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地鐵7號線的那些特色站點

武漢地鐵7號線一期工程即將開通,貫穿6城區,快速換乘輻射武漢三鎮,特色站點也揭開神秘面紗。

一、徐家棚站:

武漢軌道交通7號線徐家棚站位於秦園路靠近和平大道路口處,共設6個出入口及2組風亭。徐家棚站為地下四層車站,與公路隧道合建,地下一層為物業開發層,地下二層為公路隧道層;地下三層為地鐵車站站廳及設備夾層;地下四層為地鐵車站站臺層,車站主體採用蓋挖逆作法施工。車站全長217m,深34m。

武漢地鐵7號線的那些特色站點

車站設計理念:《棚築新輝》

徐家棚未來將誕生一個大型綜合體項目——“城市山水”,建築風格如同山巒起伏,長江連綿,動感簡潔富於變化,徐家棚站內設計與綜合體建築風格遙相呼應,以“都市森林”呈現。站內柱體分為四面,並以涼亭、樹冠形狀延伸至天花,柱面左右兩邊以光潔白色展現,另外兩面與天花相連,並配合LED白色光帶,整體採用白色石材與網板,與文化牆上大面積的綠色植物圖案呼應,營造一種都市中森林蔥鬱,擁抱藍天、青山綠水的美好氛圍。

徐家棚站藝術牆的創作主題為“棚築新輝”,該站位於長江二橋江邊,作為7、8號線交匯站點,力求設計元素統一,表現形式不同。該站選取具有江城特色的蘆葦作為設計元素,以秋季的蘆葦展現7號線的金秋雅韻、收穫與成熟;以春天的蘆葦喻意8號線的生機勃勃、蓄勢待發。運用繪畫的藝術手法呈現自然之美,營造一種“風吹蘆花飄,人在畫中游”的視覺享受。

武漢地鐵7號線的那些特色站點

換乘情況

為5、7、8號線換乘站

重點難點

車站規模大:總建築面積達到5.3萬m2,埋深34.16m,開挖土方近40萬方。

施工工藝複雜:車站距離長江800m,地下水豐富,含大量的淤泥質地層和粉細砂層,地質情況複雜。車站圍護結構採用1.5m厚地下連續牆,深度達65m;車站主體採用全蓋挖逆作法施工,從地面開挖後逐層施工頂板、中板至底板,施工組織較常規明挖法複雜。

地鐵與公路相結合:徐家棚站首次採用了公鐵合建車站的設計方案,公路層位於負一層站廳、設備區和負三層站廳層之間,並與地鐵車站完全隔離。

武漢地鐵7號線的那些特色站點

二、螃蟹甲站:

螃蟹岬站位於友誼大道和公正路交叉路口南側,沿友誼大道佈置,與2號線形成“T”型換乘。車站為地下三層雙柱三跨明挖島式站臺車站,地下一層為站廳層,地下二層為設備層,地下三層為站臺層。車站共設置站共設2個出入口,2組風亭。全長212m。

車站設計理念:《湖光山色》

螃蟹岬站附近的曇華林是武漢知名的歷史風情地區,花園山北麓與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兩山並行呈東西走向。這裡近代中國建築、西式建築、中西合璧建築交相輝映,各流派建築於此。中西文化交匯、風雨不變百年古街,形成了曇華林的整體建築風貌。這一切,都賦予了此站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螃蟹岬站取曇華林藝術街中古建築的輪廓為元素,用傳統的剪影方式,結合現代工藝,運用到地鐵空間中,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特點。此外,還從古街中的老磚牆、青石板路中尋找創作靈感,並將之藝術化處理,運用到地鐵站內裝飾設計中,增加了螃蟹岬站的藝術人文情懷,與曇華林的氣質相匹配,形成地上空間與地下空間視覺藝術的有機結合與完美展現。

螃蟹岬站的藝術牆創作主題為“滄海藝粟”,該站是湖北美術界活動的集中區域,此處人傑地靈,藝術人才輩出。作品的主題為“璀璨星河、滄海藝粟”,畫面中奔騰不息的星河猶如楚鳳翱翔於九天之上,藝術大家閃耀其中,藝術之源生生不已。畫面以石材轉印與玻璃雕刻工藝手法呈現,通過燈光與玻璃的透光流動性,營造出一幅色彩絢麗、浩瀚遼闊的詩意畫面,與簡約現代的地鐵空間形成強烈的對比。

武漢地鐵7號線的那些特色站點

該車站方案取沙湖元素和螃蟹岬的“岬”字為切入點,以“湖光山色”為設計主題。花園山北麓與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兩山並行呈東西走向,螃蟹岬是因其山東端呈蟹鉗形,延伸入沙湖,自古得名。車站吊頂用鋁板和LED燈光藝術結合,形成抽象的層疊錯落的“山”形態,中跨造型用湖面的漁網形態為元素,通過藝術手法用金屬網板結合鋁板的表現形式,強調山與水的空間關係。

換乘情況

為2、7號線換乘

螃蟹岬站位於武昌區友誼大道與中山路、公正路的交叉路口。為武漢地鐵2、7號線換乘站。其中7號線地下一層為站廳層,地下三層為站臺層。2號線地下一層為站廳層,地下二層為站臺層;7號線與2號線,兩線形成“T”型站廳換乘。站廳付費區設置4個換乘通道方便乘客便捷乘車,其中往北邊方向為2號線,地下二層為島式站臺,呈東西向佈置,分別通往天河機場和光谷廣場方向。往南邊方向為7號線,為地下三層島式站臺,呈南北方向佈置,分別通往野芷湖和園博園北方向。換乘的乘客通過地下一層站廳即可換乘。

工程重點難點

該站位於螃蟹甲中山路路口,交通複雜、施工場地狹窄的條件,先後克服了城市主幹道十字路口多達6次交通疏解、老城區既有十餘種管線遷改、不停運改造運營地鐵車站、暗挖區間穿越運營地鐵車站、局部岩層爆破施工等難題;

7號線車站與2號線車站站廳層連接處設置了6處換乘通道,其中付費區換乘通道4處,非付費區換乘通道2處。

三、武昌火車站

武昌火車站站位於武漢市武昌區中山路與紫陽路交匯處,為地下三層島式站臺車站,車站主體結構為三層雙柱三跨矩形框架結構,採用明挖順築+局部蓋挖順築法施工,共有4個出入口3組風亭,車站總長321m,深26m。

車站設計理念:城站武昌

武昌火車站是中國最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也是華中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站,是展現武漢“九省通衢”地域特徵的窗口。因此,武昌火車站的建築外觀造型呈現了古典式“楚王宮”形態,集中展現了楚文化的獨特魅力與精神內涵。地鐵武昌火車站整體借鑑了火車站的建築外觀造型——楚王宮,結合武昌站的門頭,提取傳統元素,通過變異、演化、重組、融合等手法運用到室內的立柱、天花、牆面等地。站房整體基調為銀灰色,外牆鑲嵌編鐘形態,彰顯了荊楚文化的內涵,體現了湖北楚文化的建築風格,個性化突出。在傳承荊風楚韻同時,演繹新時代下楚文化的優美旋律。

7號線武昌火車站地鐵站藝術牆創作主題為“文化武漢”,是對接武昌火車站的重要交通樞紐,建成通車後南來北往人流量大。其站點藝術牆的設計力求展現武昌風貌,形成一道對外展示武昌地區人文特色的窗口。

武漢地鐵7號線的那些特色站點

在宏觀主題上,響應武漢市政府積極打造“文化五城”的文化強市理念,即“讀書之城”、“博物館之城”、“藝術之城”、“設計創意之城”、“大學之城”為畫面主線。在畫面形式設計上,依據“文化五城”的主題依次將畫面分成五個板塊。五個板塊以和“五城”相關的武昌代表性建築與景點為內容依次呈現。畫面中主要建築主題場景,從左往右(或從上到下)依次為:

讀書之城:湖北文化出版社大樓、湖北省圖書館,周圍配以和“讀書”相關的圖形或符號,如借閱圖書的場景、紙本書籍圖形、電子觸屏書籍等。

博物館之城:辛亥革命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中山艦博物館,周圍配以和博物館相關的展品,如槍炮、編鐘、青銅器、漆器、中山艦等圖案。

藝術之城:湖北美術館、曇華林藝術區、湖北劇院、漢秀大劇場,周圍配以和美術、音樂有關的圖形。其中黃鶴樓、長江大橋、龜山電視塔為配景,增強畫面中武漢城市氛圍。

創意設計之城:光谷軟件園、光谷展示中心、未來科技城、創意天地,周圍配以和設計創意相關的圖案。

大學之城:武漢大學大門、歷史建築行政樓、圖書館、華科大大門、體育館,周圍配以和大學相關的課堂、演講、科研、運動、畢業學位等圖案。

在整體造型設計上,由於本站點是以武昌火車站為主題的設計,和交通有關,因此在具體元素的設計中運用大量的縱橫線條,線條結構或平行、或參差、或交錯,方圓圖案結合,體現出交通的“順暢”、“快速”、“四通八達”等要素。一個個塊面也象徵著一個個站點,一個個區域,便捷的交通將各個地域緊密地聯繫起來,體現城市交通的重要作用。同時,這些線條與塊面相互配合,形成一種抽象的審美情趣。在單個建築元素設計上,以寫實還原真實建築為主,加以圖案化處理,使建築在保留較好識別度的基礎上簡潔化,與整個畫面現代感的氣質吻合。

畫面色彩處理是設計亮點。黃銅為連接畫面的主色調,配以不鏽鋼管破解色彩單一。具體建築用五種色彩代表“五城”,力求色彩與材質較好結合,顏色鮮亮但不豔俗,且能體現材質本身的質感。讓觀者在遠看是有節奏的色彩,近看是有韻律的造型。在背景石材色彩處理上採用上下兩種深淺色。深色石材在下,淺色在上,如此在畫面中形成類似地平線的效果,使畫面建築有穩重感,不輕浮,有視覺透視。

藝術品加工工藝為:主畫面為黃銅淺浮雕、不鏽鋼淺浮雕,表面化學處理、噴砂處理及藝術彩繪。

武漢地鐵7號線的那些特色站點

武漢地鐵7號線的那些特色站點

換乘情況

為4、7號線換乘站。

7號線武昌火車站位於武昌區中山路和紫陽東路交匯處,大鐵武昌火車站旁,是4號線與7號線的換乘站,其中H出口地面層為站廳層,可供乘客購票、進出車站,地面層設置有兩部電扶梯可通往地下二層站廳。地下一層為站廳層,乘客可在此層與4號線換乘,4號線過來的乘客可通過站廳設置的電扶梯和樓梯前往站臺換乘7號線。地下二層也是站廳層,設置有兩部垂直電梯,協助乘客便捷乘車,兩部均通往7號線站臺層。地下三層為7號線島式站臺,呈東西向佈置,分別通往園博園北方向和青龍山地鐵小鎮方向,欲換乘4號線的乘客可憑站臺引導標識通過電梯、步梯前往負一層站廳換乘四號線。

工程重點難點

(1)該站站呈南北方向佈置於中山路道路東側,橫穿紫陽東路,車站東側緊鄰宏基客運站、28層天倫大廈,西側緊鄰中山路下穿隧道敞口段及中山路下穿隧道,周邊環境複雜,交通量極大,且施工場地狹小,採取局部蓋挖法施工,先後實施11次交通疏解;

(2)為解決橫穿下穿通道的出入口施工,採用了武漢首條大斷面矩形頂管(9.8*5.5米)施工,既保證中山路的正常通行,也保證中山路隧道的安全通行。

四、湖工大站

湖工大站位於李紙路與南湖大道十字交叉口處,南湖大道北側,沿李紙路南北方向佈置。車站西側緊鄰並平行於巡司河,隔河相對為湖北工業大學校區,湖工大站為地下二層單柱雙跨明挖島式站臺車站,車站共設4個出入口,2組風亭,其中2號風亭與Ⅱ號出入口合建。車站全長264m。

車站設計理念湖畔學影

南湖大道東起關山大道、橫貫南湖、珞獅路,西到李紙路,是貫穿南湖南線的一條主幹道,串聯起“南湖十二景”的杉樹灣和讀經堂等景點,兼具生態景觀軸的作用;以彩虹橋為紐帶,溝通起南湖東西向的景色與交通。湖工大站位於南湖大道與李紙路交叉口北側,設計中將南湖的荷花元素進行提煉,通過藝術處理手法豐富形體變化,並運用到天花造型之中。天花中圓形背光燈片以抽象形態的荷花呈現,層層疊疊的線條展現出荷花盛開搖曳生姿的動人美景。同時,站內柱子採用大花白石材,結合柱頭的簡歐造型,使整體風格呈現出一種簡歐的效果。

湖工大站藝術牆創作主題為“武漢巡司”,站點毗鄰的巡司河是連接江夏、武昌的重要文脈,是武昌文化之根。該站藝術牆以巡司河的歷史變遷作為創作主題,將概括的河流造型貫穿於整個長卷畫面當中,以浮雕的藝術手法展現出流經區域的歷史文化,並沿脈絡穿插於河流兩側,展現出一個兼具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氣息的文化整體。

本站點周邊環境一大特色就是站點巡司河毗鄰。巡司河位於武昌城南,幾乎涵蓋了武昌蛇山以南的全部水系。巡司河河道貫穿武昌南北,該河流域內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且與南湖、野芷湖、湯遜湖等諸多湖泊區域相連接。可以說巡司河就是連接江夏、武昌等地的一條重要文脈,是武昌文化之根。因此將巡司河的歷史變遷作為設計線索,加以南湖相關的元素,做出一幅巡司河歷史變遷的畫卷放入南湖大道地鐵站的公共空間中,能夠很好地喚起人們對城市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增添公共空間中的人文氣息。

在表現形式上,將巡司河歷史變遷的內容以一幅長卷畫面的形式鋪開,以提煉後的巡司河河道造型為貫穿畫面的主線,每個流經區域的相關歷史文化用浮雕的形式上下加以穿插敘述。從藝術牆最左邊一直貫穿換面到最右邊,將相關地域連接溝通起來,形成一個兼具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氣息的文化整體。

畫面表現的內容為巡司河的歷史變遷這一主題,從左到右的順序依次為:

(1)巡司河在長江的入江口,鯰魚套區域:1.鰱魚套的傳說;2.該區域在三國時有黃蓋屯兵於此的歷史;3.明代鯰魚口巡檢司的設立,成為日後巡司河名字的來源;4.周邊有鸚鵡洲與鰱魚套相望,南北朝時《水經注》中最早對巡司河的記載。

(2)巡司河的漕運和集市貿易:1.巡司河流經武昌城南,是當時重要水道。2.文物鄂君啟金節,記載楚懷王時期,鄂君啟商船從樊口由巡司河入長江,開啟巡司河水路文化先河。3.文字部分,漢唐時,巡司河聯通兩道貿易集市,靈泉古鎮和南市。

(3)張之洞與巡司河:1.清末張之洞主持修建巡司河上的武泰閘。2.武泰閘修建後對農業生產的作用,多出良田耕地。3.張之洞在巡司河南湖區域創辦新式學堂和近代工業,湖北織布局和湖北工藝學堂等。

(4)近現代代軍事院校的創辦:1.流域內有陸軍第三中學堂,陸軍第二預備學校,葉挺將軍曾在這裡學習。2.南湖炮隊與辛亥革命。3.南湖學兵團、中央政治軍事學校武漢分校(黃埔軍校)。這些軍事院校為中國先後的革命提供軍事人才。

(5)南湖機場的歷史:張學良題字,經歷民國軍用機場和建國後民用機場兩個歷史時期。

(6)流域內的高校與科研機構: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湖北工業大學。

(7)巡司河的汙染治理:挖掘機、推土機對河道拓寬疏淤。

(8)治理後的巡司河展望:生態宜居、安居樂所。

藝術品加工工藝:主畫面為黃銅淺浮雕、合金鋁板淺浮雕,河流為玻璃鑄造,表面化學處理、噴砂處理及藝術彩繪。背景牆為伊朗灰花崗岩石板。

武漢地鐵7號線的那些特色站點

重點難點:

該站主體地連牆入巖是本工程難點,主體地下連續牆進入灰巖深度起伏較大,最深進入灰巖10米,灰巖強度114Mpa。現場精心籌劃、科學組織、為了解決難題,採取360旋挖鑽、四臺衝擊鑽配合成槽機施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