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鄙視你,預算30萬左右豪華一線品牌SUV,你就看中這個?

本文由 胖FANG 憤筆疾書


總有一天會發現,原來自己的豪車拿去車標,懸掛也是鐵片麥弗遜,動力也是閹割低功率,車機比不上汽配城,配置比不上比亞迪。


最近有個朋友想換車,預算30萬左右豪華一線品牌SUV問我意見,我頭也沒抬回答他,“對內飾有沒有要求?能忍的話奧迪Q5 ,換代前折扣很大,發動機底盤…….”

話沒說完他便阻止了我,“這車不行,空間太小了坐後排頂腿。”

我抬頭認真看了看面前的他,1米77的個頭和我相仿,剛想說什麼又咽了回去。

“要麼考慮下寶馬X1?”我都對自己的猥瑣不好意思了。

空間,又是空間,對標榜性能的豪車索取空間成了國人日常,在中國,車輛的屬性是工具還是裝飾品?

就拿Q5來說,為了動力輸出的效率採用縱置發動機佈局,同時前後多連桿的懸掛確保操控的品質,這些都要擠佔乘員艙的空間。取捨之下,設計師放棄了後排,只是為了發揮它奔跑的特長。

不是我鄙視你,預算30萬左右豪華一線品牌SUV,你就看中這個?

然而來到中國,它被認為空間狹小,後排頂腿,委屈落淚之餘在18年換代加上了L,只為了乘客打開後車門那句禮貌的讚歎:“哇,你的車好大!

寶馬3系,經典的縱置後驅,尺寸緊湊的運動三廂車。和F15戰鬥機“沒有一磅重量用於對地攻擊”類似。

3系的初衷是為了駕駛者設計,動力的流暢、轉向的敏捷、穩健的抓地是第一訴求。

不是我鄙視你,預算30萬左右豪華一線品牌SUV,你就看中這個?

然而在中國,它以中級車身份昂首登場,攔腰斷開硬生生加長11公分,只為後排乘客可以悠閒的翹起二郎腿,對車主來一句:“哇,你的車好大!

寶馬X1,我對這輛融入世俗的車已無話可說。拋開換用前驅平臺不說,橫置三缸發動機不提,麥弗遜前懸忽略,為了體現主人的好客還把後排坐墊減短營造寬闊的視覺,以這種投機取巧的方式攥取空間,簡直匪夷所思。

這樣的車,是工具?還是裝飾品?難道國人對尺寸崇拜到如此境地?

對駕駛狂熱者而言,車是工具。

任何多餘的軸距都會帶來不必要的重量,轉向遲鈍油耗上升性能下降。像腹部無法割捨的脂肪,不中看也不中用。

但我們尚不及德國人富裕的口袋,似乎對這些額外的成本視而不見,任性將車改成了裝飾品,掩埋性能的不濟成就自己的光鮮。

買車成了請客吃飯,點的菜越多吃剩的越多才能體現主人的慷慨富裕,空間再空曠也不嫌多。適可而止這種想法不僅摳門,而且掉價。

我的理解,豪車們的品牌價值主要體現在高性能。否則奔馳沒必要參加F1,奧迪沒必要參加勒芒,寶馬沒必要參加DTM,賽道競速代表了自身的技術能力和產品品質。

當然這些機器也是藝術品,流暢的外形看著悅目,良好的車身材質坐著舒適,體現了廠商對產品的定位。如果只為迎合市場就放棄對自身價值的追求,就目前看是雙贏,但本質是殺雞取卵。

這幾天朋友圈裡一直在討論智商稅的話題,我感覺德國人在前二十年賺取足夠口碑和關注後,開始痛快收稅了。

國人一般對駕駛沒需求,看中品牌和空間,確保面子和日常使用。

德國人認為性能必須確保空間夠用就行,品牌只能算附加屬性,誰買不起一輛BBA?

通過調研,他們發現國人只關心“別人”能看到的東西,外殼以內的無所謂。意識到自己只要做一點點改變,就能在中國取得無法想象的智商稅收,為什麼還堅持?說幹就幹。

商品部:“中國向產品需要拉長軸距,讓後排翹起二郎腿。”

研發部:“增重幾十公斤,油耗加大,行駛能力下降怎麼辦?”

商品部:“沒關係,他們不關心,我們是豪華品牌。”

商品部:“需要低成本橫置前驅車型,繼續增大後排。”

研發部:“放棄後驅傳統?降低產品技術含量?”

商品部:“沒關係,他們不關心,我們是豪華品牌。”

商品部:“我們需要做新的廣告,突出軸距優勢。”

研發部:“為什麼不宣傳我們的發動機、變速箱,優秀的懸掛調教?”

商品部:“沒關心,他們不關心,我們是豪華品牌。”

德國人有沒有想過,一味迎合消費需求而不做方向引導,短時間內的確盆滿缽滿,但自身的優勢也在慢慢被削弱。

以自己的品牌力做背書透支信仰,放棄高性能之長,轉向簡化結構提升空間這種技術含量偏低,人人都可以做的同質化競爭,未來到底對誰更有利?

市場上充斥各種L車型,消費者的認知慢慢轉為豪車的定義首先就是大空間,其它性能退居二線。原先對駕駛有需求的消費者,也耳濡目染放棄追求,一旦這些核心向客戶需求轉向,對德國人絕對不是件好事。

論文化認同,論攥取空間、論營造舒適豪華,他們真不是日本人的對手,只不過民族感情這道關暫時無法逾越,日本人的手腳還被束縛著。但消費者總有一天會發現,原來自己的豪車拿去車標,懸掛也是鐵片麥弗遜,動力也是閹割低功率,車機比不上汽配城,配置比不上比亞迪,空有巨大的空間行駛質感卻和普通品牌的車毫無區別,價格卻貴了不少,此時市場會發生什麼改變?

一旦民智開啟現在德國人苦心經營的消費市場,可能會被他人摘了桃,美國市場或許就是先例。

之前豪車是中年人在消費,給成熟的人理性的車。現在年輕人成了購車主力,給輕狂的人感性的車。但我相信,汽車作為耐用消費品最終一定是“內在美獲得最終勝利”。

大眾說,“我們在中國的經驗,他們不喜歡複雜的小車,只需要簡單的大車”,潛臺詞“我們也開始收稅了。”

既然是簡單的大車,誰不會做……


噴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