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把死棋下活的人?

閒談趣更


亡國之死局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將朝堂留給了襁褓中的太子,自己帶著大軍親征北方遊牧民族瓦剌。狐假虎威的王振為了表演“衣錦還鄉”,竟擅自改變行軍路線,繞了個大遠去其家鄉炫耀。造成軍糧供應短缺,瓦剌軍趁機進攻。明軍全軍覆沒,其中包括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當朝要臣,英宗被俘。

消息傳回北京,有言國之將亡者,有言南遷者,諸人皆恐慌失措,這是一盤死得不能再死的棋了。

力王狂瀾,扶大廈於將傾

當此亡國之秋,于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隨後于謙從兵部侍郎升任尚書,擁立景帝,全權組織北京保衛戰,捨生忘死於北京九門之外力抗遊牧鐵騎,反敗為勝!于謙為官清廉,剛直不阿,但也因此樹敵眾多,後來因奸臣構陷,被奪門之變重新繼位的明英宗錯殺,天下為之鳴冤。

于謙死後,其屍骨被養子歸葬於杭州西湖。西湖,這個濟濟名妓與文豪的地方,得以有幸埋葬忠骨。記得一次出差到杭州時,因為時間很趕,只能在晚上半夜來到西湖邊的于謙祠,當看到於忠肅公四個字時,內心油然充滿無限敬意,大丈夫,當如斯。


當年明月: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而於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


瓦爾登的船伕


縱覽中國幾千年歷史,有書君認為有下列兩位把死棋下活的典型代表,其一,就是漢高祖劉邦

當年,劉邦趁著項羽刺殺楚王后平復各國叛亂之際,暗渡陳倉出兵關中,直至攻佔項羽的根據地彭城。

但是勝利之後,劉邦和各個諸侯開始了聲色犬馬夜夜笙歌的享樂生活。卻不料西楚霸王解決了齊國的麻煩之後率3萬騎兵突襲。

劉邦與諸侯聯軍大敗,折損近20萬大軍。劉邦僅率數十騎逃走,反楚諸侯聯盟也瓦解了。至此,劉邦的人生棋局遭遇了必死之局!


然而面對如此死局,劉邦發揮出了其知人善任,善於納諫的優點,不斷籠絡了韓信、彭越、張良、陳平、蕭何等諸多良將謀士。

兵仙韓信:具有“驅市人為兵”的能力,指揮調度幾十萬大軍如臂使指,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被後人譽為謀戰無雙的一代兵仙。

西漢梁王彭越:在敵軍後方不斷襲擾其補給線,使敵軍糧草軍資得不到有效補充,主力大軍為之進退無措、疲於奔命,才導致了最終被漢軍合擊。

“謀聖”陳平:既善謀國、更善謀身,六出奇計平定天下,最後身居相位手掌大權,安然終老。他既是千古第一“毒士”,亦是史上第一“鬼才”,臨機應變,莫測高深。

酇侯蕭何:真正主導了楚漢持續四年的整場戰爭。

是蕭何率先入秦宮,盡取大秦帝國的戶籍圖冊等各種重要資料;是蕭何安撫關中,收取秦地民心,讓劉邦得到三秦子弟的踴躍支持;是蕭何從小卒中發掘了韓信,竭力舉薦他為大將軍。

更是蕭何在持續四年的戰爭中,不停輸送兵馬糧秣,讓劉邦在劣勢戰力下、哪怕經歷損失超過三十萬人的彭城大敗之後,仍能迅速得到輸血,集結一隻總兵力不亞敵方的大軍,與之長期相抗。

在張良、陳平的謀略幫助下,在韓信的衝鋒陷陣下,在蕭何的後方支援下,在彭越的敵後接應下,劉邦正面死扛對手,苦戰四年,幾次險死還生。


最後以垓下之戰,用七十萬大軍泰山壓頂之勢,一舉殲滅對手,統一天下,成就了大漢四百餘年基業。

第二位,是救中國人民於水火的偉大領袖毛主席。

毛主席一生都在為解放全民族而奮鬥,他的偉大功勳,彪炳史冊。

在他的革命生涯中,經歷了無數次把死棋下活的局面,其中最關鍵的一次,就是抗日戰爭勝利之後。

當時我軍處在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是名副其實的死棋,毛主席硬是把死棋下

活了。

當年我軍雖然已有了一億人口的根據地、90萬人的軍隊,但是相比國軍還是差很遠。

因此,毛主席決定親自赴重慶談判,希望能談出一個和平未來。這就有了著名的雙十談判。


當時的雙十談判,蔣介石許諾華北五省的主席由我軍擔任,另外全國軍隊縮編成100師,我軍可以佔20師的配額。毛主席當時對這個結果還是很滿意的。

但是,蔣介石表面文章做得挺美,等到要實施的時候,卻不斷向我軍施加壓力,並且派遣大軍從大後方源源不斷地向華北、東北擴張。

正值共產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毛主席苦苦思索三天三夜,最後決定跟國民黨徹底決裂。

一旦徹底決裂就要開戰,我軍當時要跟國軍爭內地是相當不容易的。

而蘇聯撤走後的東北是一片空白,雙方在那裡都沒有根據地基礎,於是我軍就佔著地利之先,十萬大軍挺進東北。

東北是當時中國的工業基地,必須要拿下。所以蔣介石就派了緬甸遠征軍最精銳的部隊在杜聿明的指揮下開赴東北。

當時在四平,我們的東北民主聯軍是各個部隊集合起來的,武器差、兵源散、指揮也不協調,守了一個月最後還是敗了。退過鬆花江,就剩下哈爾濱、北滿那一塊不大點的地方了。

但是,國軍後來處處受到牽制,不能集中優勢兵力,因為他們每收復一個地方就有守土之責,佔的地方越多,兵力就越分散,可用於前線作戰的兵力就越少。

我軍則不同,丟多少地方不在乎,毛主席的原則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城市雖然丟了,兵力卻保留了下來。

四平之戰後,杜聿明大舉進攻,我軍退過鬆花江,準備放棄哈爾濱,帶著主力部隊到北滿的樹林裡打游擊。

沒想到國軍停止追擊了,這就給我軍贏得了寶貴時間。我軍反撲成功,最終贏下雙方的揭幕戰,為以後的解放全國奠定了基礎、士氣。

可以說,正是毛主席力挽狂瀾的英明決定,扭轉了共產黨當時面臨的一盤死棋,用短短三年時間,以少勝多打贏了解放戰爭這場硬仗,成立了新中國,為中國人民過上安居樂業、幸福美好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人生如棋局,倘若一步不慎,就可能身陷囹圄,甚至遭遇萬劫不復之境地。然而歷史上總有著一些人,在棋逢死局的關鍵時刻,能夠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過人膽識,或拯救自己於水火或推動著歷史前進。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把死棋下活,偉大領袖毛主席絕對是一個最優秀的代表。

毛主席革命生涯中面對多次無解的難題,這幾次解決的最完美。


1,秋收起義。

1927年9月9日,毛主席擔任前敵委員領導秋收起義,攻打長沙失禮,千餘名工農紅軍革命戰士無處可去。毛主席毅然決定,向山區進發,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到達三灣時,毛主席對革命隊伍進行改編,這支隊伍成了真正聽黨指揮能打勝仗的人民子弟兵!三灣改編的歷史意義絲毫不比南昌起義低!

到達井岡山,毛主席與當地革命隊伍袁文才王佐合作,建設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保存革命火種的同時,革命隊伍不斷壯大。後來彭德懷和朱德先後率領隊伍前來會師。井岡山成為工農革命的新起點。


2,遵義會議。

我們說遵義會議是長征的轉折點,此言不虛。長征前期,紅軍被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形勢堪憂。尤其是湘江之戰,紅軍損失過半,革命事業岌岌可危。

遵義會議召開後,大家一致認為軍事指揮權應該歸毛主席。毛主席受命於危難之際,運用他高超的運動戰指揮才能,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

四渡赤水戰役中,毛主席三個月之內,四次度過赤水河,把十倍於己的敵人玩得團團轉,變被動為主動,尋機消滅了敵人兩萬人,形式大好,紅軍轉危為安。


3,重慶談判。

抗戰勝利後,張瀾為首的民盟作為第三方力量,響應我黨的和平建國要求,組織和平談判,地點就在國民黨政府的陪都重慶。 毛主席以大無畏的精神參加了和平談判,離開延安時甚至安排瞭如果遭遇不測如何應對。

國民黨沒有準備談判,談判一結束就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 只有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如何對付數百萬國民黨軍隊的飛機大炮?毛主席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三年中間,檣櫓灰飛煙滅,蔣家王朝轟然倒地,嶄新的新中國成立了!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建設偉大祖國,就是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最好懷念!


歷史知事


此時的局面,藍方國民黨將棋下得風生水起,形勢大優。而紅馬紅軍則殘馬單車,勉強支撐。

棋中局勢一:國民黨對中央蘇區進行了五次“圍剿”,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和博古冒險主義等錯誤,強行使中央紅軍拋棄了毛主席關於游擊戰和運動戰的正確理念與戰略思想,堅持要用國際友方的陣地戰來與國民黨軍隊戰鬥,這導致了紅軍處處陷於被動,最終導致“反圍剿”的失敗,忍痛被迫撤離革命根據地,開始了戰略大轉移,這就是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此時的毛主席,雖然棋盤形勢象死棋一般,但是那高昂的頭依舊沒有低下,那高瞻遠矚的格局似乎撥開了眼前的迷霧。

棋中局勢二:在長征初期,王明、博古等人依舊不改其錯誤觀點,甚至產生逃跑的念頭。紅軍與國民黨軍隊處處作戰,處處失利,有生力量損失嚴重。從出發時的8.6餘萬人竟然減員到了3.7餘萬人,可以說是為王明、博古交了一筆極為慘重的學費。對於僅存的三萬餘人來說,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此時到了生死攸關的境地。

而在主席眼的棋局則是:它是站在地平線上遙望海中已經看得桅杆尖頭了的一支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嶺〔巔〕遠看東方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燥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棋中局勢三:自從遵義會議後,糾正了博古“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這將是這盤死棋重生的轉折點。雖然蔣介石親自調兵派將,集中了幾十萬重兵向遵義圍逼,企圖將最後的中央紅軍”將軍!“,結束這盤看上去已取勝的棋局。慶祝酒席已擺好,賓客已發請柬。一切都是勝利者的姿態。而裝備短缺、疲憊不堪的中央紅軍似乎是在等待著最後的來臨。

主席依然沒有放棄棋局的一絲一毫的變化。他敏銳的目光閃爍著,自信而又豪邁地說道:
星星之火,可以撩原!

突然,正當圍觀人群也以為棋局將以紅方大敗虧輸結束,準備散場時,忽然棋盤中局勢突變。紅方況然從夾縫中跳了出來。

毛主席指揮紅方”四渡赤水“跳出重重包圍圈。洞察整個棋局,此時的紅方處處是活局、處處是妙招起來。這將是他一生引以為傲的棋局。而此時的對手蔣介石卻如同一個棋界新手一般,處處拘泥於定式節奏。被對手毛主席牽著鼻子下開了棋。於是棋局中招招受制,處處丟子。此時的蔣介石,熱汗頓時湧出,手腳忙亂起來。此時這對局二人的境界格局顯現出來了。也預示著國共兩方截然不同的命運之路。

隨後的對局幾乎就沒有任何懸念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吃車、吃炮、吃車、吃卒、吃象、吃士......“一聲聲吃!吃!吃!一聲聲”將軍!將軍!將軍!“從毛主席的嘴中喊出。而此時的蔣介石卻沒有了剛才局勢佔優時得意洋洋的表情了!這時的他熱汗淋漓、手足無措、視線迷亂起來。抬眼望了望觀棋眾人,或露無奈之色、或露興災樂禍之情。唯獨沒有出手支招的!

”一盤大好的棋竟然讓我給下成了死棋!“蔣介石哀嘆道。而此時的毛主席注意力轉到了......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主席才是真真正正是把這盤看上去必輸無疑的棋寫成了活棋,下成了勝棋的人。搖手一揮,指點江山,最終扭轉乾坤成勝局!


恆實說


看到這道題,不假思索的就想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

其一是遵義會議這盤棋

毫無疑問,遵義會議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如果沒有遵義會議任憑冒主義不顧一切的為所欲為,就很有可能就會斷送掉中國的革命,國家命運將不堪設想。

在這時,毛澤東同志通過長期革命戰爭的經驗,發現了左傾路線的弊端,及時提出科學的軍事戰略路線,並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毛主席預見性的察覺到了蔣介石對於湘西地區的埋伏,並命令紅軍轉戰四川、貴州開發新的根據地,避免了革命火種全軍覆滅的危險,在紅色政權最危險的時候力挽狂瀾,難道不是把死棋下活了嗎?這也是我們黨第一次運用馬列主義解決內部路線方針問題,也代表著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




其二是三大戰役這盤棋

三大戰役前夕,我軍小米加步槍的簡陋配置對戰裝備精良的國軍,再加上人口、資源、兵力上的劣勢,我軍卻能扭轉乾坤,不得不提到這盤棋執子者毛主席的功勞。把握好稍縱即逝的戰機,有著統籌全局的魄力,在每一次的困難中總能夠創造條件迎難而上,三大戰役動輒上百萬人的大軍團作戰均能以弱勝強,成為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是和毛主席的功勞分不開的。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互動關注。


納蘭軒若


歷史上把死棋下活的人一下就想到了偉大領袖毛澤東,想到的事情就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壯舉,舉世無雙的兩萬五千里長徵。紅軍戰士在毛澤東的帶領下靠著雙腿,歷經一年多,途經十多個省,征途兩萬五千裡,戰勝了國民黨從陸地到空中的圍追堵截,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移到了陝北革命根據地。

從1930年12月到1933年2月,國民黨反動派對當時處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了四次大規模的反革命“圍剿”。紅軍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的指揮下四次“反圍剿”取得勝利。1934年10月的時候,蔣介石發動了第五次“圍剿”。由於當時,黨中央王明左傾路線的錯誤領導,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面對失敗,中央紅軍倉促撤出,在突破了蔣介石的四道封鎖線後,到了湘江以西的地區。但是由於指揮不得當,紅軍隊伍8萬多人只剩下3萬多人。在這危急關頭,毛澤東提出了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進發。這一英明決策將原來準備北上的中央紅軍突然揮師西南,強渡烏沙,將佔領了遵義。在遵義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這次會議中開始了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新領導,結束了左傾路線,並停止了秦邦憲(博古),李德對紅軍的領導。



會議以後,在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四渡赤水,強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 經過千難萬險,艱難險阻的紅軍,在1935年10月19日的時候到達了陝甘革命根據地吳起鎮。1936年10月22日中央紅軍和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兩萬五千里長徵勝利結束。長征是一次偉大的壯舉,是一首偉大的史詩。長征的勝利結束,使得中國革命展開了一個新局面。



紅雨說歷史


首推秦國秦孝公嬴渠梁,這是真正意義上將死棋下活了人,因為他接手的秦國,正可謂是內憂外患。當時秦國經歷四代亂政,加上刀兵不息二十多年,使得天下卑秦。秦國從一個西域大國變成了六國眼中的戎狄,而且國內生產製度落後,民眾私鬥頻繁,內耗巨大。

嬴渠梁登基的時候,正值秦國河西之地被魏國攻佔,為了求生存,嬴渠梁割讓了河西之地。當時的情形就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因為秦國此時,面臨的是亡國之危,時刻處於魏軍的鋒芒之下。嬴渠梁一開始時,還要面對世族的壓力,因為他不是長子繼位。



然而就在六國都認為秦國要亡了的時候,嬴渠梁一封求賢令發往六國,當時六國士子卑秦,多年不入秦。但是嬴渠梁的求賢令只能用千古雄文來比喻,嬴渠梁歷數秦國各代君主的過失,痛罵秦國的弊端。並且揚言誰能強秦,可以與之分土,最後嬴渠梁等來了衛鞅。


秦國二十年的變法時間,可以說是嬴渠梁一點一點摳出來的,這二十年裡,沒有那個國家變化比的上秦國。這二十年裡,也產生了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法治思想。可以說沒有嬴渠梁,就沒有秦國的強打,也就沒有後世秦國大一統。秦國由弱變強、由小變大,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嬴渠梁的手筆。

原創不易,拜託大家隨手關注一下!謝謝!


小司馬遷論史


毛主席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寫到:“長征是獨一無二的,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因此“四渡赤水”無疑是軍事史上“把死棋下活”最精彩的案例。

一、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長征

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國民黨組織重兵對中央蘇區進第五次行“圍剿”,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和博古冒險主義等軍事錯誤,中央紅軍拋棄了毛主席關於游擊戰和運動戰的正確建議,堅持用陣地戰與國民黨軍作戰,導致紅軍陷於被動,經過一年苦戰,反“圍剿”失敗,被迫撤出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開始大規模的戰略轉移,也就是長征。

二、錯誤路線影響,紅軍損失慘重

長征初期,博古等仍堅持錯誤路線,甚至實行逃跑主義,導致中央紅軍面對國民黨軍的優勢兵力和圍追堵截,作戰不利,損失嚴重,特別是最慘烈的“湘江之戰”後,中央紅軍從剛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7萬人,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中國革命到了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

三、遵義會議召開,關鍵時刻挽救革命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著名的遵義會議,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實際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全黨和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四、四渡赤水,毛主席的得意之筆

遵義會議後,蔣介石親自調度部署,集中40萬重兵向遵義進逼,妄圖將最後的中央紅軍徹底圍堵和消滅在遵義地區,1:10的兵力對比,疲憊不堪、裝備落後,中央紅軍面臨生死考驗。

簡單地說,中央紅軍面臨著一盤死棋。

但毛主席毫不驚慌,他冷靜、縝密、大膽,他開始發揮自己驚人的軍事天賦,以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指揮紅軍在3個月內四渡赤水,締造了人類戰爭史上“把死棋下活”的奇蹟。

一渡赤水,集結紮西,待機殲敵。

為擺脫敵軍,1月19日,中央紅軍由遵義北上,在集中主力圍殲尾追敵軍未果的情形下,毛主席果斷決策,撤出戰鬥,分3路縱隊西渡赤水河,又在面臨敵人在長江北岸部署重兵圍堵的情況下,暫緩執行北渡長江計劃,改向扎西集中,尋機殲敵,是為一渡赤水,敵人沒料到,也沒追上。

二渡赤水,回師遵義,大量殲敵。

一渡赤水後,蔣介石立刻調遣大兵圍追堵截,當敵軍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邊境後,毛主席趁黔北地區敵人兵力空虛之機,果斷決定避實就虛,立刻轉兵東進,再入黔北。

2月18日至21日,中央紅軍在太平渡、二郎灘等地東渡赤水河,激戰奪取婁山關,重佔遵義城,累計擊潰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俘敵約3000人,是為二渡赤水,敵人又沒料到,又沒追上。

三渡赤水,放棄遵義,調動敵人。

被牽著鼻子走的蔣介石氣急敗壞,3月初,又重新糾集兵力,再度向遵義進攻。

這一招正中毛主席運動戰下懷,毛主席果斷決策,不爭一城一池之得失,主動放棄遵義,於3月16日指揮中央紅軍在茅臺及其附近地區西渡赤水河,再入川南,敵軍以為我軍又要北渡長江,急忙調整部署,使用重兵前堵後追,是為三渡赤水,敵人又沒料到,又沒追上。

四渡赤水,飛渡烏江天險,擺脫敵人。

敵人的圍追堵截早在毛主席預料之中。3月21日,就在敵人大舉反撲,即將對我軍形成包圍之際,紅軍在毛主席指揮下,從敵軍包圍圈的唯一缺口鑽出,突然掉頭向東,在二郎灘、太平渡一線西渡赤水,然後向南急行軍,迅速渡過烏江天險,直逼貴陽。

蔣介石已經被戲耍的暈頭轉向,正在他手忙腳亂,從各處調兵準備保衛貴陽之際,紅軍已在毛主席指揮下,乘虛進軍雲南,隨後巧渡金沙江,徹底擺脫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

五、化腐朽為神奇,把死棋下活

四渡赤水前,中央紅軍面臨死地,中國革命面臨絕境,是毛主席運用自己的軍事天賦,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權,充分發揮運動戰優勢,指揮中央紅軍如同游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為紅軍贏得了時機,創造了戰機,殲滅大量敵軍,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也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最光輝的戰例。

四渡赤水,可以說是國共兩黨軍事領導人蔣介石和毛主席之間的直接對話。

縱觀四渡赤水的整個過程,毛主席有如頂級弈棋大師,洞察全局,掌控全盤,舉重若輕,氣定神閒,遊刃有餘;蔣介石如同一個菜鳥新手,拘泥於一棋一子得失,被牽著鼻子亂跑,處處受制,招招落敗,氣急敗壞,手忙腳亂。兩人境界層次和軍事能力的差別似乎也預示著兩黨的不同前景和中國革命的前途。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歷史上把死棋下活的案例很多。要說咱們就說說最經典的——世界歷史上置於死地而後生的最經典案例,非“長征”莫屬。

波瀾壯闊的長征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對於長征的歷史背景,和長征過程中的兇險,我們有必要相互探討一下。

1933年5月,長城抗戰已經結束,反動派與日本關東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賣國協議,日軍暫時慢慢消化已經侵略的北方土地,減輕了對反動派的軍事壓力。



反動派在蔣總裁的“攘外必先安內”反動政策指導下,在前四次圍剿紅軍失敗的情況下,調集大軍展開第五次圍剿。為了第五次圍剿,反動派準備充分,規模空前。反動派大肆向歐美列強貸款,購買軍事物資和訓練精銳部隊。

蔣總裁成立“南昌行營”,親自坐鎮指揮,聘請外國軍事顧問,手下大將雲集(顧祝同、陳誠、蔡延鍇、陳濟棠、薛嶽等名將)。調集一百萬以軍隊,直接參戰軍隊達到五十萬。另外兩百架以上飛機,火炮機槍大量裝備。



蔣總裁和反動派妄圖四面圍剿一次性消滅紅軍主力。在軍事實力嚴重不成對比的情況下,中央紅軍損失嚴重。這時對於中央紅軍和蘇維埃政府是一個生死存亡的危局,反動派的包圍圈和封鎖線,時刻都可能將紅軍扼殺在瑞金。

紅軍領袖們,以大智慧、大勇氣,做出了向西長征、北上抗日的戰略決策。“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偉人詩歌寫的豪邁輕鬆,但是長征不是請客吃飯,長征的困難不是一個“艱苦卓絕”就可以用概括得了。



長征每走一步都要付出鮮血的代價,面對的是數倍敵軍的圍追堵截,和前途未卜的惡劣生存條件。第五次圍剿時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11萬多人,長征向西突圍時剩下8萬多人。突破三道防線後,反動派軍隊在湘江設下更嚴密第四道防線。“湘江之戰”悲壯豪邁,紅軍以血肉之軀,鋪就了前進道路。這時中央紅軍減員到3萬多人,仍然是一個死局。


遵義會議,紅軍少做休整,確立了毛的領導地位。遵義之戰過後,紅軍的戰術風格開始出神入化,“四渡赤水”、“飛渡瀘定橋”、“強渡大渡河”一個個都是戰爭史上的經典案例。翻越終年冰封的大雪山,走過沼澤叢生的大草地,走在前面的先遣隊在用白骨累累為同志們指引方向。缺衣服、缺藥品、缺食物,掉隊就意味著死亡。

除了與敵人的飛機大炮作戰,還要與內部的分裂行為做鬥爭,更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紅軍征服了20多條河流;紅軍把20多條山脈踩在腳下;經過12個省份,攻取了62座城市;平均每週一小仗,每月一大仗。終於,中央紅軍用兩年時間兩萬五千裡的征程,打破了戰略上被動局面。



到達陝北的時候,中央紅軍出發時的8萬多人,減員至不到1萬人,“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紅軍的地獄之行,成功將“轉戰西北、北上抗日”的戰略構想,變成了現實。在人類歷史上絕對是空前絕後的壯舉。


1936年10月,甘肅,紅軍幾大主力勝利會師,陝甘寧根據地成為革命聖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歷史選擇了我黨,我黨成就了中國。


爾朱少帥


把死棋下活這樣的事,不一定非是在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關鍵戰役中才能體現出,那些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下定決心:就這麼幹,這樣的人也被稱為把死棋下活。因為如果這個決心沒下定,那麼以後的棋局真的就走到了死衚衕,成了死棋。

歷史上在關鍵時刻做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英明決定的人不在少數,但若是非要選出一個對當今人們之所以能夠安居樂業幸福生活貢獻最大的人,我覺得,這個人一定是偉大領袖毛主席。

毛主席力排眾議,做出重大決定。

毛主席一生都在為解放全民族奮鬥,他的偉大功勳,彪炳千秋。而在當年之所以全國能夠獲得解放,國共沒有分江而治,與毛主席當年的一個英明決定有著很大關係,當時我軍處在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名副其實的死棋,毛主席硬是把死棋下活了。



當年在抗戰勝利後,我軍並沒有打算跟蔣介石爭天下,而是希望在國民政府擁有一席之地,因為當時蔣介石的個人威望達到了頂點,他是中國抗戰的領袖人物。

而且根據我軍當時的實力,雖然有了一億人口的根據地、90萬人的軍隊,但是相比國軍還是差很遠。

所以毛主席親自赴重慶談判就是希望談出一個和平未來。去重慶,對毛主席來說,得下多大的決心。

當時的雙十談判,國軍許諾華北五省的主席由我軍人物擔任,另外全國縮編成100師,我軍可以佔20師的配額。毛主席當時對這個結果還是很滿意的。

但是,蔣介石表面上把圖畫的挺美,等到雙十協定要實施的時候卻不斷向我軍施加壓力,並且派遣大軍從大後方源源不斷地向華北、東北擴張。

這時候就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毛主席當時考慮到底跟國民黨打還是不打,據胡喬木說毛主席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最後才決定跟國民黨徹底決裂。

打,但是打的贏打不贏?當時我軍的將領中幾乎沒幾個人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能打贏國軍。

當時最有代表的就是李富春、黃克誠給中央寫了一封長篇報告,說二戰後蘇聯受了很大沖擊,不能立刻支援我們,而國軍得到美國大力支持,要知道目前的實力不具備與國軍對抗的條件,所以要忍、要退,不能決裂。

這份報告可以說代表當時我軍高級將領的普遍思想。

但是偉人毛主席在這個關鍵時刻又力挽狂瀾,寫了一個回覆。

他說,報告說的情況都是真的,但是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報告對蔣介石的困難估計不足。二戰後國際進步力量沒下降,反而上升了,如果我們堅決鬥爭,可能比一直退讓要好的多;如果沒有鬥爭精神,結果將會非常糟糕,可能會是一盤死棋。


毛主席的這個指示發表在軍事文集上,當時的人們一臉驚訝。什麼?蔣介石比我軍還困難?誰相信呢?

結果事實證明,毛主席的預判就是正確的。

仗該怎麼打?摸著石頭過河。

但是,真要是徹底決裂開戰,我軍當時要跟國軍爭內地是相當不容易的。

而蘇聯撤走後的東北是一片空白,雙方在那都沒有根據地基礎,於是我軍就佔著地利之先,十萬大軍挺進東北。

這一下,蔣介石可著急了,因為東北是當時中國的工業基地,必須要拿下。所以蔣介石就派了緬甸遠征軍最精銳的部隊在杜聿明的指揮下開赴東北。

我軍十萬進駐東北,林彪指揮的部隊可以說是五湖四海,哪個根據地的人都有。毛主席指示林彪在四平跟國軍打一仗。要是把國軍打贏了,他們就得承認咱們在東北的合法性,打輸了再說。

集中優勢兵力是打勝仗的前提,這是毛主席的第一條軍事理論。

國軍對四平這一戰也是非常重視,所以在1946年5月的四平保衛戰也是林彪和杜聿明之間真刀真槍的第一戰。


當時,我們的東北民主聯軍是各個部隊集合起來的,林彪當時到了那以後這個也不認識那個也不熟悉,可以說是倉促打了一場正規戰。

結果可想而知,林彪因為武器差、兵源散、指揮也不協調,守了一個月最後還是敗了。

當時是林彪人生中最難受的一段時間,兵敗如山倒,退過鬆花江,就剩下哈爾濱、北滿那一塊不大點的地方了。

但是,國軍後來處處受到牽制,不能集中優勢兵力,因為他們每收復一個地方就有守土之責,佔的地方越多,兵力就越分散,可用於前線作戰的兵力就越少。

我軍則不同,丟多少地方不在乎,毛主席的原則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所以才會在戰爭初期的頭兩個月,丟了106個城市。但城市雖然丟了,兵力卻保留了下來。

這才有了林彪之後的反撲,四平之戰後,杜聿明大舉進攻,林彪帶著軍隊退過鬆花江,但國軍到了松花江邊突然停止了。

當時的林彪做了最壞打算,要把“撤退將軍”的名號做實,準備放棄哈爾濱,帶著主力部隊到北滿的樹林裡打游擊。

沒想到國軍停止追擊了,這就給我軍贏得了寶貴時間。林彪反撲成功,最終贏下雙方的揭幕戰,為以後的解放全國奠定了基礎、士氣。可以說,這都是毛主席力挽狂瀾的英明決定。

當然,毛主席不止一次力挽狂瀾,救我軍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作為前線委員的時候就經常力排眾議,奠定正確路線,正確方針,每當關鍵時刻,總是毛主席給將領們打氣加油,鼓舞士氣,迎難而上,一次又一次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無數次將原本死氣沉沉的悲劇,搖手一揮,指點江山,最終扭轉乾坤。當然,很多次重大戰役中,敵軍有很多人充當我方最佳第六人,但那也是他們對毛主席的欽佩而為之。沒有毛主席的英明決定,現在可能依然戰亂紛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