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个将军可以和多少个士兵对打?

历史大帝


有网友问:在古代一个将军可以和多少个士兵对打?我们就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吧!明末第一勇将刘綎,平攘录记载:“綎舞大刀立斩数人,敌奔溃”。

在萨尔浒大战的最后时刻,明史记载刘綎2只手臂都负伤,还中了箭伤,一边脸被砍掉,还左冲右突,砍杀数十名八旗军。明末大将曹文诏,明史记载:“文诏左右跳荡,手击杀数十人,转鬭数里”。

黄得功,十几岁从军,在辽东作战,手刃2人,得到白银50两赏金。随后参加剿灭张献忠战争,黄得功单人杀死张献忠第一勇将三鹞子王兴国,虽然黄得功脸部负伤,但是越战越兴奋,连续追杀张献忠部队十多天。每次出战,都喜持铁鞭战,鞭渍血沾手腕。

骆尚志明军参将,追随李如松到半岛打击日军,在碧蹄岭,日军伏兵四起,李如松所属家丁多被日军火铳打死打伤,在危机时刻。 骆尚志身披重甲,将李如松夹在腋下,一手持刀杀出重围。

努尔哈赤,他出战女真哲陈部,以4名骑兵冲击对手800骑兵,杀死20多人。对战尼堪外兰,努尔哈赤射杀8人,斩杀1人。

孙守法明军将领,曹文诏部下,清军总督孟乔芳以伏兵伏击孙守法,最后孙守法以铁鞭杀死对手百人,最后力竭阵亡。

鳌拜,清军将领,在松锦战役,随着济尔哈朗对战明军洪承畴大军,鳌拜五次担任突击队队长,五次突击明军阵营,五次攻陷明军阵营,建立第一等功勋。

胡一清,南明勇将,当时记载:“尤长于马槊,腋挟二槊,飞掷三十步外,中重铠,皆洞中,追及夺槊,迭掷迭夺,每驰陷阵,辄手殪数十人以为常”。

甘辉,郑成功第一勇将,勇冠三军。在南京战斗失败,隐藏在民宅,遭到清军围攻。连杀数十人,最后负伤被捕。曰:“吾为将,杀数千百人矣;宜可以死,亦杀之”。

最后一个就是吴三桂,明档记载:“三桂自少为边将,勇而敢战. 每逢大敌,身先士卒,绞杀虏级独多”。


深度军事


古代的将军一般分为两种:冲锋陷阵类型和运筹帷幄类型。

古藏先生可以从差不多时期选两个历史人物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类型将军作为代表:项羽和韩信。

项羽是冲锋陷阵将军杰出的代表,其武力值之高令同一时代的将军难以望其项背。俗语说: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在项羽最后人生时刻,仅仅带几十随从冲出汉军的十面埋伏,单人斩杀将军和士兵数以百计,最后在万户侯的诱惑下,士兵才敢一拥而上,但项羽却还是全部屠杀殆尽,最后看见自己同乡用自己人头卖个人情,自刎而亡。

在古代战争中,如果没有暗箭等兵器,仅仅靠刀剑等兵器的话,项羽单人单骑估计无人可挡,斩杀100士兵很轻松,当然项羽的武力值已经远远超过来了一流武将,在他的时代能和他过三招的都是绝顶高手。

说完项羽我们说一下同一时代的韩信,韩信号称兵仙,在他眼里哪怕是人屠白起,他都瞧不上。我们抛开韩信的帅才不说,单单说他可以和几个普通士兵来打?史书上是没有相关记载他亲手杀敌人的相关记录。不过有其他的记录,韩信曾经的胯下之辱的故事。大致如下:《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现在这个故事给我们现代人代表的意义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当古藏先生却不这么认为,遇到这么个事,一个血气方刚男人如果打得赢对方,一定会奋起反抗,但韩信没有。说明韩信的武力值可能和一般人没区别,甚至还差一点,所以2个士兵基本可以搞定韩信。

最后古藏先生告诉大家,古代武将可能既不会像项羽那么神勇,也不会如韩信般脆弱,他们都是极端,只是作为例子来分析下。古代武将一般打三四个士兵还是没得问题的!


古藏书屋


其实吧这个事受到了古代小说和电影的影响,总认为实际交战中两军都摆好了架势然后两支部队的大将军单打独斗一番,实际上这种情况根本不存在的。

举个简单的的例子,评书里隋唐第一猛将李元霸使一对铁锤,四百斤一个,共重八百斤,算上盔甲和全身盔甲,至少1000斤的重量。至于李元霸体重就算200斤好了,毕竟舞动这么大的铁锤没有200斤可能举都举不动。可是他起的马能受得了600KG的重量吗?现在的摩托车顶个500KG都费劲(印度的核动力摩托车另算)更别提马匹能不能受得了了。

在古代实际交战中将军两个人单挑的情况的是存在的,但是打仗赢不赢和武将单挑赢不赢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个恐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从古代兵书上来看将军多是带兵打仗指挥、调度的指责,很少冲到一线杀敌。特别是几个古代的战神,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在宋代才第一次出现,而其本身是用来练习臂力的而非兵器。但是在小说和电影电视剧中为了突出主人公,必须有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武器吧。于是出现在宋代的武器就成了东汉末年的英雄武器。

之前提到了古代作战的相关形式,其实古代作战一直到现在都是都是利用骑兵和步兵组成阵型,然后正面吸引的同时派兵从侧后方攻击敌薄弱处。这时候就需要移动速度快的骑兵担任突袭和突破任务,之后步兵再沿着骑兵突破的防线缺口冲进敌方方阵之中。因此士兵和带队的小队士官能不能很好的执行命令就尤为关键了。

不过话说回来古代将军比士兵吃的饮食要好,所以单从体力上一对一的时候将军胜率大一些但是一旦士兵人数一多,恐怕武功再抢也挡不住人多。毕竟这不是三国无双,你可放不出必杀来。


烽火观察


决定战士武力值的其实有好几个因数,一个是本身素质,一个是训练,一个是装备,一个是命够硬!

人与人之间本身素质差别就非常大,那种顶级武将都是膀大腰圆的。比如张飞身高1米9,在平均身高一米六的汉末时期,一个人打几十个肯定没问题。

接着是训练。古代打仗跟现在不同,当时都是屯田兵,不是职业的。这些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训练少。跟武将那种每天都在练功的肯定不能比的。

再来就是看装备了。由于武将身体素质好,他们能驾驭更重的盔甲跟兵器。好盔甲防御能力强,刀枪箭不易创伤;好的武器杀伤性更大。比如,秦琼的武器就是双锏,这种武器虽然钝而无锋却是不怕卷刃,打个几百人也不会变成锯子。而普通士兵只能拿制式的武器了,兵器也不趁手。

接下来就是看战斗经验了!一名好的武将都是身经百战的,他们比普通士兵更有经验。这些经验在瞬息万变的格斗场特别明显。

因此,一般来说打仗时候当先锋官的那一位武力值会最强,在全副武装的情况下,打赢一百名普通标准士兵是没问题的!比如吕布赵云这种,几千人围着打也能够突围逃走。


优己


不要被电视剧里误导,将军也是普通人,有时候甚至还比不上普通士兵。

古代将军分儒将和武将,儒将就是依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才能,而不是冲锋陷阵的武力,像周瑜韩信就是典型的智将和儒将,如果叫他们和一个五大三粗的普通士兵对打,说不定还被打的倒地不起。


另一类是武将,这类在历史上很多,像项羽斛律光这样的能以一敌众的将领,他们往往有一定军事才能,搏击方面也有很熟练的技巧,让他们有了冲锋陷阵的本领。

但是基本上,古代将军都不会轻易出阵的,作为军队的领导核心,将军往往起着指挥和协调军队的作用。


并且古代还没高音喇叭,如果阵前挑衅,不但要距离近,还要声音大,还要承受被放冷箭的危险,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些动不动就上阵挑衅的将军,通常也是一些低级武官,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将军。


唔亦的夏天


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厉害将军,其实没什么武力值,古代将军打仗,没有几个是靠自身的武力来决定胜负的,而是靠军事思想和临阵决策和指挥。真的冲到第一线冲杀的虽然比不会武艺的人多很多,但也都是在刚起步,没什么地位的时候才会冲锋陷阵。大多有指挥权的将军石在后边指挥,兵士和小将领带队冲杀。

像《三国演义》里那样,将领在前面和对方将领公平决斗,史书上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人物的一种笔法而已,大部分人还是像诸葛亮那样坐镇中心大帐,甚至是离战场很远的指挥所指挥战斗。

如果你信心的话会发现,大将军阵亡一般都是部队被彻底击溃,一般性的普通战争,大将很少有阵亡的,因为将领都是在后边指挥,不被击溃,一般威胁不到他们的安全。除了史书和小说塑造的极为战神级别的人物,一般将领再被包围时单枪匹马根本对付不了几个人,长枪钩镰枪专门是对付战马的,战马倒地,有七八个训练有素的士兵就可以对付一员大将。当年鳌拜被视作战神,竟然被几个和康熙玩布裤戏的少年生擒活捉,回顾历史,那些被俘的名将,也都是被无名小卒拿下,好汉难敌四手,恶虎害怕群狼。抓一个落单的将领,其时远没有影视剧里那么困难。

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即便是泰森级别的人物,有三个一般水平的职业运动员一起上,从不同角度攻击,泰森也支持不了几分钟。古代将军打仗也和这个差不多,这还的说是那些从基层靠战争拼出来的将军,像卫青、诸葛亮、陆逊、王猛、谢玄、袁崇焕,这些人都不是靠跨马征杀出来的将领,他们的武力值恐怕三五个兵士就能拿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