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

乱世史诗


笔者一贯的观点就是,形势比人强,个人可以影响形势的发展,但是不能决定,反之就是逆势而为。

就这个意义而言,就不难理解当时的诸葛亮为何不救关羽了。

先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三方的形势。从汉献帝建安21年至24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前,孙权、刘备先后同曹操发生过合肥之战、汉中之战。刘备夺取西川后正式位列大诸侯的行列,但是由于立足维稳,担心曹操进攻,于是以割让荆州三郡为条件请求盟友孙权出兵进攻合肥,吸引曹操注意力。合肥是曹操攻防孙权的一个战略支撑点,拔除合肥对孙权当然也是十分有利。合肥之战曹操、孙权等于是打了个平手,最关键一点是双方正自赤壁之战以来的敌对态势逐渐改变,这就为后来共同夺取荆州埋下了伏笔。

刘备趁曹操与孙权在合肥杀得难解难分之际,率大军向汉中发动进攻。同样,汉中是曹操攻防刘备的一个战略基地,汉中在曹操手中,刘备的西川就不会安宁,因此是刘备必须攻取的战略要地。刘备竭尽全力历时两年终于拿下汉中,实现了其“隆中对”战略中关键的一步,取得了从西面进攻中原的前进基地。但是汉中本身资源匮乏,完全依靠西川供应,同时还因为蜀道难于上青天,西川供应汉中十分有限,刘备大军如果要以汉中为基地进取中原,谈何容易?更不用说是刚刚经历了历时两年的大战后需要百废待兴。

因此,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前的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实际上正式进入了名副其实的三足鼎立、互相制衡的均势状态。任何一方单方面发动战争都不会有太大的胜算,反而会招致另外两方群起而攻之,特别是刘备一方,势力空前膨胀,曹操担心他会从荆州、汉中两地出兵,孙权则担心他会顺江东下,就这个意义而言,曹操与孙权出现了联合抗击刘备的意向。因此,作为刘备一方最佳策略就是休养生息,待机而动,其制定的“隆中对”战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待天下有变!”而现实确是天下无变!在此之前除了休养生息外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继续保持与孙权的同盟关系,至少不能让孙权站在曹操一边。无论是作为集团CEO的刘备还是首席战略顾问的诸葛亮,均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关羽从荆州出兵半年,而西川方向毫无动静的原因。不是不出兵,而是既缺乏实力,也不符合整体战略。

而作为镇守荆州的上将关羽,则丝毫看不到这一形势,自以为荆州军是刘备集团的生力军,实力雄厚,当面的曹操又刚刚经历合肥、汉中两场大战,实力削弱因此想当然的认为“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的时机已经到来,更没有想到悄然变化的曹操与孙权之间的关系。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位于天下十三州的中心,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孙权集团早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夺取荆州、巴蜀,进取天下的战略决策。而占领荆州则是确保自身安全的重要前提!现在,关羽倾巢而出北上,刘备远在西川,鞭长莫及,除非他能派出空降兵。因此,孙权完全可以一次闪电式的突袭迅速占领荆州,并在刘备出兵前做好迎敌的准备。

当关羽军的主力全部被吸引到曹操一方时,曹操马上致书孙权,约他攻取荆州。因为这样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荆州和关羽的命运就在曹操和孙权短暂的同盟中交代了……

退一万步讲,即便是刘备、诸葛亮全力以赴救援荆州,与孙权来一场大决战,最终也只能落个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的结果,双方联盟抗曹的策略彻底毁坏,把孙权完全推向曹操方。而孙权也明白失去和刘备的同盟,自己迟早也会被曹操吞并。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数年之后刘备出兵攻打孙权,实际上是以武力逼迫孙权恢复同盟关系。而猇亭之战后,作为战胜一方的孙权主动提出恢复同盟。

所以,无论是丢失荆州还是死掉关羽,对孙刘联盟这一大局都没有彻底的破坏,基于从理性出发考虑,刘备、诸葛亮没有出兵救关羽是正确的。


20世纪战史大揭秘


“惊堂木一响,有书君开讲!”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

细心的看官们可能发现了有书君好久没有回答关于“三国”题材的话题了。其实不是有书君不想回答,关于这段历史,那可谓是家喻户晓,对历史知识再不熟悉的人都能随便说出几个三国时期中的人物来,所以咨询相关问题的朋友们也不是很多。

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就被有书君找到一个,那我们事不宜迟,赶快来一起讨论一下吧。

今天要说的这个话题是关于关羽败走麦城时,诸葛亮为何不救?


在很早的时候,有书君看过一篇报道,上面称:关羽被杀完全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太过桀骜不驯,在孙权向关羽提亲想成为亲家之时,关羽羞辱孙权和他的后代;而且因为和刘备有着特殊关系存在,关羽对诸葛亮的军令也是服从的有一搭没一搭的,令孔明十分不爽。


所以败走麦城是诸葛亮故意借孙权之手害死关羽,眼看关羽落入孙权之手而不救。

那么,即使二人之间有矛盾,诸葛亮真的就会故意加害关羽吗?再历史上更早的时候,蔺相如明知廉颇有意针对自己,尚可为了国家利益而忍辱负重,难道后生诸葛军师连这点道理都不懂?


何况蜀国在三国里并不是强国,关羽的存在对蜀国有多重要诸葛亮心知肚明。所以什么故意加害,眼睁睁看着关羽被孙权杀死都是无稽之谈。


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什么不在关羽危难之时给予搭救呢?有书君觉得,其实诸葛亮不是不救,而是根本来不及搭救。

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关羽在北伐襄樊期间,水淹曹军,生擒曹军大将于禁和庞德。


关羽一时威震华夏,逼得曹操甚至到了要通过迁都来避其锋芒的地步。这时,司马懿等人对曹操说,刘备和孙权的关系外亲内疏,关羽得志,孙权肯定也不高兴。可派人前往劝孙权断关羽后路,承诺割据江南地区封赏孙权,这样襄樊的难处自然得到解决。


恰在此时,孙权在一切准备完全就绪的情况下,也“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可见关羽的行动让曹操和孙权都有意除之!

孙权在发兵之前,做了极其充分而周密的准备工作,他先以吕蒙病重为由,张贴告示召吕蒙回去,诱骗关羽放心地将后方的兵力一批批地调往樊城前线,使得荆州后方变得十分空虚。


然后,又任命青年才俊陆逊代替吕蒙把守陆口,而陆逊到任后则立即写信给关羽,极尽阿谀奉承和谦卑低调之能事,使得关羽彻底丧失警惕。


最后,才让吕蒙将精兵全部藏于船中,昼夜兼行,偷袭荆州。吕蒙率军西上,一路顺风,直抵南郡,守将士仁、麋芳未作任何抵抗即全部投降,吴军兵不血刃进入江陵,擒得关羽和他的将士及将士家属。


陆逊又乘胜率军西进,于十一月抵达荆州西境。至此,孙权仅以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即将荆州全部拿下,真可谓迅雷不及掩耳。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通讯手段非常落后,荆州距西川路途遥远,中间还有东吴的水师部队阻隔,消息根本就传不到蜀国总部那里。


在附近的刘封和孟达倒是有机会发兵营救,但是二人的兵力太少了,去了也相当于当“添头”,根本不解决什么问题。


而当西川的诸葛亮听说关羽败走麦城的消息时已经晚了,那个时候再派兵也无济于事。东吴本来就没有给诸葛亮任何的反应时间,直接就把关羽给解决了。

所以有书君还得再重申一下:不是诸葛亮不救关羽,实在是因为消息滞后加上路途遥远,来不及施救,诸葛亮完全是被冤枉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关羽败走麦城,如果救援及时,根本就不会死。那么身为军师将军的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呢?是不想救还是救不了?到底谁最应该救关羽,今天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大家有可能高估了诸葛亮当时的领兵机会,为什么说是高估了呢?诸葛亮屈身投靠刘备时年仅28岁,在早期主要是刘备的智囊,专门负责出谋划策,至于领兵打仗,刘备不会给他机会。刘备交给诸葛亮的主要任务是占领地方后做地区治理,即提供军粮和征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夺取荆州南方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管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征收粮草,扩充军资。后来刘备领兵进入益州,带的是军师是庞统,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刘备用人是有分别的,庞统善谋,于是主军事。诸葛亮善政,于是做后方支援。

庞统在随刘备攻击雒城时中流矢而死,没有办法,刘备才呼唤诸葛亮带兵来援,这是刘备死之前诸葛亮唯一一次领兵打仗。诸葛亮做的非常出色,他率领赵云、张飞水陆并进迅速攻取了巴东郡,打通了进入川蜀的道路,然后与刘备会师成都,围困刘璋。

刘备震惊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于是在刘璋投降后加封诸葛亮为军事将军,督管一部分军事。后来刘备北上夺取汉中,诸葛亮负责留守成都,供应粮草,转运兵员。

汉中争夺战进行的异常惨烈,刘备方几乎达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男的全部都上了战场,女子全部都转运粮草。因此,当刘备竭尽全力攻下汉中后,已经是几乎精疲力尽了。

就在刘备刚刚攻取汉中后,关羽发动了攻击襄樊的战争,此时汉中战事刚刚结束,曹军正在陆续撤退,蜀军也步步跟随,一直往东占领,其中孟达和刘封攻击的最远,到达了和荆州接壤的房陵和上庸这两个郡。

而此时诸葛亮呢?诸葛亮留守的成都留守兵员很少,大部分士兵都去汉中打仗了,成都几乎空虚。诸葛亮此时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准备足够的粮草,供应汉中的军队。

因此,如果说诸葛亮知道关羽围困襄樊的消息,他也只会给刘备写信,让他注意观察形势,适当的给关羽以支援。至于在当时就支援关羽,没有可能,成都已经没有兵可调了。

那么,如果诸葛亮得知关羽被吕蒙偷袭,荆州不保时,他会救援关羽吗?也不可能。首先,成都无兵,不够力量救援关羽。其次,当时吕蒙占据江陵,而江陵西边的秭归已经被陆逊所占领,陆逊堵死了长江水路,诸葛亮即使带兵去也会被堵死。那么谁可以去救援关羽呢?只有刘备了。

当时刘备握有几乎益州所有的军队,他支援关羽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且刘备打仗多年,经验丰富,他应该能洞悉到一旦荆州失守所带来的危险后果,那么刘备为什么没有支援和救援关羽呢?其实说来说去还是时间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

关羽是公元219年7月开始发动进攻襄樊的战役,8月汉水暴涨,关羽水淹于禁七军,斩魏将庞德。9月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10月宛城的陆浑民、孙狼起义造反,打着关羽的旗号响应关羽。一时之间关羽名声威震华夏,吓得曹操要带着汉献帝跑路,幸亏司马懿和蒋济劝阻才没有实施。

也就是说关羽在前三个月战绩相当了得,刘备肯定也知道这个情况,因此他一点都不担心。孙权和刘备是联盟,牢不可破。上庸、房陵已经迫近荆州地界,刘备控制的汉中和荆州几乎已经连成一片,形式一片大好,根本不需要担心。

其实虽然说关羽围困襄樊做的很好,但是很明显的关羽在兵力上捉襟见肘。关羽向来对东吴不放心,因此北上进攻襄樊时留了很多兵在江陵防守。后来,关羽围困襄樊吃力,无法从江陵调兵,于是关羽呼唤离他最近的刘封和孟达支援一下,谁知道两人以刚刚平定地方,立脚未稳为理由拒绝发兵援助,没有办法,关羽只有从江陵调兵,但是此时吕蒙还在武昌驻守,威胁江陵。关羽没有敢动。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后来,吕蒙猜到关羽心思,假托去建业看病,离开了武昌,其实没走。关羽一看吕蒙走了,威胁解除,于是从江陵调走了守卫的士兵去围困襄樊,这时吕蒙白衣渡江,说服了糜芳和士仁投降,占据了公安和江陵,断了关羽的南下的归路,而陆逊则派兵攻占了秭归,断了关羽西逃的水路。关羽只剩下一条路,往西北方向逃往刘封和孟达处,而此时吕蒙早派了大将潘璋在路上进行拦截。

也就是说关羽的败退几乎是瞬间的,在11月份和12月份间的近一个半月时间就瞬间崩溃了,如果关羽能够审时度势,不往南撤(关羽幻想着吕蒙给他当面解释理由,其实吕蒙动了杀心),而是直接从襄阳出发就直接往西撤,撤往房陵和上庸郡,那么肯定能够逃跑掉。

很可惜,关羽丢了江陵,他还幻想着回去救援,谁知道走到麦城附近才知道糜芳和士仁早就投降了,城里根本没有防守。这才考虑北上逃跑,其实已经晚了。

此时的刘备在汉中,忙着整理地方军政事务。诸葛亮在成都留守,不知道关羽已经被偷袭了。而离关羽最近的刘封和孟达在关羽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拒绝了,也没有主动去探听荆州的消息,然后送往刘备处,造成刘备对形势过于乐观。

综合以上种种因素,关羽攻击襄樊没有成功,防守江陵没有成功,逃跑也没有成功。最后被东吴潘璋部将马忠埋伏,惨遭杀害,结局出乎所有人意料!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关羽兵败时,诸葛亮负责留守成都。而此时的成都因为支援汉中作战已经几乎没有留守士兵,因此即使诸葛亮有救援关羽的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况且此时长江水路已经被陆逊所断,所以让诸葛亮救援关羽根本不可能。最有可能救援关羽的就是刘备部的刘封和孟达,关羽也确实曾经向两人请求过支援,可惜的是两人不但不支援,而且也不向刘备通报消息,最后造成刘备对关羽这里的情况也是一无所知,还以为一切大好,没有想到短短一个半月时间,关羽的军队瞬间崩溃,关羽也被吴军斩首,你说刘备怎能会不生气呢?最起码给关羽留个活命呀!这是刘备最不能理解的。


每日趣评


关羽是刘备早就心里想弄死嘴上不好说手下不好做的事情,作为刘备的军师,蜀汉最为依恃的人,又岂能看不透这一点,再说了,人人都把诸葛亮,其实也不过是个狗头军师,六出祁山,六个人背锅。(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可偏偏作为一军主将一军大脑的诸葛亮没事,每次还都很郁闷很可惜了的表情和样子,大概就是――不怪我,都是手底下的这帮猪队友坑我!

其实六出祁山看似每次的理由都不一样,其实最关键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粮草不济,诸葛亮那么“精明”伊朗,同样的错误连犯六次,还能欲盖弥彰,要不是诸葛亮是玩脑子的人――聪明!

再说刘备对关羽,就这么个傻二弟,义薄云天,却对自己最主要的对手――曹操感情用事,三国里面说曹操想拉拢关羽,被关羽高冷的拒绝了。


曹操是枭雄,秉持的是实用主义,合则用,不合也不差你一个,怎么就你关羽能耐,曹操离了你还不行了,说白了二人有“奸情”,关羽很可能就是曹操的“特情――间谍”。

政治人物讲究“忠”,江湖人物追求“义”,关羽却显得不伦不类,即想保持对刘备的“忠”,却又坚持双方结拜的“义”,对于曹操则又是复杂的“忠臣不事贰主”。

估计刘备瞅着都头疼,搞不明白关羽做人做事的操作套路,不知底细的人对于胸怀大志的政治人物来说是最可怕的,刘备想除关羽的理由太多,而不除他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兄弟之情。

但这种在近代被玩烂了的说辞早就被证明不靠谱,关羽也仗着与刘备的关系,心里并不把诸葛亮当回事,排挤他,关羽作死,诸葛亮自然不可能施救。

要死赶紧死,别耽搁了我诸葛亮提升在蜀汉的话语权,关羽死了,对诸葛亮来说是少了块绊脚石,高兴都来不及,还能救他!


历史三日谈




诸葛亮为何不救关羽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问。关羽骁勇善战,智勇双全,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让关羽威震华夏。关羽不但武艺精湛,最主让人称颂的是义薄云天,忠贞不移,对刘备至死不渝。关羽也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关羽兵败,麦城被困的时刻,为何诸葛亮没有派兵去援救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作为参考。



诸葛亮忙于蜀中事物,无权对荆州之事指手画脚。在入川以前,诸葛亮是军师中郎将,指挥了几场胜仗,但诸葛亮最擅长的还是筹集军资,训练军队,刘备之所以兵强马壮是得意于诸葛亮训练有素。入川以后,诸葛亮被封为军师将军,主要负责作战物资的筹集调配,不负责军事调度,从刘备进攻汉中,并没有带诸葛亮即可看出,对于荆州军政诸葛亮更无权干涉。



关羽兵败,事发突然,远水解不了近渴。关羽违抗军令,擅自出兵樊城,已经让蜀国上下大为震惊,更为震惊的是关于居然旗开得胜,斩庞德,降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也惧怕要迁都。刘备诸葛亮得到的都是喜讯,刘备还夸关羽英勇,振兴汉室指日可待。后来关羽围樊城,久攻不下,直到东吴吕蒙突然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走麦城。战况急剧直下,是大家都始料未及的事。



孙权突然违背盟约,谁都没想到蜀汉联盟会如此脆弱。从火烧赤壁开始,孙刘联盟刘开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刘备借荆州,迎娶孙尚香,一切都是那么的浑然天成。但关羽北伐,接连取胜,逼得曹操也要退避三舍。孙权也做不住了,因为一旦曹操失败,东吴就会是刘备的下一个目标,曹吴两国甚为默契,都互派使臣商议对策,最终达成共识——孙权偷袭荆州,这样两国都可获利。而关羽腹背受敌,兵败如山倒,直到最后就连关羽自己也不相信,东吴竟然会偷袭荆州。刘备也是第二天才知道关羽兵败走麦城被杀。



益州、荆州相距遥远,就算发兵也是鞭长莫及。最后的希望——离关于最近的军队孟达和刘封军团,也让大家绝望到底。荆州,益州相距一千多公里,徒步要半个月,开车也要一天,而关羽兵败,转瞬即逝。最主要的是,刘备在汉中已经打了很长时间的持久战,也很难组织有效的功势了。关羽唯一的一线生机就是离樊城不愿的刘封孟达的军队,他们完全有时间去营救,而孟达、刘封也是刚取得三郡,立足未稳。二人也以此为由,拒绝了关羽的求救要求,一代名将,就此殒没。

关羽因孤注一掷,认为东吴不敢偷袭荆州,因好大喜功,违抗军令,私自讨伐樊城,最终兵败被杀,关羽之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个人缺陷,但他勇冠三军,忠义执着,一往无前的精神也被世人传颂。你是怎么看待关羽之败?


三国逐鹿


关羽北伐时,诸葛亮在蜀汉地位虽然崇高,但还远不是后来独揽大权的丞相,刘备发不发兵,他顶多有建议权,怎么可能有决定权?

至于给关羽派援军的问题,我们首先看看刘备麾下的中央军。建安22年(217年),刘备发起汉中之战,至建安24年汉中之战才结束,同年,关羽发起北伐。大耳麾下的中央军只要不是铁打的,在经过两年极其艰难的鏖战之后,就不可能有能力支援关羽,何况从汉中到荆州,路途遥远不说还都是山路,关羽北伐总共不过半年时间,刘备要是出动中央军支援,还没到荆州就得收到关羽兵败身亡的消息。

再看看其他的守备部队,在关羽北伐后,有能力且距离够近可以对其支援的只有刘封、孟达的上庸驻军。

如果当时刘封、孟达在关羽北伐陷入僵局之后能第一时间率军支援,不说逆转战局,守住荆州,起码也有很大概率能保住关羽及其麾下精兵的性命。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刘孟两人因彼此的矛盾以及刘封和关羽的矛盾拒绝援救,导致关羽孤立无援,兵败身死,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刘备当初在孟达攻破上庸后,对其能力和忠诚不信任而派刘封羁之,不得不说是刘备一生中的几大败笔之一。


老贝


年轻的诸葛亮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大战略家,他见刘备态度诚恳谦恭,礼贤下士,很受感动,于是毫无保留地向刘备发表了自己对天下大势的见解与对策,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隆中对策”:第一步,先消灭软弱无能的刘表、刘璋,占据荆、益二州,作为立足之地,与曹操、孙权形成鼎足之势;第二,结好诸少数民族势力,改革政治、稳定内部、积蓄力量,同时与东吴孙权结盟,孤立曹操,然后因时而动;第三,抓准有利时机,兵分两路,北伐曹魏,完成统一大业。

对诸葛亮的精辟见解和他所拟订的高瞻远瞩之大战略计划 ,刘备如拨云见日,很是钦佩,心悦诚服,为示器重之心,他与诸葛形影不离,朝夕问策,“情好日密” 。然而,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却招来了随刘备一起南下的一些刘氏集团旧人的不满,“关羽、张飞不悦” ,常口出怨言,刘备对二人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张二人虽不再吭声,但仗恃自己是与刘备一起创业、对其有恩的功臣,内心深处对诸葛亮的嫉妒与不满之意却并未消除。

古人夸赞诸葛亮“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而且他这一英明对策使“一直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刘备势力化茧为蝶,独步云霄。

刘备兵败长坂坡后,诸葛亮力撑危局,并殚精竭虑地挽回了极度不利的颓势。

史载:“诸葛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两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联吴抗曹,是审时度势下做出的睿智之举,只此一项,诸葛亮就功不可没。然而,刘备集团内部的一些人却并不这样认为。刘锜曰:“朝廷养兵30年,而大功出于一儒生”。与其说刘锜之言是在赞美诸葛亮,倒不如说他是对其所立大功“羡慕、嫉妒、恨”更合适。刘锜尚且如此,一贯傲世轻物的关羽则更甚,以至于他对诸葛亮的嫉恨更进一层,而且由此将不满情绪转移,迁怒于鲁肃,迁怒于孙吴。

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下,原本弱小的刘备军事集团先后占据了荆州、益州(四川),魏、吴、蜀三国对峙的局面已经形成。

蜀汉荆州守将关羽却因私忿而不顾大局,他断然拒绝了孙权欲与之结亲的示好之举,还辱骂东吴来使,使本来的盟友东吴渐与西蜀离心离德,最后竟发展至两国交恶的地步。史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关羽似乎未经请示便擅自攻打魏国的襄、樊二城,准备随后乘胜北上攻伐曹魏,战事开局异常顺利,蜀军取得了节节胜利。在曹操的挑拨下,加上吴国为了拓展自己的战略空间,欲夺回因刘备背信弃义、有借无还而丢掉的荆州,孙权派大将吕蒙率奇兵袭击关羽的后方,猝不及防的关羽兵败身死,战略要地荆州重被东吴夺去。

不知何故,关羽大举挥兵攻伐曹魏时,远在四川的刘备、诸葛亮却并未发兵北上与之呼应,即使在关羽被东吴吕蒙偷袭、败走麦城后被吴将潘璋、马忠擒杀后,蜀汉似乎也未作出任何增援之举,这与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制定的“抓住有利战机,兵分两路,北伐曹魏,完成统一大业”之策可是背道而驰的啊,也白白浪费了蜀汉北伐中原惟一一次绝佳机会。那么,诸葛亮为何拒不发兵营救先胜后败的关羽呢?

笔者认为,这和关羽悍然违背诸葛亮当初制定“联吴抗曹”的基本方针有关。史载,关羽与东吴交恶,最后兵败身死、丢失荆州。刘备不以此为戒,仍不顾诸葛亮、赵云之劝,执意要倾力与东吴决战,最后惨败于夷陵猇亭(今湖北宜昌)。

令人惊讶的是,面对刘备意气用事、孤注一掷且不顾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身为蜀汉重臣与智囊核心的诸葛亮只是稍作劝阻后便箴默不语了。为何诸葛亮明知刘备倾巢而出伐吴必有失,却仅仅略作谏阻后便不言不语了呢?其实,关羽兵败荆襄、刘备伐吴惨败于夷陵,诸葛亮似乎都未做出积极应对、补救措施, 似与蜀汉统治集团内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大有关联,且因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形成了许多隔阂与误解,因而未能全力一致对外有关。

史载:“(诸葛亮)在蜀汉,兄弟分在魏、吴,三国之重望,集于一门”。啥意思呢?诸葛亮虽为蜀汉丞相,但他的兄弟诸葛瞻、诸葛诞(族弟)分别担任吴国大将军、左都护、豫州牧、太傅和魏国的征东大将军,都是两国一时之显赫人物。正因为有如此复杂的社会关系,诸葛亮遭刘备猜忌也就难以避免了。

刘备夺益州后,其统治集团内部大致分为三派:一为以关、张为首的追随刘备南下的旧部,一为以诸葛亮为首的荆、襄人士,还有就是以法正为代表的益州(西蜀)本地势力了。

刘备占据四川后,欲以此为根据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就必须依靠蜀地的土著人士 。因此,法正等西川人士渐获刘备重用,相对来说,荆、襄人士渐被冷落也就不足为怪了。刘备攻取汉中后,立即封法正为尚书令。刘备对法正言听计从,引为心腹,诸葛亮却对“专权自恣,睚疵必报” 的法正颇为不满,而且他对待己“先热后冷”的刘备明显也是含有怨愤之情的。

况且,关羽擅自破坏“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不仅丢掉了战略重地荆州,还丢了性命;刘备又错上加错,发展并加剧了比丢荆州更无法挽回的严重错误,导致了夷陵之战的大败亏输。

总之, 此时的诸葛亮已受刘备猜忌,他已不能或不愿擅作决断了。从另一件事也可看出刘备对他的疑虑与不信任。刘备在病危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此话表面听是推心置腹之语,其实不然。话里绝对隐含着刘备对自己身后之事的焦虑以及对诸葛亮的敲打,于是史家陈寿说“先主之疑,终身而不释”。诸葛亮岂能听不出刘备话里的深意,他急忙表白道:“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这样近乎直白的表明心迹,其急欲释疑之心的急迫可想而知。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刘备、关羽等人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小说《三国演义》里那么融洽,除对内对、外政策能基本达成一致外,还有很多不甚相同、不甚相契、甚至还有相互猜疑、防范的另一面。

所以,关羽兵败丢了荆州后 ,诸葛亮或为避嫌(兄弟子侄在吴、魏当大官),或被刘备、法正掣肘而无法独断,或心知与孙吴的联盟已被关羽、曹操瓦解,自己当初制定的大战略已很难实现,于是“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吴之逼”, 或感觉出兵夺回荆州的最佳时机已过,于是“明知不可为而不为”,不发一兵一卒出川增援,坐视刚愎自用的关羽兵败身亡。

【写作答题不易 剽窃必究】【网络配图】


铁马冰河wu


很喜欢三国,看到这个问题就来回答下。先简单的介绍下当时的历史,会让问题跟容易明白。

公元211年,刘备准备西进益州,于是遂请孔明,同议起兵西行。孔明曰:“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玄德曰:“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孔明应允。于是孔明总守荆州;关公拒襄阳要路,当青泥隘口;张飞领四郡巡江,赵云屯江陵,镇公安。玄德令黄忠为前部,魏延为后军,玄德自与刘封、关平在中军。庞统为军师,马步兵五万,起程西行。先来看看地图。

刘备就这么进益州了,诸葛关羽等镇守荆州。可是后来呢,刘备打益州兵力不够,加上庞统又死在了落凤坡,没办法,就要调人。诸葛亮,张飞,赵云都去了。这些人中也就关羽资历大,脑子好用,能文能武,坐守荆州应该不成问题的。有人可能说了,为什么不留赵云镇守荆州呢,当然了,张飞肯定是不行的,粗人一个。赵云其实说白了,就是刘备的贴身保镖,而刘备最放心的永远是自己结义的兄弟,关羽成了最佳人选。

关羽嘛,忠诚,能文能武,能独当一面。按照三国演义上面来说,诸葛亮走之前问了关于,该如何抵挡吴国,该如何抵挡魏国,该如何抵挡吴国跟魏国一起来攻击。关羽中间说了,当已死报国。这在古代不吉利呀,这么严肃的问题,提到死字,肯定会不吉利。后来就酿成了大意失荆州的悲剧。当然,这只是三国演义中的剧情了。

事情就很明显了,诸葛亮走了,去找刘备了,跟刘备去打汉中了,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而关羽这个人虽然很厉害,可是就是太狂了。上一个狂的杨修,就是死了。现在关羽也是中了吕蒙陆逊之计。关羽为了拿下樊城,尽撤荆州之兵以攻樊城。樊城是攻下了,可是后方空虚,给吕蒙给偷袭了,吕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拿下荆州。而关羽最后在吴魏的合击下,败走麦城,最后被吴国抓住给杀了。

而诸葛亮根本就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关羽死了,诸葛亮是想救却已经完了,不是不救,是救不了。距离这么远,古代消息传递的很慢,不像现在打个电话就行了,做个飞机马上给你支援空军。就这么滴,一代名将就这么去了。

最后就是诸葛亮不是不救,是救不了。在三国中,诸葛亮神人一个,就算再神,也不可能左右历史,也不可能预见未来,

纯手打,有问题的可以来继续谈论,可惜呀!


无敌小钦差


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

诸葛亮非不救关羽,是心有余而力不及。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到底是诸葛亮黑了心,还是别的原因导致了关羽的死亡。

第一,孙权方面对关羽下黑手。孙权方面曾派人向关羽求亲,关羽张口就骂,《三国演义》里还搞出了个“虎女安能嫁犬子”。《三国志•蜀书》载,“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孙权对关羽,本来就已经有了恼恨。

小姐姐镇楼


关羽发动樊城之战,前期打的是威震天下,曹操方面都表现得有些畏缩了,还以其兵锋过盛,威胁到汉献帝,要迁都,后来跟孙吴方面一通气儿,好嘛,不走了,扛着。关羽久攻不下,其实也没什么,继续硬扛,更多是走走过场,却没想到退回来的时候挨了猪队友当头一棒,麋芳、士仁等悄悄地就降了孙吴,关羽英雄一世,却被吕蒙“采菊东篱下”,无奈败走麦城,不久,带着几十骑突围到临沮时被孙吴小将马忠抓住,给咔嚓了。

这马忠就是个棒槌,东吴抢下刘备手上的荆州几郡,大家还有块遮羞布,可你杀了关羽,那就是结下了死仇,也给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借口。


第二,樊城之战爆发时机微妙。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费九牛二虎之力,将曹操挤出了汉中,自为汉中王,对手下大肆封赏,正是该消停一会的时候,关羽便搞了个大新闻,而且这新闻越搞越大,不仅打得曹仁抬不起头,更是将于禁七军覆没,威震天下,《三国志·于禁传》载,“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关羽七月时发动此战,近九月时迎来大胜,刘备集团本以其孤军深入甚是危险,这时候也算松了一口气。而孙权方面手下也够黑,不声不响地策反了几个软脚虾,皮笑肉不笑地就将关羽坑了个万劫不复,“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这个时候,刘备都来不及救关羽,诸葛亮能干啥?


刘备、曹操是不想杀关羽的,孙权或许想杀,却决不能让他死在东吴手上,这时候除了马忠这个棒槌,恐怕没人下得了手。退一步说,就算诸葛亮想弄死关羽,时机多的是,非得这时候赔上荆州?之所以不救,一是乱战之中瞬息万变,二是当时道路隔断,消息不通——心有余而力不足也。


苏秀夫5946


若说诸葛亮对关羽有些怨气,这是很正常的,但若说诸葛亮仅因这点嫌隙,便坐视关羽败亡、见死不救,甚至于借刀杀人,借东吴之手干掉关羽,那就扯得有点离谱了。

关羽其人,勇武难当,意气逼人,《三国志》载其曾刮骨疗毒,令人敬畏;关羽被曹操生擒时,也是有条件的投降,曹操百般挽留,那也是干净利落地回绝,“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傲气是有的,他甚至有些俯瞰天下英雄的意味。《资治通鉴》载,“备还治成都,以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馀皆进位有差。遣益州前部司马犍为费诗即授关羽印授,羽闻黄忠位与己并,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诗谓羽曰:“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羽大感悟,遽即受拜。”再加上关羽是刘备最是核心的班底,老资格,对后来的诸葛亮等人自然有些高人一等的态度,也就难免心生嫌隙。“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关羽的确有着自傲自负的缺点,也的确得罪过诸葛亮,但这并不能成为诸葛亮见死不救的证据。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资治通鉴》载,“孙权攻合肥。时诸州兵戍淮南。扬州刺史温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然不足忧。今水潦方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猾,正恐征南有变耳。’已而关羽果使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众攻曹仁于樊。”正是这一年八月,关羽便完成了他威震华夏的一战,《三国志·曹仁传》载,“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一举重创曹魏,甚至骇得曹魏欲行迁都之举。

惜乎情势急转直下,孙吴联曹,于十一月以猛烈的态势实施了“白衣渡江”的作战计划,切断了关羽的后路,败走麦城,同年十二月,关羽及其子关平落入马忠手里,丢了性命。此时距离关羽踏上人生巅峰不到两个月时间,谁晓得他这么快就落败?

首先,关羽是在被对手奇袭之下落败,在那个联系割断的时间,甚至来不及救援,其次,刘备集团在此次战役中损失了荆州三郡,实力大削——就算诸葛亮真的有意对付关羽,又如何会不计较这些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