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母」中華人文始祖——天水隴城風谷女媧洞尋根

天水女媧洞尋根 [遺址故事]

女媧洞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南山的風溝(風谷)裡,又叫洞子崖,相傳是女媧出生和居住過的聖地。

傳說女媧為風姓,生於風溝,《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女媧出生於成紀,亦姓風,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羲立,號曰女胥氏,無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載,不承五遠。”

「天下一母」中華人文始祖——天水隴城風谷女媧洞尋根

隴城女媧洞

《水經注》第63頁就明確標出了女媧風臺的確切地址是古城紀治附近的隴城鎮。 長於風臺,葬於風瑩,這裡的風塋指的姓風氏族的墳地並非女媧所葬之地。女媧的陵墓有“媧冢”、“媧陵”、“風陵”、“媧皇陵”等多種叫法,這些陵墓分佈在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省境內。我經統計了一下,全國有女媧陵墓、女媧廟十幾處。隴城鎮除了女媧祠外,還有大量女媧遺蹤,如媧皇、鳳尾、龍泉、略陽等古村名和風臺、風溝、風塋等地名。在隴城鎮的風塋有一山名叫“石窩山”,傳說此山中窖藏著女媧補天的五色石,山上至今還有鐵門坎、煙囪眼、紅石潭、石炕等遺蹟。隴城風溝的半崖上有一深不見底的洞穴,相傳叫“女媧洞”,洞呈葫蘆狀一大一小向內延伸,洞內曾出土過大量紅陶殘片,洞壁早期尚存白灰抹面。一說是女媧出生和生活過的地方。一說是先民祭祀女媧以表達母性生殖崇拜的聖地。

《補史記·三皇本紀》、西晉皇甫謐《帝王世在其他一些史料中,認為女媧為伏羲之妹,亦生於成紀,如《初學記》雲:“女媧氏亦風姓也,承庖犧制度,亦蛇身人首,一號女希,是為女皇。”《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女媧……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水經注·渭水》雲:“(石宕水)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媧祠。庖羲之後有帝女媧焉,故城在今甘肅秦州秦安縣,女媧為伏羲妹妹,當亦生於成紀,秦安南郭門有‘羲皇故里’額,磚刻,字跡模糊,相傳始於金時。《城池》一節中記述,同治元年,巡道林之望令邑人增築南、北郭,南郭城五門,正南曰:“羲皇故里”。秦安縣為傳統的“女媧故里”,女媧生於成紀也被世人認可。胡纘宗在明《秦安志》中說:“(秦安)隴山岩巖,渭水湜湜,開闢既遠,教化亦浹,駸駸乎西周矣。況羲媧之流風猶有存者,而代不乏英豪,高山大川豈亞於隴東邪!”又在《秦邑賦》中寫道:“負九龍而翔集,仰卦畫於羲天。系龍馬之西崦,引東陽而右旋。”“地既統於成紀,才莫辨於隴川。”“律呂太古,卦爻先天,羲皇既作,軒帝復宣。”始終將秦安山水人文與伏羲女媧這兩位人文始祖融合在一起。《秦安縣重修文廟碑》記載:“建廟設置,崇祀孔子,矧秦安古成紀地,元聖誕育之區,廟建固宜首先諸邑也。”這裡的“元聖”即指伏羲女媧。明代狀元康海在稱讚秦安:“秦安居隴西萬山之中,而賢人君子之生,代不絕人。”明代著名學者馬理稱讚:“予適秦,經大隴上邽,諦觀山川結秀之異,嘆神聖所出,良有自矣。”這兒所說的聖賢神聖皆指伏羲女媧二位人文始祖。牛運震在《觀風條約》中寫道:“誰煉五色之石,再補媧天,可玩八卦之文,重演義畫。”從先賢名宦對當地的描述和讚歎可以看出,古人一直認定秦安這一地域為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出生之地,而且這一歷史記憶是代代相傳,流傳有序的。直到民國時,秦安老城南廓城門還懸有邑人王建庵所書“羲裡媧鄉”四字。

民國22年,葉超縣長主持印行《羲裡媧鄉唱和集》,其中很多詩文提及伏羲、女媧。他在《登鳳山蓬萊閣感賦》中對秦安的歷史文化做了全方面的闡釋和讚頌:因念繼天觀象,首推合德伏羲……及至媧氏,更定女儀,佐太昊正婚姻,滅共工郅平治……。《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女媧補天的故事和女媧造人的故事一樣,都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女媧時代,隨著人類的繁衍增多,社會開始動盪了。後人以兩位英靈人物,水神共工氏和 火神祝融 氏,在不周山大戰,結果共工氏因為大敗而怒撞不周山,女媧用五彩石補天等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動人故事。

「天下一母」中華人文始祖——天水隴城風谷女媧洞尋根

中華人文始祖-女媧

秦安縣女媧祠女媧聖像,著名雕塑家何鄂填女士作品

為考古尋祖我曾帶領北京,河南等地學者沿著風溝蜿蜒的小路,來到女媧洞前的山坡下,久久觀望於此,亙古未變。至於女媧洞的形成原因,是天然還是人工?沿著人工建造的臺階拾級而上,便來到了女媧洞前,洞口呈圓形,呈上寬下窄狀,走進洞內,一條並不寬敞的小洞緊鄰主洞,洞的整體形狀就像一隻頭朝內平面放置的葫蘆。在外洞的底部,又開一門,洞高1米左右,洞最寬處僅0.8米,一個人彎腰才能勉強通過,中間寬,上下窄,呈魚形。而遠古先民以魚為女陰的象徵,主要表現在他們對魚所具有旺盛生殖能力的羨慕或者說是一種生殖崇拜。因為處於原始思維水平的先民,一時無法將自身與自然界的萬物嚴格區別開來,希望自身也具有像魚一樣的生殖能力。正是這種原始的思維,使遠古人類以魚象徵女陰,祈求旺盛的生殖能力,以保證種群的生存和發展。

女媧洞口的外形,恰恰是這種生殖崇拜的表現,說它就是女陰的直接模仿也不為過。當我們走過狹窄的洞門之後,洞內豁然變寬,最寬處大約2.8米,洞深將近4米,是個長圓形的窯洞,洞腹如同母腹子宮狀。女媧洞這豁然變寬的洞腹,顯然是對母腹的模擬,是蛙腹或子宮崇拜的形象化的表現。當我們站在洞裡回身再看女媧洞門的時候,這洞門與洞腹的結合,讓人覺得彷彿回到了母腹之中。在蛙腹形洞穴的底部還有一道圓形洞門,連著第二個洞。此洞門比魚形洞門略大,呈圓形。第二個洞也是蛙腹狀,但是比第一個洞要大得多。最寬處和最深處雖然與第一個洞大致相當,但是通過這道洞門之後,洞裡大了許多,從第二個洞的底部回頭看,一大一小兩個洞穴經一個細腰徑般的洞門連成一體,呈現葫蘆形狀。葫蘆在形態和功能上與母體有相似的地方,所以遠古先民將葫蘆作為生殖崇拜的象徵,暗含著對母體的崇拜。

洞底的左側有一個斜坡,連著一個洞,洞門依然呈魚形,但比主洞門小很多,人蹲下身子才能鑽進去。這個洞也是由兩個長圓形的窯穴和一個細窄的通道組成,穿過洞之後,洞體分叉,左邊可見洞底,而右邊洞就是當地老人們說的有一千幾百米的洞。在兩個洞分叉的地方可以看到,不知積累了多少年的塵土,將低矮的洞道堙埋了。那依稀可辨的土層剖面像古樹年倫,顏色不一,薄厚不同,也許反映著當時的氣候變化。這塵土積累至如此高度需要多少歲月呢?但這一米多厚的灰塵堆積,一定經歷了非常久遠的歷史,是這女媧洞所歷滄桑的見證。

《山海經》中有“女媧之腸化為神”的一段話,這狹窄的土窯洞,不正是形象化的“女媧之腸”嗎?我們似乎置身於這巨大母體的“輸卵管”之中,左邊這個見底的子洞,也許就是古人理解的“卵巢”!我們的確不能低估遠古先民的智慧,古人對女人的生殖系統的生理結構的瞭解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在女媧信仰依然存活的隴城鎮,當地百姓已經不知道這“女媧洞”的真實含義,卻傳說這裡是伏羲、女媧的出生地,這隻能說明“女媧洞”作為生殖崇拜的祭祀場所,由於時間久遠而早已失傳,這也從反面證實此洞歷史的久遠。

女媧製造了叫一些叫笙簧瑟、壎的樂器,人們又奉女媧是音樂女神。記載中她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因此也被傳為婚姻女神。

在古代宗法制下:父權、夫權、男權成為三座牢牢壓抑著女媧文化發展的大山枷鎖。作為龍祖的人文始祖女媧,肯定其作為人類之母與大地之母的身份;作為上古聖王的女媧,肯定其作為補天聖女與三皇之一(伏羲血親)的身份;國家祭祀供奉女媧,才是龍的傳人慎終追遠大德的歸宿點。女媧是中華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女媧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容豐富,是史前文明和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已經開展的中國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對象。先秦文獻古籍《史籀篇》、《楚辭》、《禮記》、《山海經》、《淮南子》和秦漢以來的《漢書》、《風俗通義》、《帝王世紀》、《獨異志》、《路史》、《繹史》、《史記》等史料都有關於女媧的記載。在整個古文化系列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人類發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源文化。弘揚女媧文化一是有突出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是傳承中華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二是具有實現民族大融合、大統一、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三是對增強創業精神、實現中華復興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天下一母」中華人文始祖——天水隴城風谷女媧洞尋根

劉孝義 、男、漢族,中共黨員,1950年生於天水。為中華伏羲女媧文化促進會執行會長,浙大易學教材課題組特聘首席專家。著有《中學歷史列舉題》等,主講過《伏羲文化》、《伏羲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係》、《大至簡守易循道》等專題。

特別說明:

伏羲文化公益傳播、民間伏羲文化志願者服務。文圖由作者提供,僅代表作者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