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从军,14岁和秦叔宝齐名,21岁被封国公,若不死必上凌烟阁

有人说,他是“隋唐霍去病”,他和霍去病一样都是年少成名,英年早逝。但事实上,他与霍去病还是有较大差距,不论军事才能、战功和历史贡献,都不能与霍去病相提并论。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成为隋唐数一数二的猛将。

他就是罗士信。罗士信,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秦叔宝是老乡。大业九年(613年),罗士信的家乡受到长白山贼王薄、左才相攻略,齐郡守张须陀决定招募军队反击。当时,罗士信年仅十三岁,生得英武不凡,早就想从军效力的他,毅然应征入伍。

13岁从军,14岁和秦叔宝齐名,21岁被封国公,若不死必上凌烟阁

郡守张须陀见罗士信年纪轻轻,担心他不能上战场,便说:“你连穿盔甲的力气都没有,怎么能打仗呢?”言外之意,让罗士信回家长大了再来。

不料,罗士信勃然大怒,当即身披两副甲,悬挂两壶箭,飞身上马,动作比成年军人还敏捷。张须陀大喜,认为罗士信不是凡人,于是准许他上场杀敌。

没过多久,贼军逼近潍水(今潍河),罗士信跟随张须陀迎战。此战,罗士信崭露头角,大展神威。他单枪匹马,星驰电掣般冲入敌军阵中,连杀数人,并斩首一人,将首级抛向空中,再用长矛接住,威震敌军。敌军被罗士信的威猛震惊,一时手足无措,军心大乱。张须陀乘机发起大反击,敌军大惊,溃败而逃。

13岁从军,14岁和秦叔宝齐名,21岁被封国公,若不死必上凌烟阁

战后,张须陀为奖励罗士信,将自己的战马送给他。值得一提的是,远在长安的隋炀帝得知罗士信的威名,也遣使慰问,还让画工图画罗士信大战的场面,呈给他御览。

罗士信越战越勇。次年,涿郡贼帅卢明月驻军祝阿,张须陀领兵迎战,双方相持十多天不分胜负。官兵粮食将尽,再和贼军耗下去必败无疑,张须陀决定速战速决。他想出一计,假意撤军,敌军必定追击,这时派出大将,直捣敌军的大本营,必能杀敌军个措手不及,满盘皆输。

但是,攻打敌军大本营的风险极大,当时张须陀军中,没有人愿意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除了两个人外,一个是罗士信,另一个是秦叔宝。张须陀倍感欣慰,于是拨给罗士信和秦叔宝两千人马,他自率主力部队佯装撤退。卢明月果然大举追击,罗士信秦叔宝乘敌军大本营空虚,纵火猛攻,敌军内忧外患,腹背受敌,被官民杀得丢盔卸甲,卢明月仅率数百名骑兵突围。

13岁从军,14岁和秦叔宝齐名,21岁被封国公,若不死必上凌烟阁

这一年,罗士信年仅14岁,和秦叔宝并驾齐驱,名扬天下。

张须陀死后,罗士信辗转投奔瓦岗寨、王世充。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命罗士信攻打谷州,罗士信乘机率领数千将士投奔唐朝。罗士信之所以投奔唐朝,还在于王世充作死。王世充的侄儿看中罗士信的骏马,向罗士信索要,战马是将军的第二生命,罗士信看得比什么都重,自然不给。没想到,王世充居然强行将骏马夺给侄儿。从此,罗士信对王世充大失所望。

投降唐朝后,罗士信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 ,极受器重。武德三年(620年),罗士信领兵大破千金堡,此战给王世充集团造成极大震惊,加速了王世充集团的败亡。次年,王世充向唐朝投降,罗士信因功被封为绛州总管、剡国公。

13岁从军,14岁和秦叔宝齐名,21岁被封国公,若不死必上凌烟阁

这一年罗士信年仅21岁。21岁受封国公,不是承袭祖辈,而完全凭真刀实枪的战功赢得,罗士信不愧为隋唐传奇将领。如果他没有英年早逝,凭他的军事才华,以及李世民对他的信任,必上凌烟阁。

可惜,武德五年(622年)征讨刘黑闼之战中,罗士信因代替王君廓守城(当时,城内军队不多,天降大雪,唐军无法增援,罗士信只能坐困愁城),不幸被敌军俘虏,宁死不降,终被杀害,年仅22岁。(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