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鮮達是阿里巴巴的「戰略核武器」?大潤發可能盈利了

淘鮮達是阿里巴巴的“戰略核武器”?大潤發可能盈利了

盒馬鮮生可能只一張“皮”,皮下的“血肉”是淘鮮達。

一、邏輯

阿里巴巴當下推進的新零售戰略,一個主要市場訴求是用戶,找到新的用戶群,以及提升用戶的使用頻次和停留時長。用戶(流量)即數據。撬動“新用戶群”則有賴新的基礎設施構建。盒馬鮮生就是阿里巴巴新零售的基礎設施之一。盒馬擁有獨有的商品體系,比如日日鮮自有品牌果蔬、海鮮品類、中央廚房業務。自主開發的線上線下一體化資訊、信息系統,以及同城物流配送網絡。

這些是撬動生鮮、快消品市場的基礎。生鮮、快消品是高頻消費的萬億級市場,是每個人,無論男女老少,貧窮或富有每天都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這是海量的新用戶基礎、用戶使用場景。

生鮮、快消品的低客單、低毛利、易損耗、短保、對同城配送時效的高要求,以及交付確定性的高要求等特性,又使得該品類的流量平臺化、數字化經營需要線上線下結合來做(成本更低)。

在《商業觀察家》看來,盒馬某種程度就是為線上線下結合來做所“定製”的基礎設施。而當盒馬這套模型通過“驗證”後,接下來的問題就只有一個,快速複製,快速覆蓋用戶群,培養消費習慣。這就是“淘鮮達”的重要工作了。

邏輯很簡單,“基礎設施”通常都很“重”,因為投入很大。較難實現最大化快速複製,需要另一條“腿”。“基礎設施”的一大價值則是提供各種方案,供存量超市選擇、應用。根據不同市場,從一線到五線市場,針對性地去構建符合當地市場需求的整合技術方案。

有成本高的,也有減少些功能但成本低的。比如有些區域市場的海鮮不好銷,那就選盒馬已構建的果蔬、牛奶獨有商品。大店做賣場全場分揀成本太高,那就選店內劃撥區域做前置倉的方案。

“淘鮮達”價值就是通過已有的完善基礎設施,以相對更輕的模型,但強閉環、底層全鏈路線上線下打通的方式來覆蓋存量商超,讓“存量”能很容易、方便進行線上線下一體化升級,構建“一小時時代”。(線上下單後1小時內配送到家)。

“淘鮮達”也不需要像盒馬進行全國複製那樣操心各區域開店時的標準化、SOP規範、品類管理規範、食品安全規範等問題。(零售即細節。)

所以,淘鮮達複製市場會比盒馬快很多。進而為阿里巴巴覆蓋海量新用戶群,提升既有用戶使用頻次、停留時長。很多市場人士將“淘鮮達”稱之為阿里巴巴的“戰略核武器”。就是因為,從目前情況看,生鮮、商超品類是最有可能為阿里巴巴帶來源源不斷新用戶的業務之一了。

二、優勢

看“淘鮮達”有沒有競爭優勢,要結合阿里巴巴整個業務佈局來看。總體而言,在三個方面,“淘鮮達”在當下還是領先一步。

一、先發優勢。

盒馬鮮生模型做出來後(線上線下全鏈路打通,商品、會員、運營。),中國整個商超市場,其他企業後續的“跟進”,最接近盒馬線上線下一體化形態的,都是在盒馬首店開設後2年左右才出現的。

所以,盒馬所創造的先發優勢是有的。信息系統的完善、中央廚房業務的完善、自由品牌生鮮商品供應鏈構建、同城配體系在一些區域市場都有一定基礎了。

二、資金優勢

到目前為止,阿里巴巴在線上線下一體化商超領域的投入(包含入股、收購),就達好幾百億元。能做百億級投入的,肯定得有千億級的量。否則沒有抗壓能力,在內部也面臨很多制約,戰略很難堅持下來。一個公司的資源只有這麼多,都給你了,其他業務部門能願意嗎?誰還沒點成長性。

而涉足中國零售業的,能有千億級資金體量的企業,不會超過3家。願意投入的,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有2家。這就是所謂的“貧窮會限制想象”。

三、規模優勢

規模優勢就是生態優勢。未來的競爭是生態圈與生態圈的競爭。供應鏈、技術、人才、用戶、金融、門店等等組合的一個個生態圈之間的競爭。

阿里巴巴的生態圈是完善的。在中國,能與阿里巴巴媲美的,或者說在無技術變革的前提下,能威脅到阿里巴巴的也只有一家企業。阿里巴巴的生態圈包含什麼呢?

有獨有的商品。盒馬有獨有商品,當然,還需持續完善。大潤發的快消品很強等等。

有技術。盒馬已研發出了一套線上線下一體化信息系統(商品、庫存、會員、物流、運營全鏈路線上線下貫通)。未來是針對不同市場的應用,及迭代。

有同城配。不止盒馬,還有餓了麼。

有幹線冷鏈物流。比如易果集團的冷鏈體系。

有供應鏈資源。阿里都已經入股奶企的國內營銷平臺了等。

有物流。以菜鳥現在的能力,要為某家零售企業建一套初級物流體系,是可以做到的。

有金融工具。螞蟻金服、支付寶可以供應、開發很多工具,從供應鏈金融、加盟門店金融到消費金融。

有商家資源。比如淘寶、天貓、餓了麼、口碑等。

有到店場景。餓了麼、口碑、零售通等。

有用戶。N多流量平臺,但核心、支柱還是淘寶。

有數據。支付數據,線上線下數據。

有媒介。視頻網站、文娛業務等。阿里最近入股分眾傳媒,以及傳言入股廣告公司,也就是說可以通過終端媒介更好觸達用戶,與年輕用戶互動,以及截流消費需求。通過數據積累預估、植入消費“想法”。

因此,“淘鮮達”在這樣的生態圈中,需要做很大的投入嗎?拿來用就好了。由於阿里巴巴的業務體系都是強管控的(自己培育,或收購、大比例持股),“淘鮮達”的整合能力和效率肯定是更高的。

目前,市面上,只有騰訊一家企業形成了與阿里巴巴同等級的生態圈,騰訊擁有更龐大的用戶群,有更好的用戶互動方式與使用粘性。但沒有零售基礎設施。所以需要具體來談談。

眼下,騰訊通過資本紐帶,入股京東、美團、唯品會、永輝、步步高等企業形成了物流、商家、到店、生鮮供應鏈等各方資源集合的大零售生態圈。這些資源都是當下中國最好的。物流是最好的,餐飲到店及商家資源是最多的,生鮮供應鏈也是最好的。

而正是因為各個領域的能力都是最好的,把控這些資源領域的各家企業都很“牛”,都有機會做更大的事,在更多領域成為第一。所以,他們相互之間的業務交叉點也很多。

讓他們相互之間,將所擁有的各自一塊的零售基礎設施進行更好的“配合”,整合的難度、效率面臨挑戰。這可能也是市場的詭異之處。比如,如果阿里巴巴未來在某個領域太過“強勢”,那麼這個領域的企業就可能需要去找“大哥”,對“大哥”的依存度大幅提升,就需要“犧牲小我成全大我”,進而,聽“大哥”的話,與其他“兄弟”團結起來,創造出更好的“配合”效率,從而整合出更好的工具,複製市場。

三、“排他性”

目前,“淘鮮達”的業務已呈現出全面複製鋪開之勢。不僅阿里巴巴投資入股的三江購物、新華都、大潤發已有大批門店植入“淘鮮達”,“淘鮮達”與一些區域市場密度覆蓋的零售商,如中百超市等也達成了戰略合作。

永輝超市是中百集團(中百超市母公司)的二股東,持股多年,才在去年與中百集團合資成立了子公司,得以進入湖北市場,在湖北的地級市開了店。

淘鮮達一上來就與中百超市達成戰略合作,鋪武漢市場,這也體現出線上渠道在當下市場所能帶來的“張力”。“淘鮮達”的業務是基於消費者位置而發展的業務模型。淘鮮達在手淘第一屏有個流量入口,只有消費者共享位置信息時,這個入口才會在手機淘寶上顯現,並被使用。

消費者可以在線上使用淘鮮達,選擇與淘鮮達合作的零售商提供的商品服務(基於消費者位置3公里範圍內的門店發貨)。1小時內送達。

這個業務模型是要構建全鏈條的閉環業務鏈,背後要做的是,將淘寶的線上端與實體零售商的線下門店端打通。商品、庫存、用戶、運營線上線下打通。要確保有貨率(線上下單的商品線下有貨,庫存實時反饋)、門店有線上訂單履約能力(1小時內分揀送達)、線上線下的客流能相互導流、線上線下數據貫通、營銷運營打通等。

系統龐大,線上線下對接非常複雜,要做出效率難上加難。相對於第三方平臺與線下門店的連接,淘鮮達有更高的門檻和效率。

淘鮮達的優勢就如上文所說,已經有盒馬,乃至整個阿里巴巴集團為其打造了完善的基礎設施。所以,淘鮮達的複製基礎已經成熟。在這樣的情況下,淘鮮達進入一個城市,一般是要選擇在這個城市有網點覆蓋密度的零售商進行合作。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化快速複製市場。

畢竟,全鏈路打通線上線下,是一個系統工程,線上線下都需要花費時間、人力、物力來做“對接”。不是像第三方平臺那樣,簡單連接,將SKU線上化就可以了(有貨率等難以保證)。所以,淘鮮達不可能跟每個城市的每個零售商,每個門店去打通,成本太高。只能選一兩家零售商來做,通過這一兩家企業來覆蓋一座城。

《商業觀察家》瞭解到的情況是,當下,淘鮮達在一個城市一般只會與2-3家企業合作,有盒馬、大潤發的城市,肯定是要與盒馬、大潤發進行合作(阿里自己的資產)。但盒馬、大潤發並不能在每個城市實現密度門店覆蓋(定位原因),比如大潤發,一個城市一般就1-2家店左右。基於門店做3公里範圍配送到家的業務是覆蓋不了全城的。

因此,淘鮮達的最大價值是撬動“存量”。這樣的業務模型,也就意味著,每一個城市、區域市場,淘鮮達與當地零售商的合作可能都會具有某種程度的排他性。

四、大潤發

《商業觀察家》認為,目前與淘鮮達合作的實體零售商中,大潤發可能是最“適用”的。一些市場人士則認為,大潤發目前接入淘鮮達的一些門店(已接入超過100店,上海楊浦店實現日5000線上訂單),可能是盈利的。為什麼呢?

首先,大潤發的門店面積很大,每家店都1萬平米以上,甚至幾萬平米。空間利用率、坪效、人員的效率表現,相對更緊湊的門店,肯定是差點的。因此,每家門店劃出200-300平米麵積作前置倉發展到家業務,只是多出了同城配費用,但客單價提升了(線上有滿多少免運費限制等),淘寶的流量進來了(差異化的年輕客群獲客),“白得”的銷售,不僅不影響坪效,還能大幅提升坪效。

其次,大潤發單個門店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淘鮮達業務,沒增加太多成本。設備不貴的(太貴了也用不起,過去,做商業地產的人士很多就喜歡把零售業企業稱為“窮比”,現在,“線上商業地產”來了,稱呼沒準還是一樣的)。懸掛鏈輸送帶,也就幾百元一米,且都是現成的。技術、系統又“共享”。

門店運營端也沒增加什麼人力成本。比如分揀,還是既有店內工作人員做。例如讓供應商駐場人員輪班工作1小時等。大賣場有很多供應商的駐場人員。(儘管怨聲不斷。)

再者,大潤發的零售精細化能力,人才儲備,在國內零售業還是位列前茅的。(很多商超零售企業喜歡用前大潤發、前永輝的員工。)加上大潤發發展了這麼多年的線上業務,有沉澱。對線上渠道的理解也好過很多實體零售商。在使用“淘鮮達”這一工具時,大潤發表現相對比較優秀。

最後,則是商品互補。大潤發強在快消品,生鮮銷售佔比大概在20%,並不高。與永輝相比,大潤發的生鮮業務佔比低了20多個百分點,但因為整體銷售體量大(單店總體銷售額高),大潤發生鮮業務一年也有200多億元的銷售體量,與當下永輝的生鮮銷量在一個級別。(200億俱樂部)不過,公平地講(僅《商業觀察家》觀點),大潤發的生鮮業務能力相比永輝可能還是差一點。因此,若盒馬的海鮮、半成品、日日鮮果蔬(“燒錢”而來),易果的“冷鏈”進來,對大潤發生鮮業務的提升作用會相對比較明顯,因為能“補強”大潤發,且大潤發有量的基礎。做生鮮沒量是比較難做的。

這些就是大潤發做“淘鮮達”業務的優勢,因此,一些市場人士認為:“大潤發做‘淘鮮達’應該是盈利的,‘淘鮮達’對大潤發的發展現狀總是好的。”

來源:微信公眾號:商業觀察家(ID:shangyeguanchaji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