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逼孩子跟陌生人打招呼,对孩子“杀伤力”太大?

1

为什么逼孩子跟陌生人打招呼,对孩子“杀伤力”太大?

周末,我和姥姥带小小费在外玩。途径一个花店,一盆五颜六色的彩椒盆栽很是亮点。我和姥姥入了眼,但价格有点小贵。我想了想,还了一个价,老板犹豫着。

为了锻炼孩子胆量,我鼓励小小费说:“你跟阿姨说,让她优惠点。”小小费磨叽着走到老板面前,我能感觉到他试图鼓起勇气。但随即,他脚下抹油一样,撒腿就跑开了。

“你不是胆子挺大吗?”我笑他。他扭捏着躲到我身后。作为一个佛系妈妈,我一笑了之,反正逼着孩子跟陌生人交往,这种事情我做不来,尊重他的意愿就好了。

每个孩子就像一片不同的树叶,各有其性格脉络。有的孩子外向,有的孩子内秀。牛秀属于内向范畴。内秀的孩子“人狠话不多”,或者局部范围话多(面对熟悉的家人),局部范围话少(陌生环境)。他们能叠出精致的纸样,拼插出造型独特的飞机,或者画画水平远超其他孩子。

美国曾有一项调查显示:内向型性格的精英,是外向型性格精英人数的3倍。所以,内向的孩子不是错,学会欣赏他们就好。

为什么逼孩子跟陌生人打招呼,对孩子“杀伤力”太大?

2

近日看某卫视的一档亲子栏目,关于上述“该不该要求孩子主动跟陌生人开口说话”话题,夫妻之间的做法完全不同。

爸妈带着孩子去购物,柜台里商品琳琅满目。妈妈为了让孩子“懂得说出自己的需求”,鼓励他跟售货员阿姨询问,玻璃柜中摆放了什么。

为什么逼孩子跟陌生人打招呼,对孩子“杀伤力”太大?

但是孩子比较内向,一直不好意思张口。

为什么逼孩子跟陌生人打招呼,对孩子“杀伤力”太大?

爸爸看不下去了,认为孩子不愿意问就算了。

为什么逼孩子跟陌生人打招呼,对孩子“杀伤力”太大?

但是妈妈的观点在于:敢于大胆说出自己的需求,应该从小培养。背后的潜台词大概时,要鼓励孩子养成开朗外向的性格,学会用语言去表达。

爸爸反对的观点是,玩了一天本来很高兴,何必非要逼着孩子跟陌生的售货员说话,最后让孩子哭一通。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主张“放”,爸爸主张“收”。二人的理念出现分歧。而这种分歧不止在一个家庭折射,在社会范围来看,同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就这一问题观点也不统一。

在妈咪读呀看来,父母可以提出让孩子和陌生人交流的需求。看他们自己,如果他们不愿意,不用勉强。

2~6岁的孩子,出现对陌生人害羞的现象,是他们内置保护机制在响应。面对陌生人,孩子的警觉阀门会打开。他们也许不选择上前交流,但他们的探知雷达已经启动。他们在观察对面那个模式人,看他是否亲切、到底是不是坏人、对自己有没有威胁感。你要给孩子一个过程,让他的探知雷达去工作。如果他判断这个人可以信耐,孩子很快会和对方建立联系。

3

每个孩子都有安全雷达,孩子的警戒心,是与生俱来的保护能力。我们需要保护这种能力,毕竟这个社会危机重重。不说陌生人对孩子的侵害了,就连熟人,有时都可能会成为儿童安全的威胁。

作为一个妈妈,我其实宁愿孩子这种自我保护的能力日渐强大,也不愿意他们随便大大方方和陌生人分享自己的思想,变得亲近。如果忽略了这一心理过程,孩子长大后遭受陌生人的伤害概率也许会大大增加。

孩子不和陌生人打招呼,未来就变内向,就不懂表达、不懂提出需求了?别轻易上纲上线,你要做的,只是给他们时间而已。

为什么逼孩子跟陌生人打招呼,对孩子“杀伤力”太大?

记得有一次,邻居带着3岁多的小女孩来我家做客。我热情地跟她打招呼,“你好啊——”她却羞涩地躲在妈妈后面。我也没有开玩笑说:“小朋友,胆子要大些哦。”她的妈妈也笑笑,也没逼迫她一定要回应我的问候。

我招呼着小小费带着妹妹一起分享玩具,给他们削了水果。

15分钟后,那个小妹妹跑过来递给我一个她带来的洋娃娃,“你可以玩我的娃娃。”她说。而我理解,这是她的内心已经接纳我啦。看,给孩子们时间,其实一切没有那么复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