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斌:不知道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丨思考者

陸斌:不知道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丨思考者

2005年的盛夏

讓時光倒流,回到2005年的那個夏天,那時的我剛剛離開了畢業後一直工作的平安集團,加入了上海通用汽車。那時的我們年輕,那時的上海通用也很年輕,那一年中國汽車的年銷量是575萬臺。

同樣是2005年,雪佛蘭品牌正式進入中國,我們有幸見證並參與了這個百年品牌在中國生根發芽的全過程。從無到有,從品牌建設、市場營銷、渠道拓展到一個接一個銷量神話,那時我並不知這一切對於10年後的我意味著什麼。一場接一場的會議,日復一日的出差和加班就是我們生活的全部。

2005年,那時對於汽車營銷人們來說最大的壓力或許不是銷量和庫存,而是產能不足。

2015年的初春

2015年,此時中國汽車的年銷量已經接近2500萬臺,“產能過剩”這個詞也第一次映入我們的眼簾;此時自主品牌們的全新一代產品已經蓄勢待發。也正是在此時,電子領域曾經不可一世的巨頭們一個接一個的轟然倒下。

此時,已經在兩個自主品牌工作過的我不禁產生了一長串思考:我們曾經的被尊重,到底是自己爭取來的還是背後的企業光環所賦予的?我們常說“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做決定”,然而我們的反饋到底對於產品開發有多大的影響?汽車行業的巨頭們是否也會像電子領域那樣的脆弱?

可能正是這份提前到來的焦慮,使得我們成為了早起的鳥兒。2015年初,威馬汽車正式成立。

與很多人的從汽車經理人到汽車創業者的道路不同,我們並沒有去做互聯網創業,而是直接選擇了同行眼中的“地獄模式”——以全新產品的研發、製造為基礎的智行生態再造。

當前國內的政策與市場正經歷著“脫虛向實”的變革,國家也正在重點扶持和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印發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提出,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有望成為趕超的突破口。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71.6萬臺,全球第一,同比增長51%,預計未來1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的複合增長率將會保持在30%以上。面對這樣的一個擁有廣闊前景的市場,我們這一代“年輕”的汽車人不能猶豫。

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地發展智能電動車更將成為一條全新的“賽道”。年輕的中國汽車工業得到了一次實現換道超車的機遇,繼移動互聯網產業領跑全球之後,中國有機會再次領跑世界。智能電動汽車將是一場由中國引領的新工業變革,也將是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引擎,而面對這樣的發展機遇,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汽車人責無旁貸。

將科技普惠於民,提升社會大眾出行體驗和出行效率是未來交通的大勢所趨。我們熟知的消費需求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如何讓企業戰略跟得上市場的發展?中國消費者從剛需到消費升級的方向在哪裡?說實話,我們並不知道答案,但是我們知道,坐享其成等著天上掉下答案的時候肯定為時已晚。

於是帶著這些思考,我們開始了創業。

2018年的初夏

三年的經歷,如果讓我給從經理人到創業者的蛻變加上三個關鍵詞的話,就是:有夢想、愛學習、知感恩。

有夢想

被嘲笑的夢想最有實現的價值。20年前別說要建立一個主機廠,就說要造一臺發動機可能都會被嘲笑很久。正是這些嘲笑的背後,一個個夢想在浙江台州海邊的灘塗上,在安徽蕪湖江邊的稻田裡被實現。

16個月,492天,威馬溫州新能源汽車智能產業園從打下第一根樁到第一臺量產車試裝下線,在所有的夢想照進現實之前,都只是夢想。我們制定了2018年交付1萬輛,2019年累計銷售10萬輛的目標,十倍的跨越無論對誰都是巨大的挑戰。但是隻有敢想,才能敢為。有宏大的目標,更要有實現的勇氣。我們所有的部署都在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

愛學習

在成熟的國際化車企裡,分工體系完善,每個人只需要承擔自己份內的工作即可。而創業型企業則完全不同,不僅需要更為全面的戰略意識、更需要各項補位的能力。因此,學習能力是一名創業者基本的素質。2015年以來,威馬堅持不斷學習,從競爭中學習,從前人的不完美里學習,向用戶學習,向對手學習,尋求適合自己的方法和戰略。而作為威馬戰略規劃負責人的我,也必須學習,必須要了解到每一個環節的戰略價值。

產品定義之初的調研裡,我們的團隊不願意僅看著乏善可陳的數據報告,也不願意坐在調研公司單面玻璃後記錄消費者茫然的對話。我們希望能夠了解到最真實的消費者,於是在北、上、廣、深我們一家一戶的登門拜訪,傾聽和了解最真實的需求。

知感恩

威馬一路走來,沒有什麼捷徑,一步一個腳印。

我們感謝時代,給了我們這樣的機遇,讓我們這群汽車人有了再一次發現自我價值的機會。

我們感謝對手,他們的鼓勵也好、質疑也罷,都將成為過去,化作我們前行的動力。

我們感謝自己,感謝深夜裡上海、成都、溫州、北京的辦公室每一處亮著的燈光,正是這些溫暖照亮了威馬前行的路。

到今年9月底,威馬旗下首款量產車EX5將開始第一批高質量的大規模交付,威馬第一階段“把車造出來”的大考即將來臨。

站在溫州甌江口的海堤上,迎面吹來太平洋的海風,我曾嘗試著去想:一百年前,大洋彼岸三大巨頭的創業者是否也會像我一樣,心中百感交集。後來我覺得這毫無意義,每一代創業者都有著自己的夢想和使命。回首看了一眼正在忙碌的溫州基地,與曾經的汽車經理人相比,現在的我們已經不會再患得患失,在我們的眼裡只有短期的目標和長期的目標,而沒有一個對於成功的確切定義。唯有義無反顧的拼命奔跑,才能離夢想近一點、再近一點。

成為一名汽車創業者,並勇敢的地走下去。

這樣,當我們每天醒來,面臨的將不再是困惑和迷茫,而是興奮和激情,今天,又將是新的一天。(原文標題:從汽車經理人到汽車創業者的蛻變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