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与现代的对接——发展中的毛陈镇

寻找历史与现代的对接——发展中的毛陈镇

□宋志刚 夏志高

毛陈镇的前身为毛陈古渡。毛陈最初设集于乾隆四年(1739),因有毛、陈两姓在澴河万家坡摆渡,遂称毛陈渡。据古谱记载:“在澴河之滨,从前系一沙漠地。乾隆年间,里人始议开集,以便交易。南来北往多取道于此,盖亦水陆通衢也。”《孝感县志》记载:“毛陈渡为孝感县市店,原是湖区小集镇,建国前为南下武汉、北上县城的码头。”建国至今毛陈先后命名为毛陈乡、毛陈公社、毛陈镇。

古渡毛陈,地灵人杰。镇内河湖密布,水陆交通便利。有府河、澴河和滚子河纵观全境,有野猪湖、王母湖点缀其中,水韵灵动,风景优美。孝感八大景中有两处“董墓春云”、“北径渔歌”在毛陈,是董永故里。改革开放以来,毛陈有了一个新名片“莲藕之乡”,莲叶翻浪,荷香飘香,吸引了无数南来北往的客商。新的时代,毛陈镇在“国家级小城镇综合开发试点镇”、“省级文明乡镇”、“省级百强乡镇”的基础上,建设美丽、和谐、幸福乡镇。

毛陈历史人文底蕴深厚。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的董永、七仙女的故事,千百年来,烩炙人口,家喻户晓。董墓、仙女池、饭山等遗迹烙印着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散发着孝文化的芬芳;“王母湖的传说”优美动听,回味无穷;碧公台、龙山文化遗址、古井岗战国古战场等古迹,构筑了厚重的荆楚文化底蕴;胡登武、颜光第等革命烈士前赴后继,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刘志坚、陈少敏、饶民太等革命先辈在毛陈开辟湖区抗日根据地,留下了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英勇故事;著名画家汤文选、作家管用佳作迭出、闻名遐迩。

把握历史机遇,创造人民幸福始终是毛陈镇党委、镇政府的不懈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毛陈的发展从起步到嬗变,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初期,充分利用交通优势,以抓农业调整、抓品牌为主。 产业结构调整趋优化,建成107国道沿线万亩优质莲藕,建成以同欢、双龙村为主的万亩高产水稻;建成以王母湖、府河滩涂万亩水产及牛羊养殖基地;建成以荷香园为龙头的千亩花卉苗圃等七大特色商品基地。焦湖莲藕以“皮薄肉嫩、清脆汁甜、凉拌清炖,色味俱新、营养丰富、开胃生津”,年产五千万吨,远销日本、新加坡,弛誉海内外。在进行产业调整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夯实镇域经济基础,一举跃入孝感市“十强乡镇”行列。

十九大以来,毛陈镇紧紧抓住“孝感百万人口大城市南城新区”三大重要功能组团之一、省级孝南经济开发区重要拓展区、孝感生态文化旅游区的规划发展目的地”这一契机,重新规划定位,一心一意抓改革,聚精会神谋发展。招商东风强劲,投资成效喜人,坚持招大引强选优,注重引进高科技、高税收、无污染、竞争优势强的好项目和总部经济。世界名企、上市公司纷纷落户毛陈,形成了建筑、造纸、模具、包装、服装、家具、休闲农业等龙头支柱产业。

曾经的毛陈古渡,如今是处处生机与活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人口布局更加合理。目前全镇下辖面积88.9平方公里,15个社区,人口4.3万,镇区常居人口2万;各类交通极为便利。316、107国道、京港澳、硚孝高速公路纵贯全境;武孝城铁在毛陈建有专门地面站和王母湖预留站;府河、滚子河、老环河直通长江;天河机场距镇仅30公里;水、陆、空四通八达;经济社会更为发达。近年来,毛陈镇先后获得2010-2012年度省级文明乡镇、2012年度省级百强乡镇,2013年度省级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行政先进单位等殊荣,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在2011年和2014年都获得湖北省“楚天杯”称号,连续多年获得市级综合表彰,是孝南区2017年度综合目标责任管理先进单位。2017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7亿元;完成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48亿元,其中零售额5.39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7.33亿元,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1796元;组织财政收入22696.4万元,其中,国税收入17965.2万元,地税收入4731万元;全面完成区级下达的主要经济指标任务,获全区“目标责任制管理第二名”荣誉;财政收入连续两年突破两亿元,获全区“财政管理工作突出单位”称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