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誰更孤獨?

李白《將進酒》中有句名言“古來聖賢皆寂寞”,真是一語道破天機。我小的時候很難理解這句詩,因為在書上和電視上看到的聖人賢人都是前呼後擁的,為什麼還會寂寞呢?長大了我才知道,真正的寂寞是一種內心的感受,並不是身邊的人多就不寂寞了。

01

唐代文人的寂寞孤獨,常常是在政治上的抱負很難實現,心靈上又沒有可以時時交流的人,從心底滋生出一種酸澀的感觸,全部融入詩文中。

李白和杜甫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是孤獨的。你們還記得李白的《月下獨酌》嗎?一個男人,一壺濁酒,舉杯對月,伴影同行。你說這得什麼境界,才能和月亮對話、與影子跳舞?真是該類詩篇中的經典之作。我聽過很多朗誦作品,很多人喜歡誦讀李白的《將進酒》,氣勢磅礴,但我自己比較喜歡朗誦《月下獨酌》,有一定人生經歷的人才能深刻地體會出詩人孤獨的內心。

李白和杜甫,誰更孤獨?

李白·月下獨酌

李白和杜甫年齡相差11歲,李白大部分的人生軌跡是在盛唐時期,雖然他個人抱負一直未能實現,但是當時正值開元盛世,社會相對來說是安定的,所以他的詩文中更多的是抒發個人情感。杜甫就不一樣了,他出生於公元712年,在44歲時趕上了安史之亂,這是唐代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所以杜甫後期的很多詩作都染上了悲涼的色彩。

在《最好的方法讀唐詩》第1冊中我詳細地講解了什麼是安史之亂,這裡再簡單強調下這個歷史事件,因為杜甫創作的大量作品都與這個事件有關。

唐玄宗李隆基當政時,因為有了楊貴妃,他漸漸不理朝政,把很多大事交給一個叫李林甫的人處理。偏偏這個人人品不好,口蜜腹劍,就是嘴巴上說得特別好聽,肚子裡卻全是壞主意。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國家社會矛盾加劇。公元755年,當時有個叫安祿山的大將瞅準了機會,帶領他的部下史思明起兵了,而且很快就打到了洛陽。等李隆基反應過來的時候,一切都晚了。再不跑,估計命都保不住了。無奈之中,皇帝帶著家眷西逃,半路上禁軍譁變,直接要求殺了楊貴妃和她哥哥,李隆基無奈之下照辦,然後躲到了四川。這之後安祿山在洛陽稱帝,李隆基的兒子李亨在寧夏稱帝,國家就開始頻繁打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安史之亂”一直持續了八年。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杜甫是一個超級愛國的文人,可以說從他44歲到59歲離開這個世界,15年間大部分作品都在抒發自己對國家的擔憂,對個人命運的悲嘆。我讀了很多杜甫的詩,每次都被他帶到憂傷的情緒中。

李白和杜甫都孤獨,但是孤獨的原因並不完全一樣。李白很多時候是因為懷才不遇、理想未能實現而孤獨;杜甫的孤獨則更深一層,除了自己仕途上不順利,更多的是國家分裂連年征戰,不能和親人相聚的孤獨。

今天我就選了兩首詩,一首是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一首是杜甫的《登高》,都是孤獨詩中的上品,從詩中大家找一找兩位詩人性格中的不同。

02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這是一首四句的小詩,20個字,全部寫景,是李白孤獨詩的代表作。關於這首詩的創作年代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創作於公元753年,那年李白53歲,正值晚年,來到了安徽宣城,在這個階段寫下了好幾首關於敬亭山的詩,這首詩孤獨感最強;另外一種說法是這首詩寫於李白暮年,就是公元761年左右。李白50多歲時,雖然在仕途上不夠順利,但是他的詩名傳遍天下,如日中天,在文學圈很有名氣。公元753年在安徽那次旅途中,他得到了很多朋友的熱情款待,有不少詩為證,所以應該不會有那麼孤獨的感覺。而到了公元761年,李白已經60多歲了,經歷了安史之亂和牢獄之災,再次來到宣城,沒有了朋友熱鬧喧囂的迎來送往,一個人孤獨地行走,這種感覺更像詩中的情景。

當然,因為詩作本身沒有記載創作年代,所以我們只能推測。

這首詩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字面的意思是天上的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天空中的雲彩卻一片也不願停留,慢慢地飄遠。這樣的意境大家可以感受下,李白似乎想表達鳥兒、雲兒都不願意陪伴我,這個世界上最孤獨的人可能就是我了吧。同時,“盡”和“閒”又給讀者一種安靜閒適的感覺,詩人內心孤獨,獨自享受這樣的意境,這很符合李白的仙道思想。

後面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看”字古音為一聲,但現在大多讀四聲。這裡最重要的就是擬人的寫法,李白把“敬亭山”寫成了朋友,甚至是知己。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此刻,李白的知己就是敬亭山。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之間怎麼看都不相厭,只有我跟眼前這座敬亭山了。

李白這輩子一直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經常被人擠對,無奈中寄情于山水。這首詩,李白一直在寫美景,讀過卻覺得滿心都是孤獨的情感。他筆下的敬亭山和自己相對而視,含情脈脈。這山對自己很鍾情,比很多人強多了。而鳥啊,雲啊,此刻都不重要了,即便你們都走了,我還有敬亭山。

20個字,極具功底。

03

再來看看杜甫的《登高》,也是一首孤獨詩的上乘之作,或者說是杜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千百年來被無數人喜歡、吟誦。我第一次看到這首詩是在臺灣作家三毛的作品中,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當時三毛只引用了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我趕緊翻閱原文,完整背誦下了這首詩。30年過去了,這首詩依然是我最喜歡的杜甫詩作。

這首詩寫於杜甫56歲那一年,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了,但是杜甫自己的生活依然是顛沛流離,再加上生活貧困,年老多病,各種苦澀堆積在一起。秋日杜甫獨自登高,借景抒懷,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這首詩被認為是文學史上寫悲秋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詩,也被稱作“七律之冠”。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李白和杜甫,誰更孤獨?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先我們要了解夔州,那裡以猿多而著稱,長江峽口更以風大而聞名。這首詩前兩個字一下子就把人的心抓住了,彷彿來到了大風天的夔州,滿耳聽到的都是淒厲的猿叫聲,又因為地勢是在山谷中,所以還有回聲,那種悲涼的感覺立刻有了。第二句寫得其實非常美,“渚”就是小洲。第一句中“風”對“天”,“急”對“高”,第二句“渚”對“沙”,“清”對“白”,14個字,字字精確。兩句詩的整體意思是:秋高氣爽,風聲急促,猿啼悽切悲涼。清澈的水中小洲一片悽清,白沙滿地,鳥兒們在急風中飛舞盤旋著。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蕭蕭”“滾滾”是這兩句詩中的點睛之筆,寫出了樹葉落下沙沙的聲音,江水翻騰時波濤的洶湧,讓人感覺景在眼前,出神入化。兩句詩整體的意思是:無窮無盡的樹葉紛紛飄落,腳下的長江滾滾湧來奔騰不息。這兩句氣勢磅礴,又令人深感詩人壯志難酬。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前兩聯描寫的是秋景,但是沒有一個“秋”字,直到這一聯才出現“秋”字。“悲秋”這兩個字好有力量,其實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本來還有很多美好,但是此刻的杜甫滿眼看到的都是悲涼。“常作客”說明他這些年一直漂泊不定,常常客居他鄉。眼前的景色和心情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了。“百年”本來比喻人的一生,這裡主要指暮年。這兩句詩的整體意思是:遠離家鄉的我面對悲涼的秋色,暗自嘆息自己漂泊之苦。人到暮年,疾病纏身,我獨自登上高臺欣賞秋色。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新停”說明杜甫因為身體原因最近已經不能再喝酒了,杜甫晚年一直肺不太好。“艱”“難”“苦”“恨”四種愁緒,一起出現,可見當時杜甫有多愁。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各種煩惱和艱難讓我的兩鬢日益斑白,身體不好,日子更加潦倒。生病後酒也不能喝了,只好在這裡停酒傷懷!

這篇文章寫下來,我都覺得自己要窒息了,多麼悲憤,多麼孤獨,多麼艱難!

從這兩首詩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在寂寞中也充滿了美好的憧憬,杜甫則是現實派,每一個字裡都飽含著孤獨和寂寞。

古來聖賢皆寂寞,他們正因為品嚐了人間的酸甜苦辣,所以才能寫出這樣有深度的詩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