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来的孩子与娇生惯养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沈春阳粉丝团



这两种类型孩子的对比,其实是两种家庭教育方式结果的对比。


第一类:

“打出来”的孩子的父母是权威型父母,父母地位处于家庭的高位,孩子处于低位。父母要求孩子服从自己的要求,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以暴力解决问题,自己却不善于进行反思和成长。


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出现反抗行为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个时候父母面对人高马大、外形与成人无异的孩子也知道不能打了,但是他们这时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影响孩子,该怎么和孩子沟通了。


最大的问题是,“被打大”的孩子长大之后,可能会容易遇到亲密关系之间沟通的困难,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以深度语言交流的方式去影响别人,也会习惯性的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对自己的孩子甚至伴侣动粗。


第二类:

父母处于低位,孩子处于家庭的高位。父母某种程度上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重视孩子的情绪和满足感,对孩子的要求低于孩子可以或者需要完成的程度。


这种孩子的安全感是比较充足的,相信父母非常爱自己。但是很可能对别人的需求不够敏感,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在家庭以外的环境中与人相处的时候,对别人有过高的要求或依赖心理。


教养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单纯地从这个孩子是打出来的、还是娇生惯养出来的角度思考,我觉得根本没有办法去参考,你因为什么打这个孩子?你为什么娇生惯养这个孩子?我只能说这两种教养方式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所以用这两种方式培养起来的孩子,我认为他们内心当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失。遵循每个孩子的成长规律、科学育儿才是王道!


超级育儿师兰海


这个问题我拿我老公和我举例子,再好不过,我老公就是被打出来的孩子,然而我就是被娇生惯养的孩子。


一、先说我老公,一位被打出来的孩子。

选择我老公肯定有他的优点,譬如勤奋,我俩的学历相当,但他在我们结婚这六年每天都保持看书的好习惯,我看书的目的性明显就比他强,譬如有了孩子就买了一堆育儿书看,他则不然,他这种勤奋是“后天养成的”,据我婆婆说,在我老公小时候她去上班,我老公在家背北国的小草,等她下班,如果没有被下来,就会挨打。

最夸张的时候,我婆婆把棍子打折了,当然战国显著,我老公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然而,他的自律能力远远不行,胆子小,不自信,缺乏自主安排能力。


二、说说我这个被娇生惯养的孩子

因为我身体弱,从小到大不仅父母惯着我,连老师都惯着我。

这是前段时间,单位要求发起的,但都是我真实感言,所以从小到大

我比一般人自制,自觉,我记得有人问我妈咋教育的我,学习那么好,我妈想了想说-她挺自觉的,我没管。但是我也有弱点,比如目的性太强,懒散,一言不合就大吵。


三、我对孩子的希望

很多人问我会不会打孩子,我想应该会打,但是只是品格不好的时候会打,其余时间我给他自主空间。

有一点我是坚持的,你一定要让孩子感知到你爱他。


幸福妈妈的秘密


这两种类型的孩子日后最大的区别在于与别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关系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是一个人一生都要处理的问题。关系也反应了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

打出来的孩子,在自己父母身上学会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打”,内化而成的对自己的认识很有可能是

我是不被爱,或不值得被爱的。所以,Ta认为外部世界是充满威胁和敌意的,从而体验到强烈的不安全感。只有从力量上胜过对方,或者是屈从于对方才能让自己安全。

“打”这件事究竟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具体要看父母打孩子的严重程度,还有就是为何打孩子,再着是父母双方对待“打”孩子这件事情的态度是达成一致,还是形成了矛盾态度等等。除了打这件事情本身外,这些都是影响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再来看看娇生惯养出来的孩子,可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类小孩会很霸道,其实,抗挫折能力差才是这类儿童的问题。

这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了很多爱,也具备爱人的能力。但在生活中,Ta们很可能无法忍受任何的批评,甚至对于别人善意的提醒不仅无法接纳,还会非常气氛,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否定和不认可。当然,处了教养方式以外,其他因素对个体人格的形成也具有很强的影响。


当然,家长们也不必过于忧虑。如果你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体验到家人是好的,自己是好的,那么偶尔的打骂并不会造成多大影响。同样,如果你的娇纵非常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也不会有多大问题。总之,凡事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不倒翁小姐


我从小也挨过打,我爸爸很暴躁!但是我想说但是没有绝对,我很爱我爸妈,很孝顺他们!我对自己现在的家庭也很满意!孩子不同,教育方式当然不会相同!


蜡烛包包包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培养。但是社会上对于孩子的教育模式上产生了两个极端:一种是秉持着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原则;另一种却恰恰相反,对孩子溺爱,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导致后来孩子的成长有极大的差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性格表现。


长期溺爱的孩子性格比较蛮横无理,脾气暴躁。不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做事情比较自我。而打出来的孩子则是容易出现自卑,自闭的情况,由于长期不被别人认可,缺乏自信,甚至受到挫折时很有可能做出极端的事情。

第二: 处理事情的方法。


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来说容易造成极度缺乏果断的能力。他们通常比较犹豫不决,总是担心自己做错事情,对待一件事情通常需要花费比常人多几倍的时间才能解决。而溺爱的孩子则做事情不考虑结果,认为全世界都应该围绕着他转,没有敬畏之心。

第三: 生活能力。


溺爱的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生活常识不足。而后者则有较强的生活能力,独立性相对比较强。


当然,我们只是从大方面来分析这两类人群,并非针对个例,肯定会存在不同的情况,这也不可否认。


决胜网


打出来的孩子,要么以后属于特别叛逆的,要么就是唯唯诺诺的。孩子经常被打,一般有两种原因,一个是孩子本身比较淘气,这种孩子本身就叛逆,再加上父母以打骂的方式来应对,会使得孩子更加肆意妄为,也不太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但很有自己的主见,好胜心强。另一种是父母对孩子过于严苛,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这类孩子长大后自己没有主见,胆小怕事,性格以唯唯诺诺居多,大多难成大器。

娇生惯养的孩子,日后性格以傲慢居多,不懂礼节、不懂谦让,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私,任性。但是这类孩子平常显得比较自信(过了可能就会比较自大),比较开朗,但难以承受困难和压力的挑战。当然,因为生活环境,所受教育,父母性格等的不同,孩子的性格也不尽相同。

在我从事教育行业近10年的经历来说,这两种教育方式,都难以教导出品学兼优的孩子,孩子也难以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足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尤其是现在,打骂孩子最后的结果与预想往往是背道而驰,我建议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家长要多引导,以长者兼朋友的心态和孩子相处,除非非常大的原则性问题,不然最好不要打孩子。

我的公众号“哈佛教育专家”有很多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关注,这里我也说一下吧,因为我觉得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家庭最重大的事情之一。我自己也有两个孩子,他们有时候也很淘气,比如说把玩具扔得满屋都是,比如说哥哥有的,妹妹也要,哥哥有的作业也不会做。这个时候,我并不会打骂他们,玩具扔得满屋都是,和孩子一起慢慢的收拾起来就好了啊,哥哥作业不会写,我就让他自己先想啊,实在不会就给点提示,或者教他方法,或者用工具和他一起去寻找答案。比如说上次我带哥哥去西班牙,妹妹也很想去,一直不开心,跟我闹脾气,我就很耐心的跟她解释,告诉她妈妈爱她跟哥哥一样多,但是这次不能带她去,因为她还小,等她再长大一点了,我就带她和哥哥一起去,并承诺会给她带礼物,拍好看的照片给她看。耐心跟她解释后,虽然她还是很不开心,可也不至于再胡闹,而且她也不会太委屈,因为她可以确定妈妈不带她去是因为别的原因,而不是她不好,或者不爱她。

明确告诉孩子,爸妈很爱他们,这一点很重要,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要把自己的爱说出来,让孩子感受到。此外,多给孩子们一点耐心,缓缓引导他们,比直接对他们发脾气或者放任不管要有效得多。


曾敏敏老师


看了这个话题,可能很多人会说:对孩子不打不骂,天天和气对待,就是娇生惯养。所以,很多父母往往会在两种方式之间选择,对待孩子,要么打骂,要么娇惯。

殊不知,打骂孩子和娇生惯养孩子,都不是理想的教育方式。两种方式,虽然表现不同,但却殊途同归,都是极端的教育方式。

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打骂孩子和娇生惯养孩子,具体有什么区别与不同?

一、打出来的孩子会怎样?

小张生了第二个女儿之后,由于生活与工作的压力,心情很不好。在小女儿刚两岁多的时候,就开始经常打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小女儿挨揍,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手没先干净,要打;鞋子穿的不对,要打;饭菜弄洒了,要打;流鼻涕了,要打……总之,一个几岁的孩子,天天被抽。

现在,小女孩读小学二年级了,不但没有被妈妈打得老实、听话,反而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个性。作业从来没有按时完成过,或是干脆不做;每当值日,该她们小组打扫卫生的时候,她从不打扫,总是指使别人做事,要是别人不去做,她就打到人家去做为止;当老师点名批评她时,她总是噘着嘴巴、昂着头,一副满不在乎、爱咋咋滴的样子……

平时,她给同学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反正不就是打嘛,我不做打一顿又不是什么大事!”

可见,打出来的孩子,是多么的叛逆。他们会使用各种方法来应付或模仿父母的打骂。就像上文中的小女孩一样,个性过于强烈,一旦得逞,便更加肆意妄为,从而我行我素,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与教导。

此外,打出来的孩子,要么个性叛逆的,要么唯唯诺诺。比如,父母对孩子过于严苛,

孩子稍有不对,便非打即骂,使孩子形成了唯唯诺诺的个性,从而胆小怕事,没有主见,长大后也难有作为。

二、娇生惯养的孩子会怎样?

谢林与妻子都是公司的高层领导,所以家里的经济条很是不错,所以,他们的儿子小胜一出生,就给他聘请了专用保姆,将他照顾的无微不至。再加上爷爷奶奶的看护与宠爱,使小胜天天都过着锦衣玉食、小王子般的幸福生活。

随着一天天的长大,到了14岁,上初二那年的夏天,小胜的学校里,举行了一次野外活动。为了锻炼学生的生存与动手能力,学校便要求学生们,按10个人一组,在野外就地取材,自己做饭给自己吃。

同学们都纷纷动手,有的挖野菜,有的捡柴,有的弄水等,都忙碌着做饭吃的事情,但是,小胜却什么事都不干,一个人悠闲地坐在那里,等着吃现成的。这时,有些同学心里不高兴,便说不小胜是“好吃懒做的人”。小胜听了,很不高兴,就与对方争执起来;并且,他还动起手打起人来。但是,由于小胜平时什么也不做,身体素质自然比不上别的同学,结果,就被人家给狠揍了一顿。

可见,娇生惯养的育儿方式,并不是真正的疼爱孩子。因为娇生惯养的孩子,大都性格傲慢,四肢太懒、不懂谦让,从而养成骄纵、依赖、能力发展不健全的个性。

从上面的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打大的孩子和娇生惯养的孩子之间的区别:打大的孩子心理不健全,娇生惯养的孩子自我为中心。

可见,打骂和娇惯,都不是理想的育儿方式。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打骂让孩子自卑,娇惯让孩子自恋。都无法养出理性、平和、心智特别健康的孩子。

因为,自卑的人没有自我,自恋的人只有自我。那么,这样长大的孩子,在与人相处、融入社会的时候,都会遇到困难。因此,这两种教育方式,最容易导致孩子出事儿,都是不可取的。

所以,打骂和娇惯孩子的方式,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因为在两者之间,有一个广阔的地带,就是“理性育儿”,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健全地成长!

所谓“理性的育儿”:

1、关注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2、凡事不打骂孩子,凡事也不娇惯孩子;

3、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4、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精神;

5、从小和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关系;

6、多和孩子沟通生活和学习的基本观念;

7、帮孩子懂得一些生活中日常规则;

8、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友谊、什么是合作;

9、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善待、什么是感恩!


文海说职场


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很多家长都犯了难。

以前的家长不知道什么教育理念,孩子犯了错就是骂和打,没人觉得有问题。但现在各种公号文章都在言之凿凿地告诉家长们:不能打孩子,否则孩子会有心理阴影,未来影响他的心理健康。

很多家长放弃了体罚,甚至连骂也不敢理直气壮地骂,骂完了还要向孩子道歉。还有一些父母生怕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温暖,内心产生空洞感,于是拼命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样的做法却常常招来“娇生惯养”的评价。

究竟怎样对待孩子才是正确的呢?

动辄打骂体罚或者一味娇生惯养,显而易见都不是什么好方法,因为二者都太过偏颇

前者过分强调父母主观制定的规则,且这规则主要受父母情绪的影响,这就很容易让孩子内心形成这样的世界观:我是强者,就可以掌控生活主宰他人;我是弱者,就只能受制于人无力抵抗。

而一味娇生惯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这样的观念:我的需要是理所应当要被满足与呵护的,他人对我的顺从和迁就是他们应该要做的事。

这样两种教养方式都无法让孩子学会如何体会、共情他人的感受,并学会与他人平等合作

在那样两个世界中,他人不是竞争者,就是统治或被统治者,显而易见,这样的关系不会有真正的平等与温情连结。

对孩子真正的好教育是爱与规则的结合

真正的爱是双向流动的,而不是单向的倾泻或抽取。我们要从倾听、理解孩子开始,然后以良好的沟通让孩子慢慢也能理解、体会到我们的想法与感受

当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可以被看见与接纳,他们的一些行为就算被拒绝也事出有因、有理有据,他们自然会潜移默化地以这样的方式开始对待身边的人。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与生俱来的绝对自恋的部分还会时不时冒出头来进行干扰,需要家长不断地加以纠正。但这恰恰是一个正常的过程,没有孩子能“一说就懂,一懂就会,一会就做,一做就能做好,做好还能一直坚持”。

当我们放弃这样的期待,耐下性子时,就会发现孩子并没有那么不讲道理,教育孩子也没有那么困难。

打骂或溺爱其实都是一种投机取巧、规避麻烦的教育方式,真正的爱一定是要克服麻烦,付出耐心与爱心的,没有捷径可以走。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欢迎关注我的个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知乎、头条号)。

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在社会学上,通常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打出来的孩子对应的是专制型,娇生惯养的孩子对应的是溺爱型。

从理论上来说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主要的应对措施是拒绝加控制,这样会造成孩子有焦虑、退缩的情绪或者易产生敌对和叛逆的心理。所以长大后可能性格懦弱,不敢担当或者是太有个性,比较叛逆了。中国人所崇尚的“棍棒下出孝子”的教养理论就是这样的一种代表理论吧;

溺爱型的父母会对孩子接受加容许的模式,这样模式下来的孩子通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去顾及他人的感受。在社会交往上显得很不成熟,同时因为这种溺爱,导致他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缺少一种挫败的磨练和责任以及对别人的包容。

其实,上述理论也仅仅是一种理论,代表着大致的方向,现实生活中,因为我们的性格不仅仅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同时还有地域文化以及自身经历和其它环境的交互作用。

从我身边的两个例子来看,一个小时是典型的专制型教育,因为他小时实在是太顽皮,对于棍棒教育,可能也是父亲的一种无奈选择。不过我也看到,家庭成员的态度还是同样左右着家庭教养的影响力。在这个家庭里,严父慈母是传统型的角色定位,所以他长大后也还是性格比较莽撞,不过看得出他的情感需求较强,比较重视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

另外一个是典型的溺爱型家庭出来的孩子,因为是男孩,可能在他父母心中有着更重要的位置了。这个孩子小时也算是活泼可爱,可是父母给予的过度保护,限制他的行为能力的发展,导致在温室中的成长没能跟上各年龄段该有的社会化发展任务要求,曾经出去工作,可是不能适应环境的要求。家庭对此的应对是不想做就别做,父母养你。在经历过几次挫败后,他就走向自我封闭。所以溺爱型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如果一直生活比较顺利倒也罢了,要是家庭没有给予到足够的支持,在长大后可能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了。


why纠结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一张白纸,是家长引导孩子在这张白纸上作画,孩子行为的好坏,都是受父母的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建立也都是在父母的指引下逐渐形成的,若父母没有做出正确的教育,很容易让孩子形成畸形的性格,甚至走向毁灭。

打出来的孩子,又可以说是惩罚出来的孩子,严厉的家长给孩子制定了规矩,而且要求必须去遵守它,一旦犯错误就会受到惩罚。这个可能是父母惯用的手段,因为它可以在短期之内见到成效,孩子不在闹了、孩子乖了,殊不知孩子可能将某种不愉快的情绪压抑到潜意识里。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认为,惩罚孩子会带来四个后果:

愤恨:我不喜欢我的爸爸妈妈了,我不能相信他们

报复:虽然他们这次惩罚我了,他们赢了,下次我一定还回去

反叛:

他们让我干什么,我非要按照相反的做

退缩:我偷偷的去做或者我真的很没用,我不行

对于长期的教育效应来说,惩罚和打骂是一种无效的手段,孩子可能在表面上顺从,从而激发出不同的性格,也可能就此顺从,失去了对于自己的价值认同感,从而变得自卑。

对于骄纵出来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不健康的相互依赖,从不会主动的去做什么事情,很难形成主见的意识,人际交往以及判断能力等都会很差,最重要的是缺乏责任感,事事依赖他人,也可能形成自卑或者自大的性格。

打出来的孩子和娇生惯养的孩子,都是在教育上出现的两个极端的结果,长期的角度去看,都不会产生成效,反而让孩子丧失了应该具有的能力。正面管教是一种处在两者之间的教育方式,是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通过和善而坚定的方法去做,培养孩子的各项人生能力。有需要的家长推荐看一下《正面管教》这本书,我想会受到一些启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