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级车市场的标杆 上汽大众 全新一代朗逸

A+ 级车市场的标杆 上汽大众 全新一代朗逸

从途观到途观L越级后的井喷式销量增长让上汽大众尝到了甜头。如今,十年未换代的朗逸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二春,最懂中国消费市场的大众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将全新一代朗逸从古老的PQ34平台摇身一变成了MQB平台的一员。

十年前,人们对上汽大众的认知还停留在普桑、POLO 和极少部分帕萨特上。彼时,A 级车市场还是日韩系车的天下,而当第一辆朗逸从上海工厂生产线下线时,一切发生了改变。

自2008 年6 月朗逸上市至今,其累计销量近314 万辆,由朗逸延伸而来的Lavida 家族车型累计销量突破354 万辆,如此傲人的销量足以让各大车企CEO 们惊叹不已,而这与上汽大众深耕国内市场,深深了解中国消费者的用车需求不无关系。

A+ 级车市场的标杆 上汽大众 全新一代朗逸

这次我们试驾的全新一代朗逸便是大众针对消费者对于汽车品质、空间、配置等各方面的需求,进行全新升级后的产物,升级后的全新一代朗逸从原先的A 级车一跃进入了A+ 级市场。

而即便在产品周期末端,现款朗逸仍坐拥月均三万台的销量,上汽大众自然也不会停止这条仍有不错利润空间的生产线。

A+ 级车市场的标杆 上汽大众 全新一代朗逸

因此,全新一代朗逸将会和现款朗逸进行同堂销售。此外,现款朗逸的优惠幅度偏大,将不会与全新一代朗逸在价格上产生重叠,只是给了消费者更多一种的选择。

回到这台新一代朗逸身上,它采用了大众全球最新一代的设计语言——Arteon,前脸部分的格栅较现款有了明显的向下延伸,并且四周一圈也都采用了镀铬件包边,贯穿式的前大灯经过重新设计后显得更为扁平,大灯末端的线条过渡明显要更柔和一些,全系标配的LED日间行车灯主要集中在大灯上沿。

A+ 级车市场的标杆 上汽大众 全新一代朗逸

在太阳的照射下行驶时,LED 灯也能勾勒出整个大灯造型,相当具有科技感。发动机盖上仍旧保持着现款的四条筋线,只是中间两条筋线的间距被拉得更开阔,再加上加宽的车身尺寸,从车头侧45 度看去,这小小的改变让整车平添了几分沉稳。

得益于全新的平台,全新一代朗逸的车身更显修长,车侧的双腰线设计让整车显得更为丰满。C 柱处的三角窗设计通常出现在B级车上,而上汽大众直接把这种设计下放到了这台全新一代朗逸上。

A+ 级车市场的标杆 上汽大众 全新一代朗逸

车尾部分则带有一丝帕萨特的影子,车尾变化最大的便是采用了隐蔽式镀铬排气管了,较之现款朗逸多了一份精致感。

在这台顶配车型上,轮毂还被换为了17 英寸的双色轮毂,搭配225/45 R17的邓禄普SPORT MAX 050 轮胎。低扁平比的轮胎也意味着它将牺牲部分燃油经济性以及舒适性,但会有更好的路感

进入车厢内,全黑的内饰配色已经成为如今内饰的主流配色,整个中控布局相较大众所擅长的“套娃式”布局做出了一番改变。

A+ 级车市场的标杆 上汽大众 全新一代朗逸

例如中控区域的贯穿式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相较现款,全新一代朗逸将中央液晶屏的位置与空调位置进行了互换,更便于驾驶者平视液晶屏,为行车安全提高了保障。只是空调出风口位置的下移让整体观感与这个级别的常见车型有所差异,可能还需时间适应。

A+ 级车市场的标杆 上汽大众 全新一代朗逸

▲多媒体系统搭载了CarPlay功能,可与手机进行交互体验

在1.5 升中配以及1.4T 所有车型上,都使用的是平底方向盘,并且四向调节的幅度较大。中央液晶显示屏为8 英寸,包含了目前主流的CarPlay、MirrorLink 和百度的CarLife 可供手机互联。

遗憾的是,消费者普遍感兴趣的低配版车型的标配手机支架在这次试驾中并没有安排试驾车。

A+ 级车市场的标杆 上汽大众 全新一代朗逸

▲顶配车型上的电动座椅调节同样算是越级配置

但据上汽大众全新一代朗逸产品经理介绍,这款手机支架也是上汽大众花费两年研发的产物,其参与了大大小小数次碰撞测试,即便车辆发生严重碰撞,也能保证手机不被甩出支架,肯定比起某宝9.9 元包邮的小厂手机支架要靠谱很多。

A+ 级车市场的标杆 上汽大众 全新一代朗逸

液晶屏右侧并非完全是硬塑材质填充,在贯穿式中控台右侧即副驾正前方,上汽大众首次在这个级别采用了亮黑拉丝渐变饰板,触摸上去的感觉十分光滑,这部分的设计提升了内饰的整体档次

相较中控台的变化,仪表盘就显得中规中矩了,黑底白字红针的转速表与时速表加上中央黑底白字的行车电脑集成了时间、室外温度、行驶里程等实用信息。四窗一键升降这项现款朗逸上的厚道配置被继承了下来。

A+ 级车市场的标杆 上汽大众 全新一代朗逸

▲低扁平比的轮胎加上双色轮毂使得全新一代朗逸看上去更显大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新一代朗逸还全系标配了后排的双风向空调出风口,并且在出风口下方还安置了两个USB 充电口。对于如今的年轻人而言,出门不带手机是万万不能的,这种直击消费者痛点的配置也难怪上汽大众这块金字招牌能常年稳居销量榜前端。

A+ 级车市场的标杆 上汽大众 全新一代朗逸

▲510升的超大后备厢容积,在不放倒后排座椅的前提下就能塞进3个32英寸旅行箱

可能不少人对于全新一代朗逸究竟缘何跨入A+ 级市场没有一个量化的概念,接下来我们就拿现款朗逸与之做一下比较。全新一代朗逸的长宽高分别为4670 毫米、1806 毫米、1474 毫米,轴距为2688 毫米,分别比现款朗逸要长65 毫米、41 毫米、14 毫米,轴距则是增加了78 毫米。

A+ 级车市场的标杆 上汽大众 全新一代朗逸

得益于MQB 平台的加持,全新一代朗逸不仅在轴距上达到了A+ 级的标准,并且在后排座椅上也比现款增加了75 毫米,提供了更舒适的腿部支撑。

我们两位1.81 米的男士乘坐于后排时,腿部尚有一拳的空间,头部也能保有3 指的空间,只是中央地台的凸起并不小,这对于日常通勤的A+ 级车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更低的重心可能是造成中央地台凸起的主要原因,这多少会影响后排第三位乘客的心情。

A+ 级车市场的标杆 上汽大众 全新一代朗逸

▲后排出风口加上下方的两个USB充电接口, 只能说上汽大众对于国人的需求相当了如指掌

幸而全新一代朗逸的后备厢空间不小,据官方公布,后备厢放下3 个32 英寸的拉杆箱后仍有一定有效空间,并且后排座椅还可以4/6 比例放倒,再加上全车随处可见的储物格和门板上的超大储物空间,全新一代朗逸在储物能力上完全当得起这个级别的佼佼者。

A+ 级车市场的标杆 上汽大众 全新一代朗逸

▲电子驻车功能在这个级别中很少见, 上汽大众对于全新一代朗逸的重视可见一斑

在配置上,上汽大众为全新一代朗逸全系标配了WOKS 安全头枕、ESP、智能胎压监测、后排出风口、电子手刹、LED 大灯等配置,都是相当实用的配置。而在这台顶配朗逸上,无钥匙进入、无骨雨刷、倒车影像、自动大灯等功能都有搭载。

我们此次试驾的主要是1.4T 的顶配车型,而这台标号为280TSI 版本的顶配朗逸依旧是那个低扭就能爆发出不俗动力的“小豹子”,去到中段后,继续深踩油门,动力仍会源源不断地传递到前轴上,250 牛·米的峰值扭矩在1750 转/ 分时便能早早到来,并且能持续维持到3000 转/ 分。

A+ 级车市场的标杆 上汽大众 全新一代朗逸

▲空调区域布局清晰,旋钮阻尼感稍强,需加以适应

而在时速超过120 公里/ 小时后,发动机才渐渐开始有些力不从心。全新一代朗逸虽说启用了MQB 平台,但它驾驶起来不同于同门师弟明锐——一台于2016 年便换成MQB平台的家用轿车。

如果说明锐的驾驶感受是偏轻快,那么全新一代朗逸给我的感觉就是厚重,朗逸的方向盘要更沉重一些,转向的指向性在同级中属上游水准,转向时的力度回馈要来得更真实,7 速双离合与这台1.4T 的搭配依旧优秀,在平顺性上的表现仅次于1.5 升车型。

A+ 级车市场的标杆 上汽大众 全新一代朗逸

▲顶配车型的导航功能相当实用,并且可以通过语音助理进行操作

全新一代朗逸在悬挂韧性方面比起现款有了长足的进步,再加上重心变低的关系,在高速转弯时,你很难察觉到车辆的侧倾。在铺满碎石的颠簸路面下,它能完全过滤掉碎石带来的细小震动,尽可能地保持平稳行驶。

A+ 级车市场的标杆 上汽大众 全新一代朗逸

▲与1.4T发动机搭配的这台7速双离合变速箱也是上汽大众的一对老搭档了

而在经过大的坑洼路面时,17 英寸轮毂加上邓禄普的运动型轮胎也让这台全新一代朗逸能尽量保持贴地姿态,四个轮子牢牢抓住地面,把弹跳控制在极小的区间内。偏舒适的调校风格也完全符合全新一代朗逸的定位

在试驾完1.4T 车型后,我也小试了一段1.5 升车型,这台发动机作为替代1.6 升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全新之作,其综合工况油耗降低了10%,发动机代号同样为EA211。它在中低速行驶时,拥有极为舒适的驾驶体验。

A+ 级车市场的标杆 上汽大众 全新一代朗逸

▲1.4T的发动机动力放在这台加长后的朗逸身上丝毫没有逊色,在高速路上相比于1.5L+6AT版本有明显优势

这源于这台来自爱信的6AT 与全新1.5 升发动机的默契配合,平顺性更甚于1.4T+DSG 的动力组合。但当时速超过80 公里/ 小时后如需再提速,你能明显感觉到动力上的捉襟见肘,因此1.5 升车型还是以城市的日常通勤为主,若需经常跑高速,还是得考虑1.4T 车型。

点 评

对于上一代朗逸,我个人还尚有些微词,因此也不会推荐别人去购买。但到了这一代,换上MQB 平台后,我想说,它确实能够撑得起A+ 级车市场的标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