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精神勝利法」,兩次鴉片戰爭失敗後依然自居「天朝上國」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清朝戰敗後簽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雖然清朝戰敗了,但是清朝的精神卻一點都未被擊敗,官方文件中依然稱呼英國為“英逆”,英軍入侵被稱為“犯順”。

清朝的“精神勝利法”,兩次鴉片戰爭失敗後依然自居“天朝上國”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在對外戰爭中認為只要控制住了貿易,那就等於控制住了蠻夷。既然英國發起戰爭就是要在通商口岸貿易,那清廷按照傳統思路認為只要控制住口岸就是控制住了英國,根本無需搞什麼大費周章的改革。然而這已經是很古老的傳統政治,在那個年代早已行不通。

清朝的“精神勝利法”,兩次鴉片戰爭失敗後依然自居“天朝上國”

在《南京條約》簽訂後十年內,中國依然接受著藩屬國的朝貢,官員們甚至認為條約中給予英國的特權太多,想方設法不履行條約內容。而英國也未能在條約簽訂的十年內體驗到預想中瘋狂的貿易擴張,他們認為唯一解決方法就是獲得更多的租界,這就得繼續用打仗解決了。

清朝的“精神勝利法”,兩次鴉片戰爭失敗後依然自居“天朝上國”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後,英法聯軍依然勢不可擋。清朝在面對英法聯軍時,還要解決自身的政治腐敗、反動問題,以及國內的人民起義,更不用說清軍武器裝備、作戰方式等方面的落後了,所以清軍在戰爭中是一敗再敗。在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城後還燒燬了著名的圓明園,咸豐皇帝也在逃到承德避暑山莊不久後暴病而亡。

清朝的“精神勝利法”,兩次鴉片戰爭失敗後依然自居“天朝上國”

這兩次戰爭失敗讓一部分中國人意識到再也無法粉飾住“天朝上國”的表象,但是重要的士大夫階級依然不服輸,他們並不主張改革,甚至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譽去推動中國發展。大清陷入了傳統以及面子的泥潭之中,即便一敗再敗也一直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西方列強始終是“夷狄宗藩”。西方對中國的印象也從“古老大國”轉變到了“野蠻的、不可理喻的大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