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消滅匈奴的真正動機是什麼?

第一軍情


消滅匈奴這一戰略決策,既是漢武帝的個人意向,更是國家意志、民族意志選擇所決定的。

1.報祖先遭匈奴侮辱之仇



劉邦曾欲解除匈奴對漢朝的威脅,然而遭匈奴圍困,有了“白登之圍”,最後靠向匈奴閼氏給予好處才解圍;劉邦死後,冒頓單于羞辱呂雉,說意欲娶她為妻;面對匈奴人的挑釁,呂雉深明大義,為了保全國家只說自己年老體衰,無法服侍冒頓。而漢朝也一直實行對匈友好而恥辱的和親政策,持續了半個多世紀。

2.僅靠和親得來的不叫和平


漢初一直實行對匈奴友好的和親政策,並年年向匈奴供給大量的財物,以這種進貢式的方式換取短暫的和平,用以消減匈奴對自身的威脅。然而一次次的退縮忍讓非但沒有換來真正的和平,反倒令匈奴人的貪婪之心不斷膨脹,多次對漢邊境實行掠奪襲城,百姓苦不堪言。沒有國家實力和軍事、科技力量作支撐,僅靠屈辱的不平等和親政策換來的“和平”,根本不是和平,也沒有資格和能力視作和平。

3.消除藩王帶來的威脅


漢初劉邦有感於秦朝設郡縣制十幾年就土崩瓦解的結果,為了穩定國家局勢,便大肆分封劉氏諸侯王,實行“郡國並行制”這一折中的國家制度。後漢景帝急於削藩,引發了“七國之亂”;後雖很快平定,佔據一半國土的諸侯王對於皇帝是巨大的不穩定因素,國家政令在封國內無法很好實行,諸侯即土皇帝。且“七國之亂”時便有諸侯王暗中勾結匈奴。攻打匈奴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漢武帝可以藉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軍令政令得以統一,皇帝本人也能夠更好的調動整個國家機器的力量。

4.消除匈奴帶來的巨大威脅



匈奴始終是懸在漢政權頭頂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自漢初起慢慢強大,至漢武帝時匈奴已經成為一個地域廣闊、軍事強大的龐大帝國,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對於漢朝來說始終是一種威脅。來自北方的發著冷光的死亡警告阻礙漢帝國走向強大。漢若要興盛,必須削弱相鄰的匈奴的力量,這也是從古到今各個國家、民族之間興衰無法避免的“修昔底德陷阱”。

5.實現四海賓服、天下一統的理想

劉徹是一位有著雄才大略的偉大帝王,四海賓服、天下一統是他的終極理想。他深知戰爭的殘酷,但他期待天下永久的和平,國家得以強盛、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其實是他最想要的。懷著對這一理想的狂熱追求與深沉熱愛,他決定消除阻礙四海賓服、天下一統這一偉大理想過程中最大、也最為困難的威脅——匈奴。

6.國家和民族的整體意志


經過“白登之圍”後,漢朝對匈政策採取整體防禦守勢,整個國家也進入了一種“無為而治”的狀態。經過七十年的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的發展,漢朝國力大增,人們開始紛紛嚮往“大作為”,希望釋放因無為而壓抑積蓄的民族活力與創造力。此時整個國家和民族都洋溢著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的精神。此時打擊匈奴就成為了釋放民族活力最好的選擇。


時光易老人常別


對於漢武帝為何啟動漢匈百年大戰的大幕,非要消滅匈奴的真正動機,歷來有很多說法,“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的說法有之,“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說法有之……其實,漢武帝在55歲那年已明確指出自己消滅匈奴的動機。

1、漢武帝:我是在學齊襄公的春秋大義

用漢武帝自己的說法,啟動漢匈百年大戰不過是在向齊襄公學習,“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後時單于書絕悖逆。昔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這番話是太初四年也就是漢武帝55歲時所說。當時,貳師將軍李廣利已攻破大宛,殺了大宛王凱旋。

在這段話中,漢武帝提到了三段往事,分別是“高皇帝平城留恨”、“高後被匈奴單于寫信戲弄”、“齊襄公報九世之仇”。

高皇帝指漢高祖劉邦。漢國初立,劉邦曾與匈奴有過一戰,單于冒頓設計,引漢軍深入大漠,在平城以40萬精銳騎兵,圍困劉邦於白登山7天。最終,劉邦採用陳平的計策,以重禮賄於閼氏,才得以脫身。隨後又採用婁敬的策略,與匈奴和親結盟。

高後指呂太后。這裡是說劉邦死後,冒頓曾寫信給呂太后“求婚”。大意是你丈夫死了,空閨難守,我們孤男寡女可結成一家,這是多快樂的事啊!呂太后則回信說我是老太婆了,無法親自侍奉正值盛年的大單于,特獻美女30名、錦帛10萬匹,精米80萬斛,美酒百石,請大單于笑納。

齊襄公報九世仇是說,齊哀公當政齊國時,周天子聽信紀侯誹謗,用大鼎把齊哀公煮死。而齊襄公繼位後伐紀,紀國被滅。《春秋公羊傳》稱到齊襄公已過去九世,“九世猶可以復讎乎?雖百世可也。”九世仇也能報了嗎?當然,即使百世的仇也能報。

漢武帝認為自己應該學習齊襄公報九世之仇的“春秋大之”,為漢高祖劉邦、呂太后一血前仇。在漢武帝眼裡,匈奴所帶給漢朝的是國恥也是家仇,不能不報。

2、匈奴已成了漢朝叛將的聯軍

匈奴崛起正逢秦末戰亂,秦國長城防線瓦解,一統大漠的單于冒頓擁有“控弦之士30餘萬”,有拉弓射箭的騎兵部隊30餘萬人。強大的匈奴成了漢朝叛將的聯軍,先是韓王信因擔心被劉邦誅殺,在馬邑投降匈奴,與匈奴聯軍共同攻打太原。

正是為了征討韓王信,才有了劉邦平城被圍困、被迫與匈奴和親的後事。後來,漢將陳豨謀反,又投奔匈奴,與韓王信合謀侵犯代郡、雁門和雲中郡等。燕王盧綰造反也是這個路數,侵犯上谷以東。史載,因不斷有漢將投降,匈奴與叛將、叛軍聯合常對漢朝進行侵擾、劫奪軍事行動。

劉邦立國後,為確保劉氏江山的穩固,剪除非劉姓王,對功臣大開殺戒。諸多開國漢將走投無路中,只好紛紛投奔匈奴。這些人藉助匈奴的力量向劉邦討要說法,匈奴自然也樂意藉機劫掠一番,發一筆橫財。

更重要的是,漢景帝時,吳楚七國叛亂,趙王劉遂曾暗中與匈奴聯絡,與匈奴達成聯軍作戰的計劃,只是因為後來漢軍迅速攻破趙國,匈奴的入侵計劃才沒能實施。


試想:在漢朝的身邊始終有這麼一個強大的敵人,不僅要和親、送禮,還要小心提防時不時會有人去反叛投奔,並藉助匈奴的軍隊回來侵擾、劫奪,漢武帝如何能容忍?

3、匈奴傲慢無禮、反覆無常是漢朝心頭之患

按照最初的想法,漢匈和親、成為兄弟之國,兩國至少應該和睦相處,但事實完全相反。逐草而居,遊牧為生的匈奴更習慣掠奪農耕民族,這是他們的天性。從漢高祖開始,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每年都要奉送給棉、繒、酒、米。

而“匈奴日已驕,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在漢朝人眼裡,匈奴毫無信義可言,盟約等根本起不到約束作用,是“一頭養不熟的狗”。除了動不動以武力威脅,一言不合就出兵犯邊之外,匈奴還十分傲慢無禮。

漢文帝時,匈奴借投降漢使中行說的嘴稱:“嗟土室之人,顧無多辭,令喋喋而佔佔,冠固何當?”唉!你們這些有土石房子可住的漢人,別囉嗦了,喋喋不休有什麼用,以為戴上帽子就了不起嗎?

還對漢朝使者說:“無多言,顧漢所輸匈奴繒絮米糵,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己矣,何以為言乎?且所給備善則已;不備,苦惡,則候秋孰,以騎馳蹂而稼穡耳。”別廢話,想著你們漢朝送給匈奴的繒絮米櫱,一定要量足、質好就可以了,何必多說?供上來的東西要數量夠、質量好,如果達不到標準,很粗劣,莊稼成熟時,就等著匈奴騎馬衝殺踐踏那些成熟待收的莊稼吧。”

4、呂太后、漢文帝都曾想對匈奴開戰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直到漢武帝時,漢朝才敢對匈奴說“不”,其實並非如此。劉邦平城留恨,至死沒敢再動刀兵。劉邦死後,單于冒頓給呂太后寫了具有挑釁、戲弄意味的那封信,呂太后讀後大怒,計劃發兵攻打匈奴。

當時的漢朝國力仍十分虛弱,大臣上朝所駕車馬,竟找不到4匹同樣毛色的馬來。因此眾將勸說:“當初,憑著高帝的武功和膽識,尚且被匈奴圍困在平城。如今誰具備高帝的雄才大略?”呂太后斟酌再三,只好嚥下被戲弄的苦果,放棄開戰打算,與匈奴和親。

漢文帝時,漢朝國力已全面恢復,漢朝也曾計劃對匈奴開戰。漢文帝即位的次年,單于冒頓寫來一封信,大意內容如下:

匈奴右賢王受漢將侮辱,與漢軍開戰,匈奴與漢朝親密關係被損害。匈奴派使者入長安送信說明情況被扣留,漢使也不來匈奴。我懲罰右賢王,讓他攻打月氏,滅了月氏,把反抗的人全部殺死,降服了百姓。還平定樓蘭、烏孫等26個國家。大漠所有善於彎弓射箭的人已成一家。北方安定,我們願意和漢朝停戰,恢復條約,世代和平安樂。我們派全都送來書信,獻駱駝一匹、戰馬二匹、駕車之馬八匹。皇帝如果不希望匈奴靠近漢朝邊塞,我就讓兵士和百姓遠離。使者到達後,請即刻讓他回來覆命。

這封寫得綿裡藏刀,看似恭敬實則殺機暗伏。果然,漢文帝也讀出了這封信背後的潛臺詞。匈奴使者的信送到後,漢文帝讓大臣商議是開戰,還是繼續和親。

最終,漢文帝和大臣們認為:“匈奴剛打敗月氏,士氣正旺盛,我們再起不能開戰。況且僥倖得勝,得到的都是低窪的鹽鹼地,無法耕種和居住。因此只有和親對我們是有利的。”漢朝答應了匈奴的請求。

在漢文帝十四年,面對匈奴的侵擾、劫奪,漢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做將軍,動用千輛兵車、10萬騎兵駐守長安。還任命盧卿、魏遬、周灶、張相如做大將軍,董赤做前將軍準備發兵攻打匈奴。最終,雙方以和親結束對峙。

在漢文帝后元四年,軍臣單于主動斷絕和親,派出3萬騎兵大舉侵擾、劫奪上郡和雲中郡。漢文帝派張武等人駐軍北地、句注,飛口。又令周亞夫等人率兵駐守長安細柳、棘門、霸上。數月後漢朝大軍來到邊境,匈奴卻遠遠離開,兩軍大戰再次作罷。

漢武帝肯定是熟知這些歷史事件的,也深知匈奴外患不除,漢朝子孫後代將一直遭受邊疆威脅的局面。與其一味和親、示好,不如痛下決心,全面剪除大患。所以,王恢提出馬邑之謀後,漢武帝終於下定開戰的決心。

衛青、李廣、霍去病、竇憲、陳湯……於是,一顆顆璀璨的漢朝將星橫空出世,留下一頁頁令後世追憶、仰望的歷史故事。



指動濟南


西漢初年,由於國家結束戰亂,社會剛剛安定下來,國家綜合實力比較貧弱。雖然個子很高,但拳頭不硬,如劉邦在取得國內統一後,主動出擊匈奴,妄圖一舉消滅北方的威脅,結果被困“白登山”。若不是行賄冒頓大單于的閼氏得以逃脫,說不定都被冒頓大單于給滅了。回來以後再也不敢貿然出擊匈奴了,再面對匈奴的侵擾時候,只能忍辱負重採取和親的辦法。直至漢武帝繼位,對匈奴的政策才轉變為對抗打擊、甚至消滅。

其實從漢武帝自身來說,他打擊匈奴首先來自於自身的親身感受。在武帝之前,漢景帝劉啟在面對匈奴的貪得無厭使的時候,只能將自己的親生女兒遠嫁匈奴,這對於年少的劉徹來說,親姐姐的遠嫁是如何的生離死別,是如何的屈辱與無奈。並且這一次是真正的將皇帝的女兒送去和親,而非以前的冒民頂替,將具有高貴血統的大漢公主被迫嫁給他們視之為蠻夷的匈奴,這在少年劉徹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心裡陰影。

漢武帝繼位之後,他雖然對姐姐的思念也日益加深,但由於他已貴為帝王,考慮問題就不會那麼衝動,為了國家利益可能不會那麼衝動的打擊匈奴。可這也擋不住匈奴自己作死,以為漢王朝一直那麼好欺負,不斷的侵擾邊境,這就使得漢武帝把家恨與國仇算到了一起。由於文景兩位皇帝的辛勤努力、賢明統治,使得大漢王朝的國力突飛猛進,國富民強,朝廷有了足夠的經濟實力。所以在對待匈奴的問題是就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那就是“打”,打的他再也沒有能力對大漢王朝進行侵擾,讓他乖乖的在漠北草原上晃盪。

所以說,漢武帝消滅匈奴是不得已而為之,也純屬於匈奴自己作死。


第一軍情




其二,內憂和外患總是如影隨形,景帝朝“七王之亂”中,趙王甚至勾結了匈奴,準備裡應外合。好在叛亂三個月就平息了,否則真有亡國之危。這個教訓,漢武帝一定會吸取!

最後,“春秋大義,復九世之仇”。當年冒頓單于使漢高祖遭遇“白登之圍”的慘敗,又以一封求婚的書信肆意侮辱呂后,這絕對是“國恥”!而洗刷恥辱的方式,就是戰勝對手、消滅對手!

漢朝實力不濟的時候,可以用和親來爭取時間,但到了漢武帝時代,國富兵強,再一味退縮忍讓,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以上是從大的形勢說的。對於漢武帝劉徹本人來說,對匈奴的猖獗他是有切膚之痛的,可以說,匈奴就是他童年和少年時的一大夢魘!

劉徹出生於景帝前元年(即公元前156年),我們看看從這一年開始,到漢武帝正式發動對匈戰爭(前129年)的二十多年間,匈奴和漢朝關係的記載(引自《資治通鑑》):

景帝時代:
前156年,“遣御史大夫青至代下與匈奴和親。”
前155年,“秋,與匈奴和親。”
前152年,“遣公主嫁匈奴單于。”
前148年,“春,二月,匈奴入燕。”
前144年,“六月,匈奴入雁門,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馬;吏卒戰死者二千人。”(PS:當時的上郡太守是李廣)
前142年,“三月,匈奴入雁門,太守馮敬與戰,死。”

可見,雖然景帝朝奉行屈辱的和親政策,但匈奴依然時常騷擾邊境,殺掠吏民。



武帝時代:
前135年,“匈奴來請和親,天子下其議……群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前133年,馬邑之謀發生,“自是之後,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往往入盜於漢邊,不可勝數。”
前129年,“匈奴入上谷,殺略吏民。”

上谷遭劫後,漢武帝派出李廣、公孫敖、公孫賀、衛青四路大軍,主動出擊匈奴,正式拉開對匈戰爭的序幕。結果三路戰敗,只有衛青奇襲了匈奴聖地龍城,火燒龍城,打破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

隨後,漢武帝和他麾下兩名天才將領衛青、霍去病,用了十年時間,連戰連勝,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終於打垮了匈奴。從此“漠南無王庭”,基本解除了匈奴的危脅。

對匈戰爭的勝利,對漢帝國的穩定和繁榮具有重大意義,當然也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千秋功過,任人評說吧!



關注中國傳統文化,關注“三好國學堂”!

三好國學堂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與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漢武帝擊滅匈奴的動機是確保漢朝邊境穩定,大漢子民活的有尊嚴,大漢疆域能再次擴大!至於個人成就與威望,那是附帶贈送的,不是漢武帝發動戰爭的目的!

經濟的終極手段是政治,政治的終極手段是戰爭。匈奴為了獲得鹽鐵金銀補給,不斷的搶掠漢民,屠殺漢民。匈奴為了獲得政治上的優勢,強娶大漢公主,脅迫漢朝屈服。最後匈奴年年攻擊漢朝,想在武力上使漢朝臣服,想要啥,漢朝就得給啥,不給就搶就打!



一山不容二虎,大漢與匈奴是一對敵人,不擊滅匈奴,則大漢永遠無法恢復大秦的榮耀。昔日大秦帝國北擊匈奴,使得匈奴二十年不敢南下。而大漢取代大秦成為天下共主,如果不能打敗匈奴,何以證明自己是天命所歸?


匈奴殘暴而貪婪,如果漢朝總是退讓,則會失去天下民心,更可能失去萬里江山。如果漢朝能擊敗匈奴再經營西域,那麼大漢江山當百年穩固,千年威武!

正是基於以上國家利益,漢武帝才窮兵黷武對匈奴窮追猛打,那怕把大漢帝國打得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也要實現國家戰略:匈奴臣服漢朝了,和平持續百年,漢人有尊嚴了!


大秦鐵鷹劍士


漢武帝消滅匈奴的真正動機是消除北方威脅,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


分析一:

我們都知道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而漢高祖劉邦也是一位厲害的皇帝,只是當時的時局不同而已。

早在秦朝時期,秦始皇就命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套一帶,鑄萬里長城固守疆土。蒙恬駐守九郡十餘年,威震匈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

匈奴在秦漢之際達到全盛,侵犯我國邊界領土,其實力不容小覷。劉邦滅了秦朝,殺了項羽、幹掉韓信後,第一件事想的就是鞏固自身統治、並親自率領軍隊主動出擊匈奴。

此去一行,劉邦差點在白登山翹了辮子,可見匈奴在當時的軍事實力不容小覷。

分析二:

後來,漢朝不得不依託和親、贈送金銀財物來滿足匈奴的慾望。

當時的匈奴侵擾邊境,掠奪財富,嚴重威脅了漢朝這種典型農業政權的安全。漢武帝從小就看透了父輩們被匈奴的欺凌,看著自己擁有高貴血統的姐妹被送到匈奴給野蠻人當玩物,漢武帝當然會記在心裡。

分析三:

經過了兩代先人的忍辱負重,漢朝逐漸強大了起來。日夜防賊,不如一朝殺賊,以前是國力虛弱,兵馬不壯,經六七十年發展,已足夠一戰滅賊。

加之名將衛青、霍去病的出現,漢武帝更是信心十足。霍去病年紀輕輕就受到漢武帝的重託、其將才更是出眾,出師匈奴,打的匈奴十年南下不敢牧馬。

漢武帝出兵匈奴,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全都占上了。所以,漢武帝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動搖的。

因此,我認為漢武帝消滅匈奴的真正動機是為了消除北方威脅、維護國家統一。


時光書簡

以史為鑑,為你講述時光裡的故事


時光書簡


從太爺爺輩開始,就被無賴欺負,這個無賴很噁心,他自己不種地,隔三差五來搶糧食;自己不能織布,就來搶衣服;自己家遭了天災,就搶鄰居家過日子。太爺爺曾經想打這個無賴,卻反被無賴打了一頓,後來家裡日子過的緊巴巴的,沒有時間對付無賴,只能忍耐,還把自己家的女兒嫁給無賴希望可以和平共處,但是無賴依舊不買賬,依舊隔三差五上門搶劫,到了這一輩,日子過好了,人口增多了,是不是要想著修理無賴了?

無論是誰做皇帝,漢朝對匈奴必有一戰,即使你不去打他,他也會來打你。漢武帝消滅匈奴的動機很簡單:匈奴是敵人!如果任憑匈奴肆虐,小則邊境不穩,大則動搖國本,所以:必須消滅匈奴。

劉邦時期就想解決匈奴問題,可以對形式估計不足,中了匈奴誘敵深入的計謀,被困白登山,後來僥倖逃出,是否有城下之盟不得而知,但自此以後漢朝對匈奴一直採取隱忍的態度。

惠帝在位時間不長,加之大全主要掌握在呂后手中,國內權力鬥爭是當時主要矛盾,所以呂后縱然是被人調戲,依舊隱忍不發。

文帝時期,推崇黃老無畏之學,崇尚內聖外王,對於打打殺殺不感冒,加之當時國力有限,縱然有心也無力。

景帝繼承了文帝的治國理念,又經歷了七王之亂,沒有餘力對付匈奴。

到了武帝,經過四位君王六十餘年的積累,漢朝人口大幅增長,國力充盈,諸王割據的局面已經逐漸消失,中央集權穩固,具備了對匈奴動武的實力。

而漢武帝本人的性格,在對匈政策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用說評書的行話來說:漢武帝就是混世魔王,這種人屬於天生的贏家,五百年一出的大帝,縱然匈奴不來騷擾他,他也是要打上門去的。加之他在位五十四年,政策連續性很強,一旦開戰必然是不死不休的局面,漢武帝曾對大將軍衛青說:“

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凌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所以匈奴在肆虐了幾十年以後終於迎來最可怕的對手。

而漢武帝的知人善任對於戰爭的走向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早期對匈戰爭不利,後來的局勢也許會變得微妙,縱然武帝有心,阻力也會很大。但是漢武帝大膽啟用新人,衛青霍去病等將領橫空出世,才華橫溢,打的匈奴哭爹喊娘,漢武帝據此建立了擊潰匈奴強大的信念,為全面對匈戰爭奠定了基調。

而匈奴遊牧民族的天然屬性註定了他必須依賴掠奪才能生存下來,所以與其說是他主動選擇對漢戰爭,不如說他必須選擇戰爭,當中原局勢混亂,國力衰落的時候,北方民族可以趁機取得優勢,一旦中原王朝穩定下來,農耕文明對遊牧文明的優勢就會逐步體現,北方的遊牧民族就要迎來滅頂之災。



日慕鄉關


白登之圍見識了匈奴的厲害後,劉邦採用劉敬和親策略,漢匈關係有所緩和,就算如此,與匈奴和親後,匈奴不重信用,從漢高祖至漢武帝時,

“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背約”,匈奴較大規模入侵搶掠二十六次,武帝時達到十六次。其中馬邑之戰前有十一次。“漢興以來,胡虜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 利”,“攻城屠邑,毆略畜產”,“殺吏卒,大寇盜”,面對北方強敵,大漢王朝血跡斑斑,傷痕累累。


至漢武帝時,前133年,和親才一年,匈奴又來侵邊,大臣主戰派王恢與主和派韓安國進行大論戰,漢朝遂採用馬邑豪強聶壹的計謀,設下埋伏引誘匈奴深入漢境,打算聚殲敵軍,聶壹向匈奴詐降,把他們引來馬邑,行至途中,發現漫山遍野牛羊,但無人看守,單于心疑,攻擊附近的村落,抓獲雁門官員,一問才知有埋伏,匈奴立即退兵,漢軍不敢追擊,漢匈從此翻臉。


馬邑之謀失敗,王恢自殺,武帝利用匈奴貪關市之利,故意關而不絕緩和它的侵寇行為,又隱忍了幾年,前129年,漢朝真正反擊戰開始,衛青四路出塞首戰告捷拉開序幕,四十多年,漢武帝共組織了三次戰略反擊發動五次戰役,(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一步一步收復失地,把匈奴逼出漠南,進入戰略進攻階段,為後來匈奴內附打下重要基礎。


殺敵三千自傷八百,邊疆雖然大安,但漢武帝的連年用兵政策,窮兵黷武,也打光了三代積蓄,國困民艱,史書稱“有亡秦之跡”,看樣子要走向秦朝滅亡的老路。雖然如此,形格勢禁,對匈反擊戰當時有打的必要性緊迫性。

其一,漢朝的和親雖沒真正消除外患,但為漢朝整頓內政、恢復經濟、發展生產、增強實力提供了時間。從呂后到文景時期,推行黃老無為而治,與民生息的統治政策,七十年間國力大增,人民富足,國庫充盈,租稅收入增加,倉庫裡串錢的繩子都因久置不動而腐壞了,馬政推行卓有成效,國家與民間大量養馬,大街小巷都能看到馬匹,與劉邦時找不到四匹同一色的馬已不可同日而語。政治經濟軍事種種跡象表明,反擊時機巳到。


其二,匈奴胃口越來越大,已不滿足於和親賞賜和關市利益。冒頓單于在接受和親後,匈奴侵邊搶掠從未停止,呂后時還下國書侮辱,“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文帝時,匈奴右賢王率數萬騎兵,侵佔河南地並攻擊上黨,威脅國都長安。冒頓之子老上單于繼位,出現了中國史上第一位漢奸中行說,對漢朝知根知底,破壞和親,危害極大。前158年,軍臣單于還拒絕和親,大舉入侵上郡及雲中郡,經過數月攻守方才退兵。隨著北方廣大區域被匈奴征服,西邊被高原阻隔,匈奴南下進攻漢朝已是必行之舉。


經過打通西域等舉措,合縱連橫,圍追堵截,漢武帝成功對匈奴實施反擊,從根本上摧毀了匈奴賴以發動大規模戰爭的實力,逐漸化解了北方存在的巨大軍事威脅。

讀史鑑今,修心明性,歡迎關注南方鵬共同探討。


南方鵬


第一個原因:有仇

公元前200年,劉邦親率32萬大軍御駕親征匈奴,不料在白登山陷入匈奴30萬騎兵四面圍困,險些創造開國皇帝被俘的尷尬記錄。經此大挫後,西漢一直對匈奴取守勢戰略,並以歲歲納貢為代價,換取人家不內侵。這種情況持續了70年之久。

而且匈奴單于更是寫信給呂后調戲人家,這可是母儀天下的太后,代表的是國家的象徵,呂后不得嚥下這口氣,送給單于冒頓好多宮女、錢財、以保大漢邊境安穩。

第二個原因:有私慾

漢武帝是一個擴張慾望很強的帝王,他不滿足於王朝貴族固步自封的做法,希望能有大的作為,找各種藉口對外擴張。

漢武帝即位時年僅16歲,一段時間內尚不能親政,而由竇太后主政,繼續執行和親政策。7年之後,西漢國力更盛,已具備與匈奴一爭高下的資本。所以23歲的漢武帝決定不再忍受下去。

第三個原因:國家安全

秦漢時期,北方的匈奴始終對中原王朝是個巨大的威脅。在秦代,匈奴曾一度被大將蒙恬擊敗,逃亡漠北,十幾年不敢南下。西漢建立後,匈奴依然是北邊最大的威脅,數次侵邊,攻城屠邑,掠奪財物人口,給西漢北邊帶來沉重的災害,所以得消除這個威脅。


研遊磚家


從個人角度來看是有家仇,從高祖因匈奴屢次犯邊,搶掠人畜,借消滅項羽軍隊士氣正盛之時討伐匈奴,然而白登之圍讓劉邦的主力損失殆盡,自己也是賄賂單于夜遁逃的。

其後,漢帝國以和親的方式換取了時間,逐步的修養聲息發展,但武帝繼位之初國力已經遠遠強過匈奴,但也付出了數十位公主,用來個親,雖然有很多公主是劉姓宗室子女或者宮女,但著實讓重視禮的漢朝皇室蒙羞。

所以,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王,這是不可容忍的,況且他的爺爺和父親的修養聲息給他留了一個富強的框架,所以一雪前恥成了他的目標。

其次,漢帝國在白登之圍後,實際的控制範圍在黃河中上游已經把秦朝開拓的丟失,匈奴已經可以長期的南下至河西,也就是匈奴的騎兵可以在兩到三天的時間內快速機動到漢朝的統治中心,想必任何一個皇帝都會寢食難安,何況漢帝國這位自命不凡的皇帝呢?而匈奴整合和東邊的東胡,使得匈奴更加強大,所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最後,張騫出使西域迴歸後對武帝的一些所見所聞,以及帶回來的一些不同特產,使漢武帝有了一個通商西域以及中亞,扶持西域諸國對抗和牽制匈奴的想法,因此才有了打通河西走廊的河西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