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以“正統”自居,孫權稱帝后,為何還要和“反賊”同盟?

蜀漢向來以正統自居,又有從劉備受封為大漢皇叔,受衣帶詔誅殺曹賊,到後來三分天下立國蜀漢,打的可都是"大漢"的旗號,而劉備也一向以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為己任,這種責任不僅在於劉備,實際上已經貫徹到了蜀漢集團的每一個人,包括後來的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是寫著希望還於舊都,這足以說明,"漢室正統"的觀念在於蜀漢是根深蒂固的。

但是呢,就越是這樣的根深蒂固,就越發襯托出一件事的不尋常,蜀漢既然以正統自居,那麼在孫權稱帝的時候,為何還要派人送上祝賀呢?

蜀漢以“正統”自居,孫權稱帝后,為何還要和“反賊”同盟?


自古天無二日人無二王,蜀漢既以正統自居,且不論是否統一天下,但最起碼,應該承認自己是天下的正統才對吧,但是呢,在孫權稱帝后,諸葛亮也承認了,蜀漢也默認了,這其間蹊蹺倒也更加耐人尋味。

1、既是挑釁,也是試探

蜀漢以“正統”自居,孫權稱帝后,為何還要和“反賊”同盟?

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也是"三國"中最晚稱帝的一位,此時東吳和蜀漢已經恢復了盟友的關係。

諸葛亮正在舉兵北伐,孫權在此時稱帝,其實也就看準了這個時機,蜀漢哪怕不願意承認,也不得不承認,因為此時的蜀漢不可能具備雙線作戰的能力,所以孫權稱帝與其說是"挑釁",倒不如說是"試探"。

而蜀漢丞相諸葛亮倒也看的開朗(不開朗也沒有辦法),既然你要稱帝,那麼我不僅默認了,還派人去祝賀你,你稱帝我不管,但你也別妨礙我北伐就行了。

實際上呢,孫權在之前(夷陵之戰)也曾向曹魏稱臣,後來不滿意自己的地位,毅然稱帝后,也讓曹魏更加難看,曹丕多次伐吳不是沒有緣由的,從這裡來看呢,孫權稱帝對蜀漢名聲來說是一種侵害,但於實際而言,更多的分擔了蜀漢的壓力,倒也各得其所。

2、天有二帝,中分天下


蜀漢以“正統”自居,孫權稱帝后,為何還要和“反賊”同盟?


孫權稱帝后,蜀漢方面派使臣陳震前往慶賀,但陳震的任務不僅僅是慶賀,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劃分天下!

不管是對於蜀漢來說,還是對於東吳,大敵只有一個,那就是曹魏!

也因此,身為兩小國,蜀漢和東吳不得不緊密相助,但為了防止再次出現偷取荊州的事情發生,兩方就簽訂了友好盟約條文,不管有沒有用,但至少,這份盟約間接性的促進了吳蜀雙方的關係。


蜀漢以“正統”自居,孫權稱帝后,為何還要和“反賊”同盟?


而這"中分天下盟文"雖然從來沒有實現過,但這份盟文的代表意義遠大於它的實際意義,因為這是中國歷史上首份在雙方平等條件下籤訂的盟約!

當然了,從這裡我們更深層次的可以看出,這份盟約亦是給蜀漢找了一個"下坡路"走,當務之敵是曹魏,而不是東吳,如果此時伐吳,那麼只會兩敗俱傷,而如果聯吳伐魏,就算不能中興漢室,但也可以還於舊都,這就偏居一隅的蜀漢來說,已經是可以接受的最好答案了。


蜀漢以“正統”自居,孫權稱帝后,為何還要和“反賊”同盟?


3、生存還是滅亡?

為了尊嚴苟活還是為了生存苟且?這是放在任何時代都存在的問題,我們姑且相信,劉皇叔也許真的有一顆中興漢室的心,也相信如果蜀漢能夠還於舊都的話,也許真的會把皇位禪讓給天子,但這一切都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在蜀漢能夠存活的前提下!

蜀漢以正統自居,那麼東吳就是"諸侯",諸侯稱帝就是"謀逆",罪在當誅!

但此時的蜀漢有心無力,不僅誅不了謀逆,更有大敵當前,這時候還要保全名聲無疑於枯中朽木,別說蜀漢甘願為了生存而與東吳合汙,就算把真正的大漢放在這個時刻,其選擇的餘地多半也是如此,只可惜的是,真正的大漢連選擇的機會都沒有。


蜀漢以“正統”自居,孫權稱帝后,為何還要和“反賊”同盟?


蜀漢向來以"正統"自居,可惜自己為了保存卻不得不和"謀逆之臣"簽訂盟約並駕齊驅,甚至還要在對方稱帝的時候送上一聲違心的祝賀,感慨之餘也有唏噓。

其實哪兒有什麼"正統"之名,實力強大的自然就是正統,實力不夠強大,縱然後世人都把它當作"正統",它自己也守不住這個名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