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了解一下

“肝血管瘤”,了解一下

隨著影像學診斷技術的發展及全民健康意識的提高,定期健康體檢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重視,肝血管瘤的檢出率日益增高。在這個談“瘤”色變的時代,大家難免會憂心忡忡,不知所措。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這個“肝血管瘤”是個什麼瘤。

“肝血管瘤”,了解一下

肝血管瘤是最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成人發病率約為0.4%~7.3%,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好發生於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約為1:5。在組織學上,肝血管瘤是一種血管畸形,根據其含纖維組織多少可分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臨床上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

“肝血管瘤”,了解一下

發生機制

肝血管瘤發病的確切機制目前仍不太清楚,先天性血管發育異常是最為接受的學說,並且後天性內分泌影響激素水平(比如經產、懷孕及口服避孕藥)也是對其發生造成一定影響的因素。另外也有學者認為,肝血管瘤與肝內毛細血管感染有關。

分型

國內對肝血管瘤大小的分型以直徑5cm、10cm為界線,<5cm為小血管瘤,5cm~10cm為大血管瘤,>10cm為巨大血管瘤。

若依據腫瘤的個數分類,肝血管瘤可分為孤立型、多髮型及彌散型,其中孤立型和多髮型較為常見。

臨床表現

肝血管瘤發展緩慢,瘤體小時可無任何症狀,多在體檢或因其他疾病剖腹探查時發現。當腫瘤增大至直徑>5cm時,會有少數患者出現非特異性的腹部症狀,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腹脹、腹痛、食慾減退、噁心、喛氣等。

本病自發性破裂出血罕見,但瘤內若有血栓形成或壞死可致發熱、肝功能衰竭及全身消耗性凝血綜合徵。少數因為巨大血管瘤或肝門部血管瘤對膽管的壓迫引起膽管梗阻,出現黃疸。少部分彌散型具有潛在的發生致命併發症的風險,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消耗性凝血、甲狀腺功能減退、暴發性肝衰竭及肝破裂。

診斷

依賴影像學手段,包括超聲、超聲造影、CT或增強CT、核磁共振(MRI)、血管造影及核素顯像,這些影像學手段能幫助我們鑑別肝血管瘤與其他肝臟良惡性腫瘤。

臨床顯示,95%以上的肝血管瘤不增長、不破裂、不惡變,可與人體長期“和平共處”。因此,大多數肝血管瘤患者不需要治療。目前,對於首次發現的,經確診後直徑<5cm的肝血管瘤,每隔3~6個月進行一次超聲檢查即可,目的在於觀察瘤體增長的速度。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則需要治療:直徑>10cm的瘤體或是直徑>5cm但有繼續增大的趨勢,且患者有一定的自覺症狀;瘤體位於肝包膜下(尤其肝前緣、大肝外葉)有潛在破裂出血可能者;緊鄰肝門、下腔靜脈及肝實質內主肝靜脈等特殊部位的肝血管瘤;不能排除惡性腫瘤者等情況的建議手術治療。但對年齡超過60歲以上患者手術要慎重,無明顯症狀不要手術。

目前報道的肝血管瘤的治療手段主要有肝部分切除術、血管瘤剝離術、血管瘤縫扎術、肝動脈結紮術、微波固化術、射頻熱毀損法、肝動脈栓塞術等方法,但是以手術治療最為有效。

肝血管瘤屬於良性病變,絕大多數發展緩慢,終生不用治療。發現肝血管瘤一定不要緊張恐懼,要保持心態平和、情緒穩定。應禁酒、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油膩過重,避免過度勞累和劇烈運動,尤其避免肝區受外力碰撞。最重要的是定期複查,若有瘤體快速長大或出現併發症,則應及時於專科醫院就診。

“肝血管瘤”,了解一下

參考文獻:

[1]黃紀偉,朱則昕,廖明恆,等.肝血管瘤的診療現狀[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誌,2016,23(2):143-146.

[2]樓健穎,梁廷波.肝血管瘤的外科治療選擇[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誌,2016,23(2):140-142.

[3]朱峰.肝血管瘤 治還是不治[J].江蘇衛生保健,2018(05):12-13.

注:部分內容及圖片源於網絡,以上內容僅供健康學習交流。

以上內容僅用於健康教育學習交流

“肝血管瘤”,了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