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记载花姓源于何姓,你知道原因吗?

古籍记载花姓源于何姓,你知道原因吗?

历经几千年的多次人口大规模迁徙、民族大融合和天灾人祸,中国各个姓氏也在发展演变。而随着“汉化姓”(少数民族改汉姓)、“改姓”(避祸改姓等)、“随姓”(归附大族势力改姓)和“赐姓”(皇帝赐姓)等等姓氏“变更行为”的发生,许多姓氏或“分化”或“融合”,“姓衍多姓”和“姓出多源”现象在中国姓氏源流史上已司空见惯。如姬姓,被称为“万姓之祖”;而许许多多的姓氏,更不是只有一个源头。

今天强哥就跟大家讲一个古籍记载与何姓有关的姓氏——花姓。

古籍记载花姓源于何姓,你知道原因吗?

花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新百家姓排名第285位(2008年数据),人口18万。关于花姓来源有6、7种之多,其中之一就是“花姓源于何姓”,即花姓中有一支来源于何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国历史上有两部同名的姓氏著作《姓苑》。一部为南朝宋时期著名学者何承天所撰(又名《何氏姓苑》。十卷。《隋书·经籍志二·史部》谱牒类),另一部为唐朝林宝所撰(三卷。《唐志》及《宋志》有著录)。何承天在其所撰《姓苑》中记载“花氏源于何氏”。至于何姓为什么改为花姓,却“没有任何可蒸之辞”。到了宋代,著名学者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引用了何承天的说法,指出“花氏出《姓苑》,出自何氏”,也没有道出“何改花”的确切原因,看来古人也搞不清何姓因什么改姓花。而《中国姓氏起源》则说“花氏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后代”。这个判断,或许还是根据何承天的“花氏出自何氏”,其逻辑或是:“花”的一支源于“何”,“何”的一支源于“韩”,“韩”源于西周唐叔虞,而唐叔虞是周文王的孙子,所以“花”的一支当然就是周文王后代。

笔者涉足何姓历史文化多年,也想探究何姓改花姓的原因,但查了姓氏典籍,也不知其所以然。难不成一句“已经不可考”就使“何姓改花姓”的原因成谜?

近段阅读有关资料,得知已有学者指出何姓改花姓的原因是“读音相近”。如果从现代汉语拼音考察,“花”与“华”读音相近,人们容易接受(所以花姓的一支来源于华姓),而“花”与“何”,八杆子也挨不上“读音相近”。

但学者对“读音相近”这样解读:一是“花”与“何”古时读音相近。专家指出,魏晋以前,汉文字中几乎没有“花”字,所用字为“蘤”(一音读花),后按同音字通用为“华”字。隋唐时期,“花”字读音为“hē”,通“诃”。二是“诃”是古代的外来姓氏,出自隋唐时期官称及诃陵国。《隋书·婆利国传》中有“官曰独诃邪拏,次曰独诃氏拏”的记载。据考证,婆利国,就是今天的文莱。隋炀帝杨广大业十二年(616年),婆利国曾遣使朝贡,以后遂绝,但臣子国人常有往来通商者,留居东南沿海地区者,按汉俗以官名为姓氏,世代相传。据说福建漳州还有其后裔,称诃氏、花氏,读音作“hē”。关于“诃陵国”,《唐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广州东南海中有诃陵国”。《新唐书》说,“诃陵国,有文字,有星历,王居阇婆城,其祖延吉东迁至婆露伽斯城,属国二十八。”据考证,诃陵国,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唐诃两国密切佛教往来,互通商埠,有大量的诃陵国人留居唐朝时期的中原、沿海地区,后按汉俗以国名为姓氏,称诃氏、花氏,世代相传至今。这一支花氏的正确读音作“hē”,现代被讹读为“huā”。相传福建、海南、广西等地还有其后裔。

古籍记载花姓源于何姓,你知道原因吗?

虽然古代“花”、“诃”同音,又有“诃氏”、“花氏”存在,但这跟“何姓改花姓”又有什么关系呢?据《康熙字典》、《前汉书·食货志》、《前汉·贾谊传》可知:诃,又通作呵,又通作何。有人认为,这也许就是学者所说“读音相近”的根据。有人还据此认为,“何姓改花姓”的原因是“音讹”,但“讹”的是“诃氏”而非“何氏”。这种说法有些牵强,观点还有得商榷。

关于“音讹”成姓,何姓本身就有两个事例。一例是秦末汉初“韩音讹为何”,另一例是明朝皇帝朱元璋赐吐蕃首领锁南普姓“何”。“韩”被讹为“何”,是古代江淮地区方言“韩何音同”使然。而明朝皇帝朱元璋不赐吐蕃首领锁南普姓其国姓“朱”,却赐姓“何”,所为何故?原来锁南普来自甘肃“河州”,“河”“何”音同也,但“何锁南普”又不合汉名习惯,所以叫“何锁南”。或许“花氏出自何氏”也类似上述“音讹”情况,但具体是“诃氏”还是“何氏”,如果找不到更加有说服力的根据,恐怕还难以推翻南朝何承天与宋朝郑樵这些姓氏大家的观点。(2018-5-16何焕强撰于广州)

古籍记载花姓源于何姓,你知道原因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