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謀殺背後的道德邏輯,太真實……

點擊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哦!

观点|谋杀背后的道德逻辑,太真实……

原文 :《絕對主義道德評判》

作者 | 楊江平(山東師範大學)

圖片 |網絡

相似的場景

收看聽聞已久的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的公開課《謀殺背後的道德邏輯》,最令我觸動的,是教授提到的一樁真實事件。

观点|谋杀背后的道德逻辑,太真实……

這是發生在海上的故事。1884年,一艘船上有4名船員,Dudley是船長,Steven是船員,Brooks是水手,17歲的孤兒Parker是船上的侍者。船被波浪擊毀,4個人逃上救生艇。唯一的食物,是兩罐大頭菜,且沒有淡水。開始幾天他們什麼都沒有吃,在第四天,他們打開了一罐大頭菜,又一天,他們吃了一隻龜,連同另一罐大頭菜,這樣維持了幾天。到了第八天,他們什麼都沒有吃,沒有食物,沒有飲用水。

這之後,Parker不聽其他人的勸阻,喝了海水,病倒了,奄奄一息。第十九天,船長Dudley提議,來一次抽籤,決定誰先死,並作為食物以救活其餘的人。Brooks拒絕了。但他們沒有抗住之後的絕望,決定犧牲掉Parker。Dudley用小刀殺死了男孩,然後三人一起享用Parker對他們的“恩賜”,四天裡,他們吃著這個男孩的血和肉,最終他們獲救了。

這個事件簡直是拜倫在《唐璜》當中設想過的一個情節的真實再現。

观点|谋杀背后的道德逻辑,太真实……

大船船尾被海浪破壞之後,唐璜和老師彼得利婁等三十人擠上了救生的小快艇。快艇癱在海上多日,彈盡糧絕之際,大家一致決定用抓鬮的辦法決定誰應當死掉來充作同伴的食物。何其相似的場景!拜倫簡直就是個預言家。

桑德爾教授拿出這個案例,是為了驗證大家的道德立場,到底是認同邊沁的功利主義,還是認同康德的絕對主義。在他的追問下,我才知道我一直持有的是絕對主義的道德評判。

拜倫應當也是吧。凡是吃過人肉的人,都發了癲狂,最終鬱郁死掉。在拜倫看來,這是瀆神的。人的某些道德底線是不能逾越的,無論藉口是如何堂皇,甚至正當。

愛倫·坡同樣寫過類似的一個故事,那是在他少有的長篇小說中。《亞瑟·戈登·皮姆的故事》有這樣的一段敘述:船上的四個人迫於飢餓,同樣做出了抽籤決定生死並分食死者的決定。在對同伴的狼吞虎嚥之後,他們度過了危機,並沒有受到什麼懲罰。

观点|谋杀背后的道德逻辑,太真实……

人類邁入文明門檻的一大標誌,就是設置了種種禁忌。在人類最大的禁忌——亂倫禁忌之外,還有同類相食這樣的禁忌。分食了彼得利婁屍體的船員都沒能倖存;但現實中的船長Dudley卻幸運地獲救了,並且理直氣壯地為自己辯護,他自認自己的行為是情非得已。他在日記裡甚至寫道,救命的船隻到來的時候,他們正在吃“早餐”。就是“breakfast”——如此普通的用詞。但這種“惡吃”,真的能算是早餐嗎?

無法妄稱自己的信仰

值得玩味的是,拜倫和愛倫·坡都死於這次英國船難事件之前。也就是說,他們並非是由這一震驚社會的審判獲得了靈感。也可能,反而是他們的創作,給了當時處於絕境之中的人們以啟發?或者,更可能的是,這種事件,在航海或者是極端情境中,並不是特例?只是,這些反人類的事情在黑暗中發生,被有意識地遮蔽了,不能見諸於報道?傑裡柯的油畫《美杜莎之筏》,不正是描繪了1816年的美杜莎號巡洋艦擱淺之後乘坐木筏的人們的遭遇嗎?當時的一片混亂倉皇,使得人們為了保全生命而不惜同類相殘。事發之後,當局試圖掩蓋,引起了倖存者的群情激憤,終於曝光於天下。拜倫和坡是否從此事中得到素材,也未可知。又或者是,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有,而且並非僅僅發生在極端情境之中,有時,受害者只是報復者洩憤的工具?不然,在希臘神話當中,為什麼會出現不止一例的食人事件?而且,是“自食親生子”?

观点|谋杀背后的道德逻辑,太真实……

但丁在《神曲》中設想過叛國者烏戈利諾伯爵在地獄裡吃人的場景——“那個罪人(烏戈利諾)從那可怕的食物(人頭)上抬起嘴巴,把嘴巴在頭髮上擦了擦,那正是長在被他啃爛的後腦殼上的頭髮。”而對於烏戈利諾的這種駭人想象,應當是源於其生前的經歷。烏戈利諾與兒子們一起被囚禁於“鷹塔”,兒子們相繼餓死後,他在孩子們的身上“摸來摸去”。有人認為,但丁在此隱晦地表述了伯爵不能抗拒飢餓而終於啃噬了兒子遺體的事實。博爾赫斯認為,但丁是用一種模糊性在吸引我們去揣測。歷史上的烏戈利諾在我們的猜疑中,在吃人與未吃人之間搖來擺去,這種不定性比單純的肯定或否定要可怕得多。

观点|谋杀背后的道德逻辑,太真实……

愛倫·坡筆下的皮姆在回憶自己的經歷時,是這樣說的——帕克(Parker,這個虛構的名字,與1884年真實被害者的名字竟是一樣)沒有做任何抵抗,他聽任彼得斯用刀刺進了他的後背,隨後立刻便倒地身亡。語言根本無法將那種現實的極端恐怖性描述出來。

皮姆曾認為自己是絕對不會違背原則的。但在無法違抗的眾意麵前,他動搖了,並且最終妥協了。也許,不受到萬難的試煉,我們永遠無法妄稱自己的信仰。

人性的閃光

在極端的情境中,當然從來也不乏人性的閃光。艾特瑪托夫在《花狗崖》中,就讓孩子的爺爺、叔叔、爸爸,逐一跳下小舟,自沉大海。死的滋味由自己去品嚐,生的希望留給朝氣蓬勃的後代。

观点|谋杀背后的道德逻辑,太真实……

包括現實生活中,泰坦尼克號上眾紳士的選擇,一直是令人稱許且感喟的。也因此,在紐約的哈德遜河上,要為他們建立紀念碑;牽涉到趙氏冤案中的眾壯士、將軍、大夫、郎中,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保全了忠良之後趙氏孤兒的性命,成就了千古傳奇,深深打動了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引發其對中國精神的高度讚譽。

高尚的選擇,留下不朽的紀念碑;卑鄙的選擇,留下法庭、輿論、道德、良心的審判。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是人性的。區別只在於,一個保全的是肉身的自我,而另一個卻更傾向於榮譽的自我。作為mortals,人類的immortal奢望,只能寄希望於榮譽的自我的光輝,可以永照汗青,永遠灼灼其華。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22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文章

观点|谋杀背后的道德逻辑,太真实……

社會科學報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官網

http://www.shekebao.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