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UM騎行初體驗:更軟的避震更簡潔的操控

“用戶突破50萬,累計騎行總里程13億公里,共產生了近30萬噸的碳減排。”2018年8月23日6點隨著小牛電動CEO李彥的登臺,正式拉開了小牛秋季發佈會的序幕,而僅僅兩個月前,他們剛剛在巴黎盧浮宮發佈了N-GT與M+兩款新車,而就在那場發佈會上,小牛剛剛宣佈用戶突破40萬。

小牛UM騎行初體驗:更軟的避震更簡潔的操控

雖說小牛這次和兩個月前在盧浮宮相同的發佈了兩款新品,但和只限量299臺的和邁凱倫車隊合作的限量款相比,UM這款U1的迭代品才是小牛未來一年的重頭戲,也在電動車新國標正式實施前夕承載著小牛電動主要的業務壓力。小牛為UM定義的slogan是輕裝上陣,而在他們看來這既是UM的設計初衷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小牛的目的就是為打造一個和生活相關的品牌。

小牛UM騎行初體驗:更軟的避震更簡潔的操控

這次UM的設計核心就主要圍繞著輕量化與高性能的匹配來實現,整車重量僅39kg,這個重量甚至郭老屍都可以雙手將其舉離地面數公分。而如此輕量的身形,在結構和材質上確是有板有眼,全新的直徑60mm“C”型一體化承載式大梁框架設計上比上一代U1在穩固性與耐衝擊性能上的進步是明顯的,而選用的6061航空鋁合金的材質則可以在更穩固的前提下更大限度的減輕車身重量。

小牛UM騎行初體驗:更軟的避震更簡潔的操控

小牛UM騎行初體驗:更軟的避震更簡潔的操控

或許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減輕重量,UM此次精簡掉不少過去的功能。例如在啟動方式上,UM砍掉了此前在U1上第一次出現的無鑰啟動按鍵,而是隻提供遙控器的啟動與鎖閉;再比如UM去掉了此前的檔位切換按鍵,當你在行駛到一定速度後UM會自動從一檔升至二擋,它將UM從手動擋升級成為自動擋;而大燈開關按鍵在UM上也被省略掉,它將根據周圍環境自動選擇大燈亮度,這也是在小牛N1S上添加的功能。此外UM還去掉了轉向燈、定速巡航,而去掉功能按鍵換來的左手把位上的空間,小牛新增了擴展接口,未來可擴展外接配件,例如手機支架或是一臺GoPro。

小牛UM騎行初體驗:更軟的避震更簡潔的操控

電機方面,UM除了頂配版採用的是博世電機,其他無論是超清版、動力版還是都市版和青春版,小牛均採用的是和其他國產一線電機廠商合作定製的電機。在儀表盤上UM和U1一模一樣,而在車梯上UM只設置了主支架,並未設置側支架,但即便是UM的主支架在使用起來也是非常輕巧,毫無郭老屍的N1那般沉重的感覺,這也和UM輕巧的車身分不開。

在騎行體驗上,郭老屍最大的感受是下面幾點:

1,最大的感受還是外觀,UM具有濃濃的工業風格,框架和線材全部外露,感覺從N1到M1到U1再到UM,小牛已經將設計做到極簡,車身也從一個大胖子到精壯身材,再到骨感風,現在到了骨架感了。

2,避震超軟,UM可能是我騎過的避震最軟的小牛。為了測試避震,我還故意過了數次減速帶,既沒有明顯的顛簸感,也沒有因為避震彈簧打到底而造成的巨大顛簸,騎行起來非常舒適。

3,坐墊明顯比U1的更軟,更舒適,騎起來沒有不適感。

4,操作起來更簡便,由於不用換擋,不用開關大燈,不用打轉向燈,你在騎行時只需要擰油門、捏剎車、摁喇叭三個操作所以你的注意力可以更多的關注在路況上。確實少了一分玩車的快感,但多了一分從容,不過相信玩車的用戶肯定也不會選U系列。

5,由於現場試駕的UM均未解鎖,所以很難深入體會到它的動力分配,以及提速情況,但通過20km/h的低速測試,也能大致覺得UM的騎行感很順暢。和U1一樣UM同樣採用的前碟剎後鼓剎的剎車方式。

6,現場由於只是簡單試駕,並且由於電池倉鎖死所以郭老屍未能看到那塊5.5kg重的電池,未來當我收到評測車後會進行深度體驗,屆時可以期待。

小牛UM騎行初體驗:更軟的避震更簡潔的操控

現場體驗完小牛UM,我對UM的用戶畫像進行了深深的思考,曾經在體驗U1時我說過U1和此前小牛電動車最大的不同是它是小牛向下挖掘的嘗試,但我覺得UM的出現,小牛更多考慮到的是女性角色在出行時的影響因素,無論是簡潔的操控還是39kg的超清重量,它考慮更多是以女性為代表的低體力人群對出行工具的操控力。而這樣向更全面的人群拓展的方式,正是體現了小牛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我們不把用戶當上帝,我們把用戶當人看,把用戶當朋友。”或許正是小牛的這種用戶導向邏輯才能把它從2015年指引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