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千古一帝,其大臣超越诸葛亮,却因一句话毁灭自己百万大军

十六国时期的苻坚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君主。苻坚建立了前秦。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就是他的大臣王猛了。王猛可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治国之道、兵法权谋,乃是当世诸葛亮。在王猛的辅佐之下,前秦国内大治,对外则灭了前燕,统一了北方。可谓文治武功都非常显赫。

我们后人都大胆做出判断,如果王猛能够多活10年,前秦将会完成大一统。

不过,王猛没能活那么长。

王猛死前,对苻坚说:晋朝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历来被奉为正朔,君臣和睦,我死了之后,千万不要伐晋。我们国内的鲜卑人、羌人都是投降过来的,他们迟早会成为隐患,你要一步步把他们铲除掉,国家才能安宁。

寥寥数语之后,王猛就断气了。这里面一共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不要伐晋,第二层,把国内的鲜卑贵族、羌人贵族慢慢除掉。

此人是千古一帝,其大臣超越诸葛亮,却因一句话毁灭自己百万大军

可惜的是,苻坚没有放在心上。

公元383年,前秦天王苻坚统率97万大军,大举伐晋。他要在自己的手上完成统一天下的千秋伟业。

战争之前,苻坚就伐晋一事召开了讨论会,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反对出兵,主要理由有三,第一,晋有长江天险,第二,晋国内部和谐,没有可乘之机,第三,谢安、桓冲等人是非常厉害的人物,有他们在,想要获胜很难。

苻坚很愤怒,他说:人多口杂,还不如我自己来决定!

于是他宣布散会。却单独留下他的弟弟苻融,想跟他单独探讨。

但是很明显的是,苻坚根本就不是要探讨,他只是想寻找支持他的人而已。因为在苻融表示反对之后,苻坚再次大怒。

他说:我们有百万大军,辎重武器堆积如山,难道灭不了晋吗?

除了他们之外,苻坚的太子、后宫的妃子都竭力表示反对。

苻坚非常不解,大军压境,如风吹残叶,大家为什么要反对?

还好,苻坚所需要的支持者终于出现了。

前燕降将、鲜卑贵族慕容垂说:以强并弱,是自然规律。如果大王你英明神武,又有百万大军,手下的将领都像白起、韩信一样,小小晋国,还会平不定吗?司马炎统一东吴就靠了杜预、张华这两三个人而已,你的决策又何必需要所有人都支持呢?

苻坚大喜,说:能跟我平定天下的,只有你一个人了。

从后来的情况可以知道,慕容垂之所以支持苻坚,是别有用心的。

东晋的桓冲先发制人,一举攻克了前秦的好几座城池。

苻坚就派苻叡和慕容垂率领五万兵马去救援。不得不说,慕容垂确实具备很强的用兵之才。他采用疑兵之计,命令每个士兵扎十个火把,在夜间点亮,结果形成了光照几十里的场面。

东晋的将领桓冲被慕容垂的声势所震慑,不敢交战,就撤回了南方。


天王苻坚下令征伐晋国,规定全国范围内十丁取一。最终募集到的总兵力为步兵60多万,骑兵27万。十丁取一,意思就是成年男子十个里面征召一个当兵入伍。这在古代算是非常宽松的了,在战事紧张的时候,三丁取一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由此可见,前秦的国力之强大。

在出征之前,苻坚还下令:任命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给他们把房子盖好。

来了之后,直接拎包入住吗?

司马昌明是东晋皇帝,谢安和桓冲都是东晋的重臣。什么情况?

这一方面体现出苻坚的狂妄自大,另一方面体现出他在对待政治问题时候的优柔寡断和妇人之仁。从前对待慕容垂、姚苌等仇敌的时候,他就一再如此,非但对前事既往不咎,而且高官厚禄予以重用。

前秦的军队非常庞大,东西相距超过一万里。苻坚命令苻融先率领30万大军作为先锋。

东晋顿时陷入恐慌之中,他们所派出的军队数量总共才8万人。

先锋指挥官谢玄非常害怕,就去问谢安到底怎么办。谢安非常镇定自若,说已经安排妥当。然后居然郊游、聚会、下棋,一如常态。谢玄不死心,又请张玄帮他打探一下。张玄平时的棋艺是超过谢安的,但由于担心战事,竟然连连被谢安打败。下完棋后,谢安又继续游山玩水,深夜才回去。

他的这种行为很明显是在稳定人心,不过也能够看得出谢安的老成持重和极强的心理素质。

远在荆州前线的桓冲对于前秦的进攻也非常担心,他派了3000精锐去保卫京师。谢安坚决不要,说:我们已经安排妥当,兵力和武器一点都不缺。

桓冲听说后,发出感叹:谢安确实有宰相的度量,但他不懂军事,大敌当前还游山玩水,派出去作战的人都是没有经验的后生小子,两方的兵力相差这么悬殊,看来我们要亡国了。

此人是千古一帝,其大臣超越诸葛亮,却因一句话毁灭自己百万大军

前秦的苻融很快攻克了寿阳,东晋将领胡彬就撤退到硖石。苻融于是进攻硖石,将之围困。

东晋方面对此也做出反应,征讨大都督谢石和前锋都督谢玄率兵去救援。不过,前秦对此早有防备,将军梁成早已率5万人在洛涧淮河一带布防,以阻止东晋援军。

胡彬军的粮草已尽,派人向谢石求援,报信的人被苻融俘获了。

苻融非常兴奋,因为他从中了解到敌军的兵力不多。于是,立刻报告远在后方的苻坚:敌军人少,赶紧派大军过来,我怕他们跑了。

苻坚得到消息后大喜,他作出决定,抛下大军,自己率领轻骑兵8000人昼夜不停到前线和苻融汇合。

于此同时,苻坚还派人去向谢石劝降:强弱悬殊,还不如早点投降!

这非常符合苻坚的一贯作风,他对待仇敌、俘虏都是非常优厚的。我相信如果谢石投降了,待遇不会差,京城的官位和正在建造的房子都会给他。苻坚一直以来采取怀柔的政策对待敌国的用意也正在方便诱降吧。

但是很明显,谢石不会投降的,至少不可能不战而降,因为没有人会做出这种令人耻笑的行为。更何况,苻坚所派来的劝降使者是朱序。

朱序何许人也?原来是东晋将领,在战败后投降了前秦的。苻坚对待他非常好,任命他为度支尚书,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长。

苻坚的意图很明显。你看,他来了都能当上大官,你要是来,我更不会亏待你!

没想到这个朱序却心怀不轨,他向谢石泄露了前秦的军事机密,他说:如果秦国的百万大军都到了,你们肯定打不过,要打就趁现在,他们还没有完全集结,先打败他们的先锋军,然后再见机行事。

很多人说朱序当初的投降是诈降,是过去当间谍的。这一点我不认同。他的战败和投降都是迫不得已的。一个人诈降不可能“诈”好几年的。时间已经过了很久,朱序早已不再是东晋的人。

那么他为什么要跟谢石说这些呢?我觉得跟慕容垂、姚苌等人是相同的。他们都看出了前秦帝国的潜在危机和苻坚的狂傲自大,在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

这时候,东晋军中出现分歧。谢石听说苻坚已经亲自到达寿阳前线,非常害怕,想要采用扼守防御的战术,企图消耗前秦的斗志。而另一将领谢琰则劝谢石采纳朱序的建议,立即发动进攻。

终于,谢石被说动了。

于是,谢玄派将领刘牢之率领5000人强攻驻扎在洛涧的梁成军。刘牢之手下的部队是东晋的最精锐部队,他们都是从北方逃亡过来的,他们一直想着要攻回北方,重归故土,在历史上被称作“北府兵”,战斗力非常强。

结果在刘牢之和他的北府兵的猛攻之下,梁成军大败,梁成本人也被斩杀。刘牢之派兵切断敌军渡过淮河的归路,使得前秦军大溃,跳河者无数。

这一战前秦军死伤1万5千人。

谢石率领大军水陆并进,和前秦大军对峙与淝水。

苻坚很震惊,吓得出现了幻觉。他和苻融登楼查看晋军的阵容,看到对面山上的草木都以为是敌军,非常担忧,说:敌军怎么这么多?一点也不弱啊!

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来历。

到目前为止,不过是势均力敌。前秦虽然输了一阵,也并不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大局。应该说,到了这个程度上,战略上的优势就开始失去作用,真正决定成败的还是战术上的细节,将士的勇猛,双方统帅的高下优劣。

谁能把握住时机、战机,谁就会有更大的赢面。

前秦和东晋两军就这样对峙在淝水的两岸,双方都不敢贸然发动进攻。兵法有云,半渡而击。渡河的过程中,军队对陷入短暂的慌乱之中,如果被敌军趁机进攻,将会形成溃败。

这个时候,东晋谢玄向前秦提出建议:你们远道而来,却在河边筑防,一副要打持久战的样子,根本就不想速战速决嘛,我建议你们能够往后退一点,让我们能够渡河,这样就可以一决胜负了!

前秦的将领都反对,他们说:我众敌寡,只要能够坚守住,就万无一失。

此人是千古一帝,其大臣超越诸葛亮,却因一句话毁灭自己百万大军

然而苻坚却说:我们不妨就退后一点,让他们渡河,等他们渡到一半的时候,用骑兵冲击,可以一举得胜。

苻融也表示认同。于是就下令让士兵退后。

这就是一道非常普通的后退的军令。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产生了致命的后果。

前秦军的军队阵容太大,前后相距太远,不能完全通晓情况,后面的士兵看到前面的士兵都后退,非常疑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而此时,朱序再次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所在的位置较为靠后,看到军士疑惑,就趁机大叫:秦军兵败,快跑!

朱序作为一个将领,手下是有一部分兵力的,他很容易就能煽动这部分人。继而整个后军对被带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于是,前秦军就在这样糊里糊涂的情况下,大乱失控,各自逃窜。

苻融大惊,立刻骑马追赶重新发令,想要稳住阵脚。但此时军心已经崩溃,根本无法控制。苻融本人也在乱军之中被践踏落马。

晋军看到局势突变,立刻渡河追击,将落马的苻融斩杀。秦军主帅被杀,如此一来,更加全面崩溃,自相践踏。

正所谓兵败如山倒,前秦军几十万大军居然就在一瞬间土崩瓦解,令人愕然。逃跑的士兵,听到风吹的声音和鹤的叫声,以为是晋军追杀,昼夜不停的逃亡。成语“风声鹤唳”就出自于此。

这一战,秦军自相践踏而死、被斩杀而死、露宿野外冻死饿死的,据史书记载有十之七八。

而此战过后,盛极一时的前秦帝国也土崩瓦解。天王苻坚被羌人姚苌杀死,而慕容垂带领自己的手下重建了燕国,北方重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我们后人看历史,一定要站在一种公正的立场上来看,才能够有更多的收获。苻坚作为消灭北方数国,完成局部统一的雄伟帝王,想要建立大一统的不世功业,这是能够理解的,也算是一种伟大的追求。

当时有很多人都声称晋朝才是正统,而前秦只不过是少数民族所建立,不可能取代晋朝。这种想法当然是略显迂腐的。苻坚说:刘备是汉室正统,他的儿子刘禅还不是被晋武帝司马炎给统一了吗,正统有什么用?

很明显,苻坚作为一个具有开明思想和雄心壮志的人,当然是不会认同。所以,我在这里,对于苻坚想要追求这样的功业,表示理解。人追求梦想,是没有错的。

也有很多人说,国内有这么多人反对,尤其是国家中的忠臣、最杰出的大臣都表示反对的时候,反对肯定有理。我对于这种看法也是不太认同的。大家都反对,这件事就一定错了吗?真的未必。明成祖朱棣成功夺得帝位之后,想要把都城迁到北京去。当时就是举国反对,反对的理由也很成立,劳民伤财,不如休养生息。但朱棣一意孤行,最终还是迁都了。后来,在明成祖朱棣的六次北征蒙古的战争中,迁都的作用体现了出来。直到明朝的灭亡,我们都能够看出,以北京作为首都,对于在军事上防御北方少数民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云亦云,这件伟业能成功吗?

所以,我并不否定苻坚的想法。只是他的战略或者战术方面出现了差错。当时的情况非常像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苻坚就好比袁绍,而东晋就好比曹操。苻坚有大军将近百万,而东晋不过其十分之一。但东晋君臣相得,上下一心,战斗力并不弱。反而是苻坚这边,兵多而不整,将骄而志怠,苻坚本人也是志大才疏,不谙于军事。

官渡之战的时候,沮授给袁绍献上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战略,他说:曹操的士兵非常精锐,但我们兵多粮多,可以跟他们打消耗战,不断派兵南下袭扰他们,不出几年,曹操就会疲惫不堪了,那时将不战自溃。可惜,袁绍没有听从他的,只想着尽快决战,终于在战斗中被曹操寻找到破绽一举击败。这种情况在兵法上,就是没有将战略优势,转化为战术优势,最终败北。

苻坚的情况非常相似。无论在兵力还是国力上,前秦都是占据绝对优势的,但他妄图一战定乾坤灭亡当时还没有呈现出败象的东晋,这无疑是非常冒险的。当他舍弃战略优势,而寄希望与军事本身之时,战术的胜败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战争的指挥官的优劣、士兵的训练程度这些具体战中的细节将会更大程度上左右战局的成败。苻坚的选择,无疑是将获胜的概率变小了。这正如两个实力相差悬殊的人下棋。实力越强的人总是希望下的局数越多越好,而实力弱的人就希望一局定胜负。因为一局定胜负,会增加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苻坚摒弃战略攻势,而直接采取战术对决的方法,就是这样的一局定胜负的下棋方法。

淝水之战在军事史中也非常著名,有典型的意义。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决战的意义。

不过,前秦的士兵训练程度也是这场战争的关键,很显然他们对于指挥、军令都非常生疏,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也可想而知。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慕容垂了,前秦的大军溃败,而他手下的3万人却井然有序,丝毫无损。可见一个卓越统率对于军队的重要性。

很显然,苻坚的军事统率能力是他的短板。在他还没有失去王猛的时候,他的所有一切缺点都得以被掩盖,使得他展现出一个千古一帝的伟大形象(柏杨称之为中国五位大帝之一),而一旦王猛死去,他的缺点就暴露无遗,甚至致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