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把死棋下活的人?

闲谈趣更


亡国之死局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将朝堂留给了襁褓中的太子,自己带着大军亲征北方游牧民族瓦剌。狐假虎威的王振为了表演“衣锦还乡”,竟擅自改变行军路线,绕了个大远去其家乡炫耀。造成军粮供应短缺,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全军覆没,其中包括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当朝要臣,英宗被俘。

消息传回北京,有言国之将亡者,有言南迁者,诸人皆恐慌失措,这是一盘死得不能再死的棋了。

力王狂澜,扶大厦于将倾

当此亡国之秋,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随后于谦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全权组织北京保卫战,舍生忘死于北京九门之外力抗游牧铁骑,反败为胜!于谦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但也因此树敌众多,后来因奸臣构陷,被夺门之变重新继位的明英宗错杀,天下为之鸣冤。

于谦死后,其尸骨被养子归葬于杭州西湖。西湖,这个济济名妓与文豪的地方,得以有幸埋葬忠骨。记得一次出差到杭州时,因为时间很赶,只能在晚上半夜来到西湖边的于谦祠,当看到于忠肃公四个字时,内心油然充满无限敬意,大丈夫,当如斯。


当年明月: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而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瓦尔登的船夫


纵览中国几千年历史,有书君认为有下列两位把死棋下活的典型代表,其一,就是汉高祖刘邦

当年,刘邦趁着项羽刺杀楚王后平复各国叛乱之际,暗渡陈仓出兵关中,直至攻占项羽的根据地彭城。

但是胜利之后,刘邦和各个诸侯开始了声色犬马夜夜笙歌的享乐生活。却不料西楚霸王解决了齐国的麻烦之后率3万骑兵突袭。

刘邦与诸侯联军大败,折损近20万大军。刘邦仅率数十骑逃走,反楚诸侯联盟也瓦解了。至此,刘邦的人生棋局遭遇了必死之局!


然而面对如此死局,刘邦发挥出了其知人善任,善于纳谏的优点,不断笼络了韩信、彭越、张良、陈平、萧何等诸多良将谋士。

兵仙韩信:具有“驱市人为兵”的能力,指挥调度几十万大军如臂使指,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被后人誉为谋战无双的一代兵仙。

西汉梁王彭越:在敌军后方不断袭扰其补给线,使敌军粮草军资得不到有效补充,主力大军为之进退无措、疲于奔命,才导致了最终被汉军合击。

“谋圣”陈平:既善谋国、更善谋身,六出奇计平定天下,最后身居相位手掌大权,安然终老。他既是千古第一“毒士”,亦是史上第一“鬼才”,临机应变,莫测高深。

酂侯萧何:真正主导了楚汉持续四年的整场战争。

是萧何率先入秦宫,尽取大秦帝国的户籍图册等各种重要资料;是萧何安抚关中,收取秦地民心,让刘邦得到三秦子弟的踊跃支持;是萧何从小卒中发掘了韩信,竭力举荐他为大将军。

更是萧何在持续四年的战争中,不停输送兵马粮秣,让刘邦在劣势战力下、哪怕经历损失超过三十万人的彭城大败之后,仍能迅速得到输血,集结一只总兵力不亚敌方的大军,与之长期相抗。

在张良、陈平的谋略帮助下,在韩信的冲锋陷阵下,在萧何的后方支援下,在彭越的敌后接应下,刘邦正面死扛对手,苦战四年,几次险死还生。


最后以垓下之战,用七十万大军泰山压顶之势,一举歼灭对手,统一天下,成就了大汉四百余年基业。

第二位,是救中国人民于水火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毛主席一生都在为解放全民族而奋斗,他的伟大功勋,彪炳史册。

在他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无数次把死棋下活的局面,其中最关键的一次,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当时我军处在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名副其实的死棋,毛主席硬是把死棋下

活了。

当年我军虽然已有了一亿人口的根据地、90万人的军队,但是相比国军还是差很远。

因此,毛主席决定亲自赴重庆谈判,希望能谈出一个和平未来。这就有了著名的双十谈判。


当时的双十谈判,蒋介石许诺华北五省的主席由我军担任,另外全国军队缩编成100师,我军可以占20师的配额。毛主席当时对这个结果还是很满意的。

但是,蒋介石表面文章做得挺美,等到要实施的时候,却不断向我军施加压力,并且派遣大军从大后方源源不断地向华北、东北扩张。

正值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主席苦苦思索三天三夜,最后决定跟国民党彻底决裂。

一旦彻底决裂就要开战,我军当时要跟国军争内地是相当不容易的。

而苏联撤走后的东北是一片空白,双方在那里都没有根据地基础,于是我军就占着地利之先,十万大军挺进东北。

东北是当时中国的工业基地,必须要拿下。所以蒋介石就派了缅甸远征军最精锐的部队在杜聿明的指挥下开赴东北。

当时在四平,我们的东北民主联军是各个部队集合起来的,武器差、兵源散、指挥也不协调,守了一个月最后还是败了。退过松花江,就剩下哈尔滨、北满那一块不大点的地方了。

但是,国军后来处处受到牵制,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因为他们每收复一个地方就有守土之责,占的地方越多,兵力就越分散,可用于前线作战的兵力就越少。

我军则不同,丢多少地方不在乎,毛主席的原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城市虽然丢了,兵力却保留了下来。

四平之战后,杜聿明大举进攻,我军退过松花江,准备放弃哈尔滨,带着主力部队到北满的树林里打游击。

没想到国军停止追击了,这就给我军赢得了宝贵时间。我军反扑成功,最终赢下双方的揭幕战,为以后的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士气。

可以说,正是毛主席力挽狂澜的英明决定,扭转了共产党当时面临的一盘死棋,用短短三年时间,以少胜多打赢了解放战争这场硬仗,成立了新中国,为中国人民过上安居乐业、幸福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生如棋局,倘若一步不慎,就可能身陷囹圄,甚至遭遇万劫不复之境地。然而历史上总有着一些人,在棋逢死局的关键时刻,能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胆识,或拯救自己于水火或推动着历史前进。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把死棋下活,伟大领袖毛主席绝对是一个最优秀的代表。

毛主席革命生涯中面对多次无解的难题,这几次解决的最完美。


1,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毛主席担任前敌委员领导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礼,千余名工农红军革命战士无处可去。毛主席毅然决定,向山区进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到达三湾时,毛主席对革命队伍进行改编,这支队伍成了真正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人民子弟兵!三湾改编的历史意义丝毫不比南昌起义低!

到达井冈山,毛主席与当地革命队伍袁文才王佐合作,建设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保存革命火种的同时,革命队伍不断壮大。后来彭德怀和朱德先后率领队伍前来会师。井冈山成为工农革命的新起点。


2,遵义会议。

我们说遵义会议是长征的转折点,此言不虚。长征前期,红军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形势堪忧。尤其是湘江之战,红军损失过半,革命事业岌岌可危。

遵义会议召开后,大家一致认为军事指挥权应该归毛主席。毛主席受命于危难之际,运用他高超的运动战指挥才能,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四渡赤水战役中,毛主席三个月之内,四次度过赤水河,把十倍于己的敌人玩得团团转,变被动为主动,寻机消灭了敌人两万人,形式大好,红军转危为安。


3,重庆谈判。

抗战胜利后,张澜为首的民盟作为第三方力量,响应我党的和平建国要求,组织和平谈判,地点就在国民党政府的陪都重庆。 毛主席以大无畏的精神参加了和平谈判,离开延安时甚至安排了如果遭遇不测如何应对。

国民党没有准备谈判,谈判一结束就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只有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如何对付数百万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大炮?毛主席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三年中间,樯橹灰飞烟灭,蒋家王朝轰然倒地,崭新的新中国成立了!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建设伟大祖国,就是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最好怀念!


历史知事


此时的局面,蓝方国民党将棋下得风生水起,形势大优。而红马红军则残马单车,勉强支撑。

棋中局势一: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和博古冒险主义等错误,强行使中央红军抛弃了毛主席关于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正确理念与战略思想,坚持要用国际友方的阵地战来与国民党军队战斗,这导致了红军处处陷于被动,最终导致“反围剿”的失败,忍痛被迫撤离革命根据地,开始了战略大转移,这就是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此时的毛主席,虽然棋盘形势象死棋一般,但是那高昂的头依旧没有低下,那高瞻远瞩的格局似乎拨开了眼前的迷雾。

棋中局势二:在长征初期,王明、博古等人依旧不改其错误观点,甚至产生逃跑的念头。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处处作战,处处失利,有生力量损失严重。从出发时的8.6余万人竟然减员到了3.7余万人,可以说是为王明、博古交了一笔极为惨重的学费。对于仅存的三万余人来说,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此时到了生死攸关的境地。

而在主席眼的棋局则是: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桅杆尖头了的一支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岭〔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燥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棋中局势三:自从遵义会议后,纠正了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这将是这盘死棋重生的转折点。虽然蒋介石亲自调兵派将,集中了几十万重兵向遵义围逼,企图将最后的中央红军”将军!“,结束这盘看上去已取胜的棋局。庆祝酒席已摆好,宾客已发请柬。一切都是胜利者的姿态。而装备短缺、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似乎是在等待着最后的来临。

主席依然没有放弃棋局的一丝一毫的变化。他敏锐的目光闪烁着,自信而又豪迈地说道:
星星之火,可以撩原!

突然,正当围观人群也以为棋局将以红方大败亏输结束,准备散场时,忽然棋盘中局势突变。红方况然从夹缝中跳了出来。

毛主席指挥红方”四渡赤水“跳出重重包围圈。洞察整个棋局,此时的红方处处是活局、处处是妙招起来。这将是他一生引以为傲的棋局。而此时的对手蒋介石却如同一个棋界新手一般,处处拘泥于定式节奏。被对手毛主席牵着鼻子下开了棋。于是棋局中招招受制,处处丢子。此时的蒋介石,热汗顿时涌出,手脚忙乱起来。此时这对局二人的境界格局显现出来了。也预示着国共两方截然不同的命运之路。

随后的对局几乎就没有任何悬念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吃车、吃炮、吃车、吃卒、吃象、吃士......“一声声吃!吃!吃!一声声”将军!将军!将军!“从毛主席的嘴中喊出。而此时的蒋介石却没有了刚才局势占优时得意洋洋的表情了!这时的他热汗淋漓、手足无措、视线迷乱起来。抬眼望了望观棋众人,或露无奈之色、或露兴灾乐祸之情。唯独没有出手支招的!

”一盘大好的棋竟然让我给下成了死棋!“蒋介石哀叹道。而此时的毛主席注意力转到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才是真真正正是把这盘看上去必输无疑的棋写成了活棋,下成了胜棋的人。摇手一挥,指点江山,最终扭转乾坤成胜局!


恒实说


看到这道题,不假思索的就想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

其一是遵义会议这盘棋

毫无疑问,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如果没有遵义会议任凭冒主义不顾一切的为所欲为,就很有可能就会断送掉中国的革命,国家命运将不堪设想。

在这时,毛泽东同志通过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发现了左倾路线的弊端,及时提出科学的军事战略路线,并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毛主席预见性的察觉到了蒋介石对于湘西地区的埋伏,并命令红军转战四川、贵州开发新的根据地,避免了革命火种全军覆灭的危险,在红色政权最危险的时候力挽狂澜,难道不是把死棋下活了吗?这也是我们党第一次运用马列主义解决内部路线方针问题,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其二是三大战役这盘棋

三大战役前夕,我军小米加步枪的简陋配置对战装备精良的国军,再加上人口、资源、兵力上的劣势,我军却能扭转乾坤,不得不提到这盘棋执子者毛主席的功劳。把握好稍纵即逝的战机,有着统筹全局的魄力,在每一次的困难中总能够创造条件迎难而上,三大战役动辄上百万人的大军团作战均能以弱胜强,成为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是和毛主席的功劳分不开的。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轩若,欢迎互动关注。


纳兰轩若


历史上把死棋下活的人一下就想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想到的事情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举世无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战士在毛泽东的带领下靠着双腿,历经一年多,途经十多个省,征途两万五千里,战胜了国民党从陆地到空中的围追堵截,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移到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对当时处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1934年10月的时候,蒋介石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当时,党中央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面对失败,中央红军仓促撤出,在突破了蒋介石的四道封锁线后,到了湘江以西的地区。但是由于指挥不得当,红军队伍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这一英明决策将原来准备北上的中央红军突然挥师西南,强渡乌沙,将占领了遵义。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这次会议中开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新领导,结束了左倾路线,并停止了秦邦宪(博古),李德对红军的领导。



会议以后,在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 经过千难万险,艰难险阻的红军,在1935年10月19日的时候到达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1936年10月22日中央红军和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首伟大的史诗。长征的胜利结束,使得中国革命展开了一个新局面。



红雨说历史


首推秦国秦孝公嬴渠梁,这是真正意义上将死棋下活了人,因为他接手的秦国,正可谓是内忧外患。当时秦国经历四代乱政,加上刀兵不息二十多年,使得天下卑秦。秦国从一个西域大国变成了六国眼中的戎狄,而且国内生产制度落后,民众私斗频繁,内耗巨大。

嬴渠梁登基的时候,正值秦国河西之地被魏国攻占,为了求生存,嬴渠梁割让了河西之地。当时的情形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因为秦国此时,面临的是亡国之危,时刻处于魏军的锋芒之下。嬴渠梁一开始时,还要面对世族的压力,因为他不是长子继位。



然而就在六国都认为秦国要亡了的时候,嬴渠梁一封求贤令发往六国,当时六国士子卑秦,多年不入秦。但是嬴渠梁的求贤令只能用千古雄文来比喻,嬴渠梁历数秦国各代君主的过失,痛骂秦国的弊端。并且扬言谁能强秦,可以与之分土,最后嬴渠梁等来了卫鞅。


秦国二十年的变法时间,可以说是嬴渠梁一点一点抠出来的,这二十年里,没有那个国家变化比的上秦国。这二十年里,也产生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法治思想。可以说没有嬴渠梁,就没有秦国的强打,也就没有后世秦国大一统。秦国由弱变强、由小变大,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嬴渠梁的手笔。

原创不易,拜托大家随手关注一下!谢谢!


小司马迁论史


毛主席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因此“四渡赤水”无疑是军事史上“把死棋下活”最精彩的案例。

一、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国民党组织重兵对中央苏区进第五次行“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和博古冒险主义等军事错误,中央红军抛弃了毛主席关于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正确建议,坚持用阵地战与国民党军作战,导致红军陷于被动,经过一年苦战,反“围剿”失败,被迫撤出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开始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也就是长征。

二、错误路线影响,红军损失惨重

长征初期,博古等仍坚持错误路线,甚至实行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面对国民党军的优势兵力和围追堵截,作战不利,损失严重,特别是最惨烈的“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从刚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7万人,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中国革命到了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

三、遵义会议召开,关键时刻挽救革命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著名的遵义会议,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全党和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四、四渡赤水,毛主席的得意之笔

遵义会议后,蒋介石亲自调度部署,集中40万重兵向遵义进逼,妄图将最后的中央红军彻底围堵和消灭在遵义地区,1:10的兵力对比,疲惫不堪、装备落后,中央红军面临生死考验。

简单地说,中央红军面临着一盘死棋。

但毛主席毫不惊慌,他冷静、缜密、大胆,他开始发挥自己惊人的军事天赋,以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指挥红军在3个月内四渡赤水,缔造了人类战争史上“把死棋下活”的奇迹。

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

为摆脱敌军,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北上,在集中主力围歼尾追敌军未果的情形下,毛主席果断决策,撤出战斗,分3路纵队西渡赤水河,又在面临敌人在长江北岸部署重兵围堵的情况下,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改向扎西集中,寻机歼敌,是为一渡赤水,敌人没料到,也没追上。

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

一渡赤水后,蒋介石立刻调遣大兵围追堵截,当敌军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边境后,毛主席趁黔北地区敌人兵力空虚之机,果断决定避实就虚,立刻转兵东进,再入黔北。

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在太平渡、二郎滩等地东渡赤水河,激战夺取娄山关,重占遵义城,累计击溃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是为二渡赤水,敌人又没料到,又没追上。

三渡赤水,放弃遵义,调动敌人。

被牵着鼻子走的蒋介石气急败坏,3月初,又重新纠集兵力,再度向遵义进攻。

这一招正中毛主席运动战下怀,毛主席果断决策,不争一城一池之得失,主动放弃遵义,于3月16日指挥中央红军在茅台及其附近地区西渡赤水河,再入川南,敌军以为我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使用重兵前堵后追,是为三渡赤水,敌人又没料到,又没追上。

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天险,摆脱敌人。

敌人的围追堵截早在毛主席预料之中。3月21日,就在敌人大举反扑,即将对我军形成包围之际,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从敌军包围圈的唯一缺口钻出,突然掉头向东,在二郎滩、太平渡一线西渡赤水,然后向南急行军,迅速渡过乌江天险,直逼贵阳。

蒋介石已经被戏耍的晕头转向,正在他手忙脚乱,从各处调兵准备保卫贵阳之际,红军已在毛主席指挥下,乘虚进军云南,随后巧渡金沙江,彻底摆脱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

五、化腐朽为神奇,把死棋下活

四渡赤水前,中央红军面临死地,中国革命面临绝境,是毛主席运用自己的军事天赋,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充分发挥运动战优势,指挥中央红军如同游龙,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了战机,歼灭大量敌军,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也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最光辉的战例。

四渡赤水,可以说是国共两党军事领导人蒋介石和毛主席之间的直接对话。

纵观四渡赤水的整个过程,毛主席有如顶级弈棋大师,洞察全局,掌控全盘,举重若轻,气定神闲,游刃有余;蒋介石如同一个菜鸟新手,拘泥于一棋一子得失,被牵着鼻子乱跑,处处受制,招招落败,气急败坏,手忙脚乱。两人境界层次和军事能力的差别似乎也预示着两党的不同前景和中国革命的前途。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历史上把死棋下活的案例很多。要说咱们就说说最经典的——世界历史上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最经典案例,非“长征”莫属。

波澜壮阔的长征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对于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长征过程中的凶险,我们有必要相互探讨一下。

1933年5月,长城抗战已经结束,反动派与日本关东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卖国协议,日军暂时慢慢消化已经侵略的北方土地,减轻了对反动派的军事压力。



反动派在蒋总裁的“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指导下,在前四次围剿红军失败的情况下,调集大军展开第五次围剿。为了第五次围剿,反动派准备充分,规模空前。反动派大肆向欧美列强贷款,购买军事物资和训练精锐部队。

蒋总裁成立“南昌行营”,亲自坐镇指挥,聘请外国军事顾问,手下大将云集(顾祝同、陈诚、蔡延锴、陈济棠、薛岳等名将)。调集一百万以军队,直接参战军队达到五十万。另外两百架以上飞机,火炮机枪大量装备。



蒋总裁和反动派妄图四面围剿一次性消灭红军主力。在军事实力严重不成对比的情况下,中央红军损失严重。这时对于中央红军和苏维埃政府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危局,反动派的包围圈和封锁线,时刻都可能将红军扼杀在瑞金。

红军领袖们,以大智慧、大勇气,做出了向西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决策。“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伟人诗歌写的豪迈轻松,但是长征不是请客吃饭,长征的困难不是一个“艰苦卓绝”就可以用概括得了。



长征每走一步都要付出鲜血的代价,面对的是数倍敌军的围追堵截,和前途未卜的恶劣生存条件。第五次围剿时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11万多人,长征向西突围时剩下8万多人。突破三道防线后,反动派军队在湘江设下更严密第四道防线。“湘江之战”悲壮豪迈,红军以血肉之躯,铺就了前进道路。这时中央红军减员到3万多人,仍然是一个死局。


遵义会议,红军少做休整,确立了毛的领导地位。遵义之战过后,红军的战术风格开始出神入化,“四渡赤水”、“飞渡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一个个都是战争史上的经典案例。翻越终年冰封的大雪山,走过沼泽丛生的大草地,走在前面的先遣队在用白骨累累为同志们指引方向。缺衣服、缺药品、缺食物,掉队就意味着死亡。

除了与敌人的飞机大炮作战,还要与内部的分裂行为做斗争,更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红军征服了20多条河流;红军把20多条山脉踩在脚下;经过12个省份,攻取了62座城市;平均每周一小仗,每月一大仗。终于,中央红军用两年时间两万五千里的征程,打破了战略上被动局面。



到达陕北的时候,中央红军出发时的8万多人,减员至不到1万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红军的地狱之行,成功将“转战西北、北上抗日”的战略构想,变成了现实。在人类历史上绝对是空前绝后的壮举。


1936年10月,甘肃,红军几大主力胜利会师,陕甘宁根据地成为革命圣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选择了我党,我党成就了中国。


尔朱少帅


把死棋下活这样的事,不一定非是在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关键战役中才能体现出,那些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下定决心:就这么干,这样的人也被称为把死棋下活。因为如果这个决心没下定,那么以后的棋局真的就走到了死胡同,成了死棋。

历史上在关键时刻做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明决定的人不在少数,但若是非要选出一个对当今人们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贡献最大的人,我觉得,这个人一定是伟大领袖毛主席。

毛主席力排众议,做出重大决定。

毛主席一生都在为解放全民族奋斗,他的伟大功勋,彪炳千秋。而在当年之所以全国能够获得解放,国共没有分江而治,与毛主席当年的一个英明决定有着很大关系,当时我军处在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名副其实的死棋,毛主席硬是把死棋下活了。



当年在抗战胜利后,我军并没有打算跟蒋介石争天下,而是希望在国民政府拥有一席之地,因为当时蒋介石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点,他是中国抗战的领袖人物。

而且根据我军当时的实力,虽然有了一亿人口的根据地、90万人的军队,但是相比国军还是差很远。

所以毛主席亲自赴重庆谈判就是希望谈出一个和平未来。去重庆,对毛主席来说,得下多大的决心。

当时的双十谈判,国军许诺华北五省的主席由我军人物担任,另外全国缩编成100师,我军可以占20师的配额。毛主席当时对这个结果还是很满意的。

但是,蒋介石表面上把图画的挺美,等到双十协定要实施的时候却不断向我军施加压力,并且派遣大军从大后方源源不断地向华北、东北扩张。

这时候就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主席当时考虑到底跟国民党打还是不打,据胡乔木说毛主席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最后才决定跟国民党彻底决裂。

打,但是打的赢打不赢?当时我军的将领中几乎没几个人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能打赢国军。

当时最有代表的就是李富春、黄克诚给中央写了一封长篇报告,说二战后苏联受了很大冲击,不能立刻支援我们,而国军得到美国大力支持,要知道目前的实力不具备与国军对抗的条件,所以要忍、要退,不能决裂。

这份报告可以说代表当时我军高级将领的普遍思想。

但是伟人毛主席在这个关键时刻又力挽狂澜,写了一个回复。

他说,报告说的情况都是真的,但是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报告对蒋介石的困难估计不足。二战后国际进步力量没下降,反而上升了,如果我们坚决斗争,可能比一直退让要好的多;如果没有斗争精神,结果将会非常糟糕,可能会是一盘死棋。


毛主席的这个指示发表在军事文集上,当时的人们一脸惊讶。什么?蒋介石比我军还困难?谁相信呢?

结果事实证明,毛主席的预判就是正确的。

仗该怎么打?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真要是彻底决裂开战,我军当时要跟国军争内地是相当不容易的。

而苏联撤走后的东北是一片空白,双方在那都没有根据地基础,于是我军就占着地利之先,十万大军挺进东北。

这一下,蒋介石可着急了,因为东北是当时中国的工业基地,必须要拿下。所以蒋介石就派了缅甸远征军最精锐的部队在杜聿明的指挥下开赴东北。

我军十万进驻东北,林彪指挥的部队可以说是五湖四海,哪个根据地的人都有。毛主席指示林彪在四平跟国军打一仗。要是把国军打赢了,他们就得承认咱们在东北的合法性,打输了再说。

集中优势兵力是打胜仗的前提,这是毛主席的第一条军事理论。

国军对四平这一战也是非常重视,所以在1946年5月的四平保卫战也是林彪和杜聿明之间真刀真枪的第一战。


当时,我们的东北民主联军是各个部队集合起来的,林彪当时到了那以后这个也不认识那个也不熟悉,可以说是仓促打了一场正规战。

结果可想而知,林彪因为武器差、兵源散、指挥也不协调,守了一个月最后还是败了。

当时是林彪人生中最难受的一段时间,兵败如山倒,退过松花江,就剩下哈尔滨、北满那一块不大点的地方了。

但是,国军后来处处受到牵制,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因为他们每收复一个地方就有守土之责,占的地方越多,兵力就越分散,可用于前线作战的兵力就越少。

我军则不同,丢多少地方不在乎,毛主席的原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所以才会在战争初期的头两个月,丢了106个城市。但城市虽然丢了,兵力却保留了下来。

这才有了林彪之后的反扑,四平之战后,杜聿明大举进攻,林彪带着军队退过松花江,但国军到了松花江边突然停止了。

当时的林彪做了最坏打算,要把“撤退将军”的名号做实,准备放弃哈尔滨,带着主力部队到北满的树林里打游击。

没想到国军停止追击了,这就给我军赢得了宝贵时间。林彪反扑成功,最终赢下双方的揭幕战,为以后的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士气。可以说,这都是毛主席力挽狂澜的英明决定。

当然,毛主席不止一次力挽狂澜,救我军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为前线委员的时候就经常力排众议,奠定正确路线,正确方针,每当关键时刻,总是毛主席给将领们打气加油,鼓舞士气,迎难而上,一次又一次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数次将原本死气沉沉的悲剧,摇手一挥,指点江山,最终扭转乾坤。当然,很多次重大战役中,敌军有很多人充当我方最佳第六人,但那也是他们对毛主席的钦佩而为之。没有毛主席的英明决定,现在可能依然战乱纷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