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朝三朝重臣,是清朝唯一得配享太庙之汉臣,晚年仕途坎坷

张廷玉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张廷玉出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北京,父亲张英是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高中进士,步入仕途。张廷玉初入仕途便在翰林院,所以后来他再登高位时,主要的工作还是在文字方面。


他是清朝三朝重臣,是清朝唯一得配享太庙之汉臣,晚年仕途坎坷​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驾崩,雍正帝即位,自此时任刑部左侍郎的张廷玉开始深受重用,成为雍正帝筹划军国大政的主要助手,也成为雍正帝此后最为信任倚重的大臣。

雍正朝时,张廷玉曾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雍正七年设军机处时任首席军机大臣。雍正十三年雍正帝驾崩时,立下遗诏,托张廷玉、庄亲王允禄和鄂尔泰为顾命大臣,许鄂尔泰和张廷玉两位老臣百年之后配享太庙。对于为人臣子来说,能百年之后配享太庙绝对是莫大的殊荣,而张廷玉则是整个清朝唯一享此殊荣的汉臣。


​如果说整个雍正朝是张廷玉仕途的鼎盛期,那么乾隆帝即位后则是他为官之路的低谷。起初乾隆帝还是重用张廷玉的,张廷玉和鄂尔泰是当时满汉臣子派系的代表,后来两派争斗欲烈,帝王最忌惮的自然是朝堂朋党之事,不过几年渐渐应了那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老话。
他是清朝三朝重臣,是清朝唯一得配享太庙之汉臣,晚年仕途坎坷​乾隆十年,鄂尔泰去世,互相牵制得一方不在了,另一方反而深受其累。张廷玉在与乾隆帝嫌隙渐深的情况下,于乾隆十三年提出辞官回老家安徽,乾隆不准。张廷玉的为官成就主要在于从事文字史料修纂拟旨典掌军机这块,他的言论曾经对雍正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他编纂制定的典掌制度奠定了整个清朝政治制度的基础。这也就决定了张廷玉一定很清楚内阁宫闱很多密事,那么乾隆帝自然不希望这样的人离开朝堂离开京城了。

乾隆十四年,张廷玉再次请辞,这一次乾隆虽然不高兴,还是准了,并赠诗三章。张廷玉在入谢叩恩之时,上表要乾隆帝作出一个凭证以安自己得前世宗宪皇帝许百年之后入配享太庙之事。此事惹得乾隆帝很是不高兴,但还是下了诏,第二日张廷玉的儿子入宫代为谢恩,惹怒了乾隆,乾隆让人宣张廷玉明日回奏。旨意尚未下达,翌日黎明张廷玉已经到了内廷谢恩。这一下乾隆认为是军机处泄露了消息,大为恼火。下令罢去张廷玉配享太庙的优容,削去伯爵。

有人认为说张廷玉老年后昏聩,才落得坎坷的下场。其实想想,一个三朝名臣尚不至于昏聩至此。乾隆即位后废除了很多雍正时期的制度,事实上乾隆一直亲近自己的爷爷康熙帝,而对雍正一直不喜。雍正也是亲身经过重臣结党而带来的桎梏之痛,亲手除去了自己登基为帝的功臣、后来渐渐自大僭越了君臣本分的年羹尧、隆科多。而对张廷玉和鄂尔泰给予充分的信任,说明二人还是很守君臣之礼,谨慎为官的。
他是清朝三朝重臣,是清朝唯一得配享太庙之汉臣,晚年仕途坎坷​雍正当初留下遗诏也是为了保二人不被新帝日后问罪,张廷玉亲眼见到自己参与制定的很多雍正时期的制度都一一被废,自然觉得唇亡齿寒,所以请辞归老家更多的应是为了保全自身和家族的一种办法,上表奏请乾隆作出配享太庙的凭证应当是一种告诉乾隆自己想晚年归安的暗示,和生为先帝的倚重信任之臣的功成身退一种期许。只不过君王对于臣子往往猜疑居心不正的天平砝码更重些,何况是新君对往日旧臣呢?

乾隆十五年,陷入绝对低谷的张廷玉再次请辞,乾隆再次震怒,罢其配享,免治罪。随后归去。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乾隆帝最终遵雍正帝遗诏,命配享太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