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的保護圈,隨著孩子的長大一點點放大

把你的保護圈,隨著孩子的長大一點點放大

把你的保護圈,隨著孩子的長大一點點放大

你有多久沒有讓孩子打掃家裡的衛生?

多久沒有讓孩子整理自己的房間?

多久沒有讓孩子洗自己的衣服?

最近看到網上有一個媽媽的朋友圈,被無數人點贊。

原因是她有一個愛做家務的女兒,

這位媽媽有一個10歲的女兒,她每天放學之後就會跑到菜市把菜買好,然後獨自一個人做好美味的飯菜,等著辛苦工作一天的爸媽回來,一家三口一起共進晚餐。

把你的保護圈,隨著孩子的長大一點點放大

是不是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沒錯她只有十歲,看到之後我也是有點不好意思了,長這麼大了至今最拿手的一道菜就是——煮泡麵。

有人說:“沒辦法,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可是你錯了,小女孩的父母可都是市裡中醫院的醫生,可想而知收入肯定是很不錯的,而且小女孩還是獨生子女。

這麼優秀的家庭,這麼懂事的女兒真的是讓人羨慕啊。

這位媽媽也是沒有想到自己曬娃,引來了網友們的熱議。

很多人為這個懂事的女兒打call,但是也同時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反思:

l 孩子這麼小,不應該讓她做這些事前,萬一哪天她沒有拿好刀,或者是不小心把過給弄翻了,那多危險啊。尤其是用火的時候,萬一哪天忘了關那可就是釀成大禍了

l 一個在80年代,看似很平常的一件事,沒想到在30年後的今天,一個十歲的孩子會做飯都會上新聞

l 我從不要孩子做這些,孩子和大人就應該分工明確,他們現在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學習是他們的首要任務。

把你的保護圈,隨著孩子的長大一點點放大

是啊,在30年前,孩子幫家裡做這些事情是最為平常的事情,然而到了今天能做到這些事的孩子少之又少,大多都是回家書包一丟,然後打開電視或者拿起手機,等著媽媽把飯做好。

不知道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大多數的父母達成了一種共識“孩子只要負責學習就可以,其他的事不用管。”

所以在這位媽媽曬出女兒做飯的事,就相當於是現今社會上的一股清流,才會引起廣大網友的評論。

其實,現在大多數的父母進入了一個家庭教育的誤區,一味的去追求孩子們的成績,或者是一味的保護孩子,讓孩子在自己的翅膀下成長。

這是家庭教育傾斜的現象,這種傾斜會讓孩子漸漸的失去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記得以前看過的《特別狠心特別愛》它裡面有一段這樣的話: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因此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艱難,一輩子朝他們索要!”

把你的保護圈,隨著孩子的長大一點點放大

確實現在的孩子基本上沒有吃過苦,孩子們一個個都是寶,家務這些事情都不讓孩子們沾邊,給鄉下爺爺奶奶帶的,爺爺奶奶更是不敢讓孩子做這做哪的,害怕被兒子兒媳說道。記得那時候的我們,每年到播種、豐收的季節,都是擼起袖子和爺爺奶奶們一起下地,種花生、種豆子、插秧苗……,拔花生、割油菜、割稻子……。

孩子們在揮灑汗水的時候,明白“粒粒皆辛苦”是真的很辛苦,才會體會到父母的付出是多麼的不容易,才會懂得感謝父母們的辛苦養育之恩。

讓孩子們在勞動過程中收穫成長,鍛煉出堅韌不拔的意志,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記得近段時間,新聞上報道的一則新聞;

82歲老母親狀告48歲的研究生兒子,回國7年不去工作還要她來養。

48歲的大衛,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研究生,回國7年沒有去找過一份工作,反而是天天睡在家裡,拿著82歲老母親的退休金苟活著。

阿婆,每個星期還要去醫院做透析,實在是養不活他,無奈之下向法院起訴,但是他依然不為所動,反倒說是阿婆溺愛他毀了他的前途。

阿婆也是無奈的掩面而泣:我教育的不對,樣樣包辦,他從小樣樣現成的,依賴慣了……

種花得花,種果得果。只能說這事怪不得別人,只能怪阿婆自己了。

把你的保護圈,隨著孩子的長大一點點放大

還有對教育界影響極大的魏永康事件,17歲的神通魏永康被中科院以生活自理能力太差勸退。

可能你會說這理由也太扯了吧,能上中科院的不都是天驕嗎?

是啊,可是你見過大冬天,下著雪還穿著單衣、拖鞋在學校裡遊蕩,從來不知道打掃衛生,一推垃圾堆在寢室,連正常的和同學交流都做不到的天驕嗎?

他媽媽從小就是給他灌輸了一個思想:你只要讀好書就可以,其他的事都不要你做。

最後也過果然和他媽媽想要的那樣,孩子成了一個“學習中的天才,生活中的傻子”。

把你的保護圈,隨著孩子的長大一點點放大

詩人於戈曾說:“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

孩子在長大過程中,要逐漸地讓孩子參與到勞動當中,在勞動當中學會擔當,學會獨立。

孩子就像是一塊生鐵,只有經過千錘百煉才能變成更有用的鋼。

想要孩子的更優秀不妨把你保護的空間,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一點點的放大,讓孩子在這個安全的範圍內自由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