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灵魂:项美丽笔下的《潘先生》与《香港假日》

小说的灵魂是人物,人物的灵魂是性格,性格的灵魂又是什么。

拷问灵魂:项美丽笔下的《潘先生》与《香港假日》

透过项美丽的笔端,《潘先生》里的贤人潘海文、潘先生的玛莎表妹、潘先生的父亲老潘、潘先生在日本的“当汉奸”的弟弟,《香港假日》中人人爱的玛丽小姐、迈克比恩中尉、沙尔文-克拉克医生、长臂猿“小小”和米尔斯,以及作者自己,诸多人物的言谈行径、容貌内心,无不透露着这样的讯息:性格的灵魂是命运。

拷问灵魂:项美丽笔下的《潘先生》与《香港假日》

构建时空、塑造人物、刻画性格,到最后,都归结为对命运——这一灵魂中的灵魂的、深沉拷问。

这与常理不符。几乎所有励志的文字说辞都在告诫我们:性格决定命运,将二者的本末倒置,是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论调。不过,悦读完项美丽的小说《潘先生》,这种倒置就有了清晰的理由,而当散发着油墨香的《香港假日》,刚刚翻看几十页,就越发坚信,“命运塑造性格”,是一种事实存在。

拷问灵魂:项美丽笔下的《潘先生》与《香港假日》

当然,这里讲的“命运”,不仅仅所指发生在书中具体人物身上的周遭,也涵盖了文章里人物所代表的那群、那类、那族人物总体的境遇,更包括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发展状态与脉络。由此,再番审视《潘先生》与《香港假日》中人物的性格,无不是时代的命运,在书中人物身上和心上,刻下的烙印。

拷问灵魂:项美丽笔下的《潘先生》与《香港假日》

即使参杂了一些猎奇与窥探,两本书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在于:它们都是纪实小说。其中,《潘先生》是项美丽1935年至1939年在上海生活,珍贵资料的浓缩与提炼;而《香港假日》则是作者1939年至1941年、从重庆重返香港、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彼时,时代的命运,可想而知。

拷问灵魂:项美丽笔下的《潘先生》与《香港假日》

作为“潘先生”的原型——诗人邵洵美,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阔少”,是项美丽结识的、许多中国文人的代表,是最柔顺的那一个。透过这位中国的斯密斯——Mr.Pan,以及他的孩子、太太、岳母、父亲、弟弟妹妹、堂兄堂妹、以及杂乱无章的友人和佣人,项美丽缩影了抗日战争对上海普通市民生活难以言尽的深刻影响。

拷问灵魂:项美丽笔下的《潘先生》与《香港假日》

同样的战争,把香港也变成“炼狱”。项美丽把此间煎熬的生活,命名为“假日”,并非反讽,那个时代,多少英国人按照政府安排,从九龙撤离到港岛的时候,怀抱的,多是去度个周末的心态,只是未曾料到,会是一个如此漫长的“假日”。 香港本就弹丸之地,战争让它加速萎缩,这一萎缩的过程,将人物形象与性格凸显得愈发明显,加之香港特殊的地缘政治,这里的人物,便更加深深地嵌于背后的世界版图。

拷问灵魂:项美丽笔下的《潘先生》与《香港假日》

暴行与反抗、绝望与希望、沉沦与新生,从人物主线的《潘先生》、到时空特设的《香港假日》,在项美丽的笔端,纤毫毕现地呈现出,战争这一特殊事件和时代背景,讲人事逼至极端的景象,临摹出每个人战争面前的穷形尽相。

如此,拷问灵魂,无非便是拷问将灵魂抚慰、或扭曲的时代命运。

拷问灵魂:项美丽笔下的《潘先生》与《香港假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