅增長。

01

財政部7月份發佈的數據顯示,1-6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累計為91629億元,同比增長14.4%,其中個稅8127億元,同比增長20.3%,在所有稅項中增幅最大。

8月份,財政部發布了7月份的稅收數據,1-7月,個人所得稅累計9225億元,同比增長20.6%,總額已經超過了2015年全年8618億元的個稅收入。

為了更全面的反映中國的個稅收入增長情況,我查了國家統計局1999年至今的數據(無1999之前的數據)。見下圖。

個稅高速增長之謎

自1980年我國將個稅起徵點確定為800元/月後,我國先後3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整個稅起徵點,分別是2006年提高到1600元/月,2008年提高到2000元/月,2011年提高到目前的3500元/月。

從個稅起徵點上調對個稅收入的影響來看,2006年那次調整並未讓個稅收入減少,2007年的個稅收入增幅還加快了(曲線更陡),為3185.58億,比2006年增加了731.8億,而2006年和2005年相比,只增加了358.8億。

再往前看,個稅收入每年的增幅大概在200-400億之間,增速一直比較緩慢。

和2006年那次相比,2008年和2011年那次起徵點上調,對之後的個稅收入影響較大。從圖上可以看出,2009年個稅收入為3949.35億,只比2008年增長了227.04億元。

2011年的個稅起徵點現在來看是非常低的,但和2006年相比,增加了1500元。幅度其實還是不小的。因此,那次調整對2012年的個稅收入影響也是最大的。

從圖上可以看出,2012年中國個人所得稅實現收入5820.24億元,同比下降3.9%,比上年增速回落29.1個百分點。這是1999年至今唯一一次個稅收入下降。

當年,財政部稅政司有關負責人就指出,2012年個稅收入下降主要受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以及調整工薪所得和個體工商戶經營所得的稅率結構等減稅政策的影響。

據測算,從2011年9月1日起,個稅起徵點從2000元提升至3500元,約有6000萬人免於繳個稅。

另外,當年的個稅減少還和房價下跌有關,房價下跌會導致財產轉讓所得稅相應減收。數據顯示,2012年11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二手住宅價格同比下降的城市達到49個。

不過,從上圖可以看出,2012年以後,中國的個稅收入就開始大幅增長(曲線明顯陡峭了),2014年之後的幾年,每年增速都在1000億以上。

具體來看,2015年個人所得稅8618億元,同比增長16.8%;2016年個人所得稅10089億元,同比增長17.1%;2017年個人所得稅11966億元,同比增長18.6%;今年上半年增速直接飆到20%以上。

02

這幾年(2014年以後),不管是經濟增速還是財政收入的整體增速,和前幾年相比都開始放緩,但個稅收入增幅不僅沒降下來,還加快了。

對此,比較權威的解釋是,因為居民收入增加,以及財產轉讓所得稅大幅增加導致的,因為個稅是所得稅,理論上掙的越多,繳納的稅也就越多。

比如,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就認為,在國民經濟平穩增長和積極就業政策持續發力的支撐下,城鎮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居民收入平穩增長,進而帶動了個人所得稅的增長。

2017年,個稅收入已經佔全國總稅收收入比重的8.29%,首次突破8%,並在GDP中佔比達1.45%。個稅已成為中國僅次於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第三大稅種。

用收入增長快來解釋個稅收入增長快似乎也是合理的。

以2016年為例,個稅收入首次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0089億元。分城市來看,上海以1482.7億元的個稅收入位居榜首,北京以1428.15億元緊隨其後。

個稅高速增長之謎

京滬是我國目前僅有的兩座個稅收入超過千億元的城市。很明顯,這兩個城市不僅人口數量多,主要是居民收入比較高,很多高收入行業都集中在北京和上海。比如金融、互聯網等。

按照個人所得稅稅率表,收入越高,稅率也就越高,被徵收的個稅絕對額就更高。所以,北上很多人每個月的個稅納稅額都超過了三四線城市員工的工資了。

不過,也有人質疑,既然個稅增速和收入增長有關,為什麼個稅每年能增長20%左右,為什麼收入沒有同步增長?

對此,社科院財貿所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解釋稱,個稅和工資增幅並不是成比例增長,個稅大幅增長有很多原因,其中存在部分稅制不合理的因素。

比如,2014年,個稅增長12.9%;2015年,個稅增長16.8%;2016年,個稅增長17.1%;2017年,個稅增長18.6%。

而按照北京市統計局發佈的信息,北京市計算社保的工資基數2014年為69521元,2018年為101599元,工資年均增長10%左右。個稅增幅和工資增長並不匹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有人舉了個例子,

假設納稅人收入10元,要納稅1元;在這10元的基礎上,納稅人又收入10元,那對第二個10元就要徵稅2元。在這個規則下,納稅人的收入增長是100%,稅收的增長是200%。

03

如果你還想不通,看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的解釋就明白了。

高培勇之前在接受採訪時說,個人所得稅的改革肯定是要在總體上實現增稅的,也就是低收入者減稅,高收入者增稅。

所以,每次稅改(不僅是個稅)考慮的兩個首要因素,一個是公平,即稅收的調節作用,包括收入的調節,也包括對產業結構的調節;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擴大稅源,即稅收的徵收範圍。

以增值稅為例,近年來稅務局通過金三系統、電子底賬系統、海關完稅證唯一性標識、納稅人實名制認證等手段,打擊增值稅發票虛開,導致增值稅高於整體稅收增長。

再來看看消費稅,按理說現在大家都在說消費降級,同時隨著電動汽車的發展,成品油使用量增速也在下降,但今年前7月國內消費稅7773億元,同比增長16.2%。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稅務機關破解了成品油貿易企業變名銷售逃避消費稅的逃稅手法,對全行業進行專項檢查,導致消費稅收入大幅增長。

同樣的道理,個稅的徵收範圍也在加大。國家也在通過加強徵管打擊偷漏稅增加稅收收入。

所以,國家個稅收入高速增長也就很好理解了:

第一、 納稅的人多了,也就是稅源會越來越廣。

第二、 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個稅起徵點過低或高收入檔次的稅率過高,都會明顯增加個稅收入。

第三、 國家稅改的目的其實不是為了降稅,減少一部分人稅收的同時,也增加了另一部分人的稅收。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朱青說的很對,個稅與社會保障制度搭配可以起到“抽肥補瘦”的作用。

所以,如果個稅改革能讓公眾感覺到公平,也能增加國家收入,那就已經很成功了,個別人的呼籲可以忽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