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八十三團建起防風治沙綠色長城

「绿色发展」八十三团建起防风治沙绿色长城

「绿色发展」八十三团建起防风治沙绿色长城
「绿色发展」八十三团建起防风治沙绿色长城「绿色发展」八十三团建起防风治沙绿色长城

8月13日,行走在八十三團的大街小巷和團場的林地管護區,撲面而來的不再是沙塵,而是草木的清香;呈現在眼前的不再是光禿禿的沙丘,而是滿目的青翠。昔日高高的沙海被良田和植被所覆蓋,在這裡,職工們用10多年的時間鑄起風吹不倒沙來不懼的綠色長城,在一定範圍內有效扼制了沙害漫延,實現了“人進沙退”。

八十三團位於世界內陸風速最大的風口——阿拉山口風區,境內有10萬餘畝沙漠,其中流動沙丘4萬餘畝,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這裡林業基礎薄弱,森林資源少,生態環境惡劣,土地沙化、鹼化、水土流失嚴重,風沙災害頻發,風沙每年給團場造成經濟損失數百萬元。

「绿色发展」八十三团建起防风治沙绿色长城
「绿色发展」八十三团建起防风治沙绿色长城「绿色发展」八十三团建起防风治沙绿色长城

流經八十三團境內的精河,如今有綠帶保護,實現清水長流。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步伐的加快,八十三團的林業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該團一方面做好團場總體防沙治沙規劃,制定科學合理治沙方案,另一方面積極走林業項目帶動、助力發展之路。

作為團場的防風治沙功臣、全國防風治沙先進個人、八十三團林管站站長郭建新告訴記者,2002年、2003年,團場爭取到1.5萬畝國家退耕還林項目工程,在該團風沙重點危害區外圍建起了1.5萬畝的喬灌木相結合的防風固沙林,實現了人工林面積上“量”的飛躍發展。2008年以後,團場在“三北防護林四期”防護林工程項目規劃之下,積極推行林權制度改革,走公有造林和私有造林相結合之路,採取“林隨地走”,誰的地邊誰承包的造林措施,較好地解決了林農爭地,林農爭水、林地遮蔭等林業生產的矛盾。

從2008年至今,10年來,該團在農作物區營造高標準的農田防護林2000餘條,道路林近100公里。

「绿色发展」八十三团建起防风治沙绿色长城
「绿色发展」八十三团建起防风治沙绿色长城

10年前,流經八十三團的精河河道被流沙慢慢吞噬著。

在郭建新的帶領下,團場探索出了適合本地區的一套機械治沙方法。即:“頭年機械治沙治標、二年生物治沙治本、三年實現封育”的治沙模式。這些措施的實施,使昔日的“黃龍”被緊緊地鎖在一道道沙障之下。同時,該團還開展了大量的生物治沙活動,創造性地採取了引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相結合的供水辦法,使沙區有限的水資源得到了最大利用。特別是移動式噴灌供水技術在地表水豐富地區的應用,使得原來每畝4000多元的治沙成本降低了近一半。

截至2016年末,該團森林資源總面積達19.69萬畝,人均擁有林地面積7畝,條田林網化率達92%,森林覆蓋率達到28%,對八十三團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沙治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绿色发展」八十三团建起防风治沙绿色长城

10多年前,八十三團職工在沙海鏖戰。

「绿色发展」八十三团建起防风治沙绿色长城

10多年後,沙海變綠洲,這是該團林管站站長郭建新察看苗木生長情況。

「绿色发展」八十三团建起防风治沙绿色长城

今天沙海栽下一顆幼苗,明天鎖住沙海巨浪。

截至目前,該團累計收復被沙漠侵襲的棄耕地2000餘畝,團場主要經濟作物棉花單產由1995年的87公斤增加到2016年的143公斤,僅此兩項團場每年增收500餘萬元,團場職均收入由1995年的4000多元,增加到2016年的19500元。沙塵暴天氣也隨之減少,確保了通過境內的亞歐鐵路大動脈的暢通。

「绿色发展」八十三团建起防风治沙绿色长城

昔日沙海,今日良田。這是連隊職工在晾曬枸杞。

end.

來源:北疆開發報 沈志君 袁水河 程學溦

◆ ◆ ◆

編審 | 吳 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