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母」中华人文始祖——天水陇城风谷女娲洞寻根

天水女娲洞寻根 [遗址故事]

女娲洞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陇城南山的风沟(风谷)里,又叫洞子崖,相传是女娲出生和居住过的圣地。

传说女娲为风姓,生于风沟,《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女娲出生于成纪,亦姓风,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羲立,号曰女胥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远。”

「天下一母」中华人文始祖——天水陇城风谷女娲洞寻根

陇城女娲洞

《水经注》第63页就明确标出了女娲风台的确切地址是古城纪治附近的陇城镇。 长于风台,葬于风莹,这里的风茔指的姓风氏族的坟地并非女娲所葬之地。女娲的陵墓有“娲冢”、“娲陵”、“风陵”、“娲皇陵”等多种叫法,这些陵墓分布在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境内。我经统计了一下,全国有女娲陵墓、女娲庙十几处。陇城镇除了女娲祠外,还有大量女娲遗踪,如娲皇、凤尾、龙泉、略阳等古村名和风台、风沟、风茔等地名。在陇城镇的风茔有一山名叫“石窝山”,传说此山中窖藏着女娲补天的五色石,山上至今还有铁门坎、烟囱眼、红石潭、石炕等遗迹。陇城风沟的半崖上有一深不见底的洞穴,相传叫“女娲洞”,洞呈葫芦状一大一小向内延伸,洞内曾出土过大量红陶残片,洞壁早期尚存白灰抹面。一说是女娲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一说是先民祭祀女娲以表达母性生殖崇拜的圣地。

《补史记·三皇本纪》、西晋皇甫谧《帝王世在其他一些史料中,认为女娲为伏羲之妹,亦生于成纪,如《初学记》云:“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女娲……代宓犧立,号曰女希氏。”《水经注·渭水》云:“(石宕水)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故城在今甘肃秦州秦安县,女娲为伏羲妹妹,当亦生于成纪,秦安南郭门有‘羲皇故里’额,砖刻,字迹模糊,相传始于金时。《城池》一节中记述,同治元年,巡道林之望令邑人增筑南、北郭,南郭城五门,正南曰:“羲皇故里”。秦安县为传统的“女娲故里”,女娲生于成纪也被世人认可。胡缵宗在明《秦安志》中说:“(秦安)陇山岩岩,渭水湜湜,开辟既远,教化亦浃,骎骎乎西周矣。况羲娲之流风犹有存者,而代不乏英豪,高山大川岂亚于陇东邪!”又在《秦邑赋》中写道:“负九龙而翔集,仰卦画于羲天。系龙马之西崦,引东阳而右旋。”“地既统于成纪,才莫辨于陇川。”“律吕太古,卦爻先天,羲皇既作,轩帝复宣。”始终将秦安山水人文与伏羲女娲这两位人文始祖融合在一起。《秦安县重修文庙碑》记载:“建庙设置,崇祀孔子,矧秦安古成纪地,元圣诞育之区,庙建固宜首先诸邑也。”这里的“元圣”即指伏羲女娲。明代状元康海在称赞秦安:“秦安居陇西万山之中,而贤人君子之生,代不绝人。”明代著名学者马理称赞:“予适秦,经大陇上邽,谛观山川结秀之异,叹神圣所出,良有自矣。”这儿所说的圣贤神圣皆指伏羲女娲二位人文始祖。牛运震在《观风条约》中写道:“谁炼五色之石,再补娲天,可玩八卦之文,重演义画。”从先贤名宦对当地的描述和赞叹可以看出,古人一直认定秦安这一地域为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出生之地,而且这一历史记忆是代代相传,流传有序的。直到民国时,秦安老城南廓城门还悬有邑人王建庵所书“羲里娲乡”四字。

民国22年,叶超县长主持印行《羲里娲乡唱和集》,其中很多诗文提及伏羲、女娲。他在《登凤山蓬莱阁感赋》中对秦安的历史文化做了全方面的阐释和赞颂:因念继天观象,首推合德伏羲……及至娲氏,更定女仪,佐太昊正婚姻,灭共工郅平治……。《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女娲补天的故事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后人以两位英灵人物,水神共工氏和 火神祝融 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

「天下一母」中华人文始祖——天水陇城风谷女娲洞寻根

中华人文始祖-女娲

秦安县女娲祠女娲圣像,著名雕塑家何鄂填女士作品

为考古寻祖我曾带领北京,河南等地学者沿着风沟蜿蜒的小路,来到女娲洞前的山坡下,久久观望于此,亘古未变。至于女娲洞的形成原因,是天然还是人工?沿着人工建造的台阶拾级而上,便来到了女娲洞前,洞口呈圆形,呈上宽下窄状,走进洞内,一条并不宽敞的小洞紧邻主洞,洞的整体形状就像一只头朝内平面放置的葫芦。在外洞的底部,又开一门,洞高1米左右,洞最宽处仅0.8米,一个人弯腰才能勉强通过,中间宽,上下窄,呈鱼形。而远古先民以鱼为女阴的象征,主要表现在他们对鱼所具有旺盛生殖能力的羡慕或者说是一种生殖崇拜。因为处于原始思维水平的先民,一时无法将自身与自然界的万物严格区别开来,希望自身也具有像鱼一样的生殖能力。正是这种原始的思维,使远古人类以鱼象征女阴,祈求旺盛的生殖能力,以保证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女娲洞口的外形,恰恰是这种生殖崇拜的表现,说它就是女阴的直接模仿也不为过。当我们走过狭窄的洞门之后,洞内豁然变宽,最宽处大约2.8米,洞深将近4米,是个长圆形的窑洞,洞腹如同母腹子宫状。女娲洞这豁然变宽的洞腹,显然是对母腹的模拟,是蛙腹或子宫崇拜的形象化的表现。当我们站在洞里回身再看女娲洞门的时候,这洞门与洞腹的结合,让人觉得仿佛回到了母腹之中。在蛙腹形洞穴的底部还有一道圆形洞门,连着第二个洞。此洞门比鱼形洞门略大,呈圆形。第二个洞也是蛙腹状,但是比第一个洞要大得多。最宽处和最深处虽然与第一个洞大致相当,但是通过这道洞门之后,洞里大了许多,从第二个洞的底部回头看,一大一小两个洞穴经一个细腰径般的洞门连成一体,呈现葫芦形状。葫芦在形态和功能上与母体有相似的地方,所以远古先民将葫芦作为生殖崇拜的象征,暗含着对母体的崇拜。

洞底的左侧有一个斜坡,连着一个洞,洞门依然呈鱼形,但比主洞门小很多,人蹲下身子才能钻进去。这个洞也是由两个长圆形的窑穴和一个细窄的通道组成,穿过洞之后,洞体分叉,左边可见洞底,而右边洞就是当地老人们说的有一千几百米的洞。在两个洞分叉的地方可以看到,不知积累了多少年的尘土,将低矮的洞道堙埋了。那依稀可辨的土层剖面像古树年伦,颜色不一,薄厚不同,也许反映着当时的气候变化。这尘土积累至如此高度需要多少岁月呢?但这一米多厚的灰尘堆积,一定经历了非常久远的历史,是这女娲洞所历沧桑的见证。

《山海经》中有“女娲之肠化为神”的一段话,这狭窄的土窑洞,不正是形象化的“女娲之肠”吗?我们似乎置身于这巨大母体的“输卵管”之中,左边这个见底的子洞,也许就是古人理解的“卵巢”!我们的确不能低估远古先民的智慧,古人对女人的生殖系统的生理结构的了解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女娲信仰依然存活的陇城镇,当地百姓已经不知道这“女娲洞”的真实含义,却传说这里是伏羲、女娲的出生地,这只能说明“女娲洞”作为生殖崇拜的祭祀场所,由于时间久远而早已失传,这也从反面证实此洞历史的久远。

女娲制造了叫一些叫笙簧瑟、埙的乐器,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记载中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婚姻女神。

在古代宗法制下:父权、夫权、男权成为三座牢牢压抑着女娲文化发展的大山枷锁。作为龙祖的人文始祖女娲,肯定其作为人类之母与大地之母的身份;作为上古圣王的女娲,肯定其作为补天圣女与三皇之一(伏羲血亲)的身份;国家祭祀供奉女娲,才是龙的传人慎终追远大德的归宿点。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先秦文献古籍《史籀篇》、《楚辞》、《礼记》、《山海经》、《淮南子》和秦汉以来的《汉书》、《风俗通义》、《帝王世纪》、《独异志》、《路史》、《绎史》、《史记》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源文化。弘扬女娲文化一是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传承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二是具有实现民族大融合、大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三是对增强创业精神、实现中华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天下一母」中华人文始祖——天水陇城风谷女娲洞寻根

刘孝义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0年生于天水。为中华伏羲女娲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浙大易学教材课题组特聘首席专家。著有《中学历史列举题》等,主讲过《伏羲文化》、《伏羲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大至简守易循道》等专题。

特别说明:

伏羲文化公益传播、民间伏羲文化志愿者服务。文图由作者提供,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