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成新一代消費主力,興趣至上不惜花費千萬

95后成新一代消费主力,兴趣至上不惜花费千万

來源丨i黑馬網 文丨小謙

曾經我們擔心手機和電腦會毀掉我們的下一代,而現在我們卻無法想象失去網絡後我們的生活會變成怎樣。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爆發,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開始藉助互聯網轉型升級,而互聯網+思維也深深地貫穿著這個新經濟時代下的每一個創業者。

每一年都有不少於百家的互聯網公司從誕生到消亡,時代永遠屬於年輕人,找準年輕人的喜好也成為了當下互聯網創業首當其衝的研究重點。

從非主流到主流 “95後”成為市場主導

90後是一批特殊的群體,依據聯合國官方說法,青年是年齡介於15~24歲之間的群體,仔細算來,第一批90後儼然已經失去了“年輕人”的稱號,因此我們現在也更傾向於將90後劃分為“95前”和“95後”。

“95前”處在傳統與互聯網浪潮的交界處,即保留著“80後”的習性和記憶,同時感受著新時代的衝擊。而“95後”,則完完全全是帶著互聯網深深的烙印成長起來的,對於“95後”,網絡屬於客觀且天然的存在,更是生活裡的必需品。

95后成新一代消费主力,兴趣至上不惜花费千万

新時代我們常常強調互聯網思維,但是“95後”才是真正互聯網思維的擁有者,他們從出生開始變享受著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多元文化、娛樂包括社交,他們習慣了日常在網絡與現實中切換,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互聯網全面入侵了他們生活的各大場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95後”的行為模式和消費習慣。

同樣“95後”在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上也更高,隨著“95後”的成年長大,也逐漸成為互聯網的主要消費群體,基於他們的市場,蘊藏著無數新的商機,如何佔領“95後”市場也成為了創業者們近些年來重點的研究方向。

特立獨行的一代 興趣是消費最大動力

都說每一代人身上都有著鮮明的特徵,“95後”則是天性使然的追逐個性與興趣。“95後”更願意在不同的平臺上耗費時間和經歷,為了興趣也更願意花費金錢。

而在“95後”的眾多興趣中,追星一定是其中一個鮮明的標誌,與“95前”的追星族不同,“95後”們追星更有選擇意識也更具規模化,並且已經逐漸形成自己的文化,而由這個興趣所產生的經濟收益也是其它興趣催生消費所完全無法企及的高度。

“粉絲經濟”也逐漸成為了成為了新時代互聯網時代下的產物,從《偶像練習生》再到《創造101》,2018又被稱作偶像元年,“C位出道”也成為了今年最大的流行語。據不完全統計,某檔綜藝中,粉絲為了送年輕偶像出道,總共集資了不下1000多萬,而其中的主力軍團正是有錢又有閒的“95後”們。

95后成新一代消费主力,兴趣至上不惜花费千万

在追星的群體裡,女性為絕對主體,相較於瞻前顧後的“95前”們,已經成年甚至步入社會的“95後”們幾乎已經有了完全的經濟能力,而這個年紀躁動的熱情也讓她們在消費上更易衝動,這也讓依託於“粉絲經濟”下的各大項目創下了一個有一個的商業神話。

當前,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包括產品、內容公司都在強調“年輕化”,抓住當下主要以“95後”為代表的年輕群體的興趣需求。而其中玩得轉“粉絲經濟”,抓得住新生代消費需求的公司近些年也都靠著粉絲們大賺了不少,比如將你叫得出名字的明星都是代言人的OPPO,又比如毒辣網綜頻出的愛奇藝,再比如年輕市場裡的行業大佬騰訊。

粉絲經濟時代下的創業模式 撬動千萬市場

2005年超級女聲時代,我們追星還靠著第三方媒介,支持自己喜歡的人,也只能通過買專輯或者演唱會等這樣傳統且單薄的渠道方式,如今互聯網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各大侷限,讓粉絲與偶像的距離更近。甚至粉絲已經掌握了主要的話語權,來決定自己偶像未來的經濟價值。

粉絲經濟的範圍也不再僅僅侷限於之前的傳統領域,由此擴大到了信息、文創、服務、商品等等眾多領域之中。

隨著近年來自媒體的不斷髮展,一批網絡紅人開始逐漸興起,他們大多是個性張揚的“95後”,雖然同傳統意義上的明星不同,但是他們同樣擁有百萬粉絲,“流量”一詞也應運而生,在互聯網時代有流量就代表著高經濟價值。

去年雙十一一些網紅店的銷售額甚至超過了我們熟知的國際大品牌,當你走上街頭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標榜“網紅”。甚至有的明星也走上了“網紅創業之路”,開始利用自身影響力來開設網店或者基於自己的IP所開發產品。

95后成新一代消费主力,兴趣至上不惜花费千万

“粉絲經濟”時代,受益者也絕對不僅僅是明星或者網紅個人,找到關鍵點,自然能成為創業中的勝利者。有人說深諳其中之道就是黃牛,就近而言,蔡徐坤的快本以及見面會門票,幾經轉手之後的票價據說上萬元。可即便如此仍然擋不住粉絲們的熱情,一票難求。更為諷刺的是,現在的粉絲也喜歡用“黃牛票價”來衡量自己偶像的經濟價值和火爆程度。

同樣的周邊產品也是一大熱門目,最常見的操作就是演唱會門外的盜版周邊,只要印有明星頭像的物件,都能成為“脫銷商品”,光是打開淘寶搜索明星名字都能出來一大堆高銷量的“同款”。

雖然現在的粉絲群體總體呈現“低齡化”,但從平均購買力來看,粉絲人群比非粉絲人群高出約30%,從品牌線上營銷活動的轉化率來看,粉絲人群是非粉絲人群的5倍,由此可見粉絲經濟的驚人之處。

有人說互聯網時代的本質其實就是粉絲經濟,連手機都能擁有自己的粉絲群體,而數量龐大的“粉絲”群體背後所蘊藏著的經濟能量也可見一斑。

行業觀察|趨勢分析|精彩劇評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