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把农民变成创业者

农民创业应该理解为具备一定创业资本和能力的农民在寻找或开拓市场空间的基础上,通过重组各项生产要素资源、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和创新经营形式,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扩大劳动力就业的过程。


该不该把农民变成创业者​农产品的高频消费让电商和资本趋之若鹜。农产品销售的时节性强,并且从源头到终端利润空间大,而其中生鲜水果的季节性和区位性最为显著。无论是电商买手还是采购商贩,敏锐的商业嗅觉让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地域的优势产品。

然而,今年各类农产品滞销还是蒲公英式的爆发,水果尤为严重,成因很多,解决销售减少损失是没有错,如何解决明年或以后才是重点。滞销给了买手商者以借机压价的机会,当然也不乏真心帮助的商家,但滞销的成因往往和种植品质有着极大关系,解决销售盲目品质,没有顾及消费者的消费人性,低价往往带来的是对区域品牌的口啤影响,这也是一方政府举全县之力力推公共区域品牌,而另一方面却难让市场接纳。不大面积种植单品形成不了主导产业,多种了没有销售渠道市场需求引发滞销,滞销了就成千上万吨地让人低价收购。如此恶性循环,在各大种植产区并不少见。

于是“互联网+农业”成了当下农业的救命稻草,但不断地爆发滞销,或许也预示着这也是压垮农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农业的任何一个小品类的涉及面都很广,不是解决销售就解决了一切。面对突如其来的销售难题,悲情牌便成了营销手段,爱心成了购买的唯一理由。市场残酷有它的生存法则存在的道理,助农的确不是慈善消费,但也绝对不是暴力地去索取消费者的爱心。

气候、生产、技术、品控、包装、流通等等环节,一切关系品质二字,关乎到消费者的口啤。“一次不忠不次不用”这俗语用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心理上最恰如其分。

“农民”这词现在是泛概念,我们关注的是那些中国农业形态最基础的构造者,脸朝黄土背朝天会使锄头爱土地的农民。“创业”对于他们太难太难,开个电商商铺,开个直播,拉个微信群招代理,你能想到的,他们都不会。等教会了时代也变了,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魅力。

无论你承认与否,创业本身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天时地利人和风口,若望成功,必占其一。市场资迅、信息、研判,资金,运营等等商业化行为绝不是一个或一群普通农民可以干得了的。

把本该专注于种植的农民改变成创业者?他们真的会创业吗?

创业者需要的资源条件,真正的农民都没有,几个农民抱团也没有。因为种植技术是核心。那么种植的技术掌握在谁手上?药厂,没错,所有的药厂。这也是从药厂到农资店整个农药物资上下游的生存手段。也是种植成本居高的重要一环。


该不该把农民变成创业者​千万别提有机种植,拒绝使用农药化肥。

我们都特注重环保和健康,然而农民比我们想象的爱护那些遍洒汗水庄稼果木和那片土地。光靠门口那一亩三分地是很难维持生计的,多数人是通过贷款流转来土地和种苗的。这如同城里的孩子和房子,孩子病了去医院,医生说要用药,进口的,贵,你用不用?房子按揭了有质量问题,不能住,你心疼不心疼。他们的无奈,不仅仅是销售,而是技术和规范。

技术决定了成本,有的人因为不懂技术降低了品质,无奈贱卖。有的人懂技术为了品质而增加了费用,却因劣币驱逐良币,而沦为这场豪赌的输家。

创业可以鼓励,但绝不能鼓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